近十年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研究综述

2022-01-05 05:56于克斌郭晓庆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恩格斯城乡马克思

于克斌 ,郭晓庆

(1. 中共克拉玛依区委党校 理论教研室,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2.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上海 201306)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布,接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审议通过。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则与重要路径也成了相关学界研究的热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所有相关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近十年来,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并不断深化,所以对其进行梳理,不但对深入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存在一定的实践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生成背景与理论渊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是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侧重点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对立的批判和如何实现一种消除了城乡对立,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发展。这种城乡融合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展望和设想,其存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系统中。可以说该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城市融合思想提出的背景为资本主义内部政治和外部大工业的发展。19世纪初,当时的社会现状是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机器大生产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被资本家“收购”,当时著名的“圈地运动”,就是为了掠夺农民手中的土地用于工厂的建设,农民没有营生的手段,只能大量涌入城市寻找一份生计,然而新兴的城市却不能容纳如此多的农民,因此使城乡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城乡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采用了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作为主线进行研究,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对立的现实,指出其问题所在,并分析对立的必然性。明确对立消除是大势所趋,城乡关系一定会从对立逐步走向融合等理论。李红玉等认为要放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角度下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的形成背景和特征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发展[1]。王亚鹏认为应坚持从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对该问题予以分析,指出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城乡对立已经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对城乡分离的必然性予以分析和阐释,并进一步提出城乡融合理念[2]。姚永明指出城乡融合思想是针对空想社会的失败总结教训之后,结合资本主义城市的工业化所提出的,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遵循乌托邦的发展模式,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的矛盾进一步加大[3]。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急需解决城市和乡村对立问题,并希望能够进一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提出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形成来源于16至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该思想的代表为莫尔的乌托邦,傅里叶的法郎吉以及欧文的公社制度。二是认为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傅里叶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欧文等学者都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同时以莫尔的乌托邦为基础,提出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消除城乡差距。三是认为16至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较为知名的有莫尔的乌托邦,圣西门的事业制度,傅里叶的法郎吉以及欧文的公社制。这三种观点共同之处在于,都以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主要理论源泉,分别是从农业发展、社会框架和具体实践去深入分析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却有一定的弊端。除此以外,马克思曾经对柏拉图的社会分工理论进行分析,批判了柏拉图所提出的“分工即正义”的思想,主张分工平等和自愿,因此,作为批判的对象理应也是其融合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2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当代研究现状

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历史发展趋势的探讨,学术界一直没有专门的著述,其中有说服力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四阶段论。恩格斯曾指出城乡融合的现实前提是废除私有制,在回答能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的时候,回答到:不,不能。因此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主要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城乡关系必定会出现对立和融合的中间阶段,最可能的就是实现联合。董济杰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进行解读后提出,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关系会从一开始的分离逐步走向融合。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分工发展和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程度在不断提升[4]。四阶段论是以社会发展阶段为基础进行分析的,在资本主义之前不存在城乡对立,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超越封建和行会所有制范围的手工工厂创造了新的所有制形式——私有制,私有制形成了社会分工,进而导致城乡分离。到了生产力较为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为彻底消灭私有制,相同产业的工厂联合起来生产社会所需的物质资料,进入联合阶段。当生产资料极大丰富,能够满足“按需分配”的时候,城乡就实现了真正的融合。

三阶段论。吴宁等着重分析了恩格斯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其将城乡融合放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出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级阶段,认为城乡关系经历混沌-对立-融合,是分工和私有制的必然结果[5]。郭彩琴从实现城乡融合的条件去分析,得出了不同角度的三段论发展趋势,城乡融合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融合的前提就在于生产力的不断的发展,融合的途径则是城市带动乡村发展[6]。三段论的说法是从整体上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历史发展趋势,较四段论省去了融合阶段,有一定局限性。

二阶段论。李琴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的必然性趋势时指出,在人类社会早期,并不存在城乡对立矛盾[7]。但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升,所以导致出现城乡对立。进而导致社会矛盾出现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未来社会,城市和乡村一定会逐步走向融合。所以城乡对立的消除不是空想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二阶段论把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趋势概括为从城乡对立逐步走向城乡融合。此观点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理论的解读是不全面的。

四论说。陈明生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来对城乡融合思想予以分析,较为典型的有动力论、条件论、目标论以及实现论[8]。这种观点是为实现城乡融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有很强的目的性,符合马克思主义目的学说。

内在动力说。李红玉等认为城乡融合是需要社会内部的发展才能实现的,这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1]。因为生产模式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城乡关系又受到生产模式的影响。“当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城乡融合发展将会实现[1]。”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深度挖掘,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推进生产模式改革,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生产资料,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废除,社会分工、阶级随之消失,每个人按自己所需参与生产劳动,城乡差别也就被消灭了。

总的来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关系发展主要是四个阶段,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

图1 城乡关系发展脉络

城乡关系发展的最终阶段是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融合的实现都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以此保障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物质基础。四论说就是对城乡融合发展价值归宿的回答,内在动力说的实质就是对阶段说如何实现的分析。

3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主要内容

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相关领域学者都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终阶段,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是现阶段,城乡对立将不再存在。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内容概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首先是对城乡对立产生原因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城乡之间的对立,破环了原本和谐的城乡关系,这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分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加速城市化进程,逐步造成城乡对立;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生产资料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为获得更多利润,大量修建工厂,雇佣工人,以此造成城市人口、资金、技术集中,城乡对立由此而来。李琴认为城乡对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资料发展的必然。“可以说在历史的范畴内,城乡对立会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会在一定条件下逐步消亡[7]。”崔越认为工业革命导致社会大分工,明确“社会分工加快了商品交换的步伐,作为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9]”。陈伟东等发掘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提出了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城乡对立,“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一再变革,导致出现城乡分离和对立。换句话说,正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不高,存在不合理的社会分工而导致出现城乡对立[10]”。夏道玉等认为私有制的存在是城乡对立的根源。“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其认为只有在私有制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城乡对立。所以资本主义不仅不会是对立弱化,反而会使其逐步尖锐化[11]。”郭彩琴则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四个方面来对近代城乡差别形成的原因予以分析和阐述:“首先是因为城市的商品经济发展要比乡村地区更快。其次是因为工业生产效率要远远高于农业。第三是在工资水平提升方面,城市人口要比乡村人口处于更有利的位置。第四是因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要高于乡村人口[6]。”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对立产生的原因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圣神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反对林论》《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第一次大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这就使城市居民受到各项手艺限制,也使乡村居民陷入近千年的愚昧[12]。”在私有制出现之前城市和乡村的界限并不明显。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私有制也应运而生。同时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土地,一无所有,为了生存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入工厂做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发生异化。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推进,出现了工业化的大城市,其他城市也在逐渐转型之中,城市因人口、技术、资金的集聚而迅速崛起,与停滞不前的乡村形成巨大反差,城乡矛盾尖锐化。

其次是对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的分析。国内学术界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分析出城乡融合发展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重视农业乡村;实现城乡人口合理布局来实现。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推进城乡融合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李琴指出:“想要提供城乡融合的物质条件,就必须在生产力上给予重视,较快发展,这也是城乡融合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7]。”消灭私有制是消除城乡对立的阶级基础和制度基础。恩格斯提出,由于社会分工的问题以及私有制的实行产生了城乡对立的现象,城乡融合与城乡对立形成了不可兼容的局面,当然,这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当前社会制度安排的必然要求,也就是以后社会的理想状况。这是我们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只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可以实现城乡融合。国家对农业非常看重,国家在政策上一直将发展农业作为首要目标,不断利用政策措施加快乡村现代化,以最终实现农业工业化。为此,相关领域的专家也提出了以下三项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第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程度。第二是将中心城市的历史文化辐射作用和文明扩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第三是对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力以及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化设计和安排,帮助城乡文化和生活条件的差距逐步缩小。实现城乡人口合理布局是要打破城市人口集中、乡村人口分散的局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实现人口分布平均化的作用上给予了肯定的答案,他们认为:“只有使人口尽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国,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紧密的联系,并适应这一要求使交通工具也扩充起来——同时这要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在其中受煎熬的那种与世隔绝的和愚昧无知的状态中挣脱出来[13]。”其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把人口更平均地分布于全国的办法逐步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的想法。在他们的意识中,如若未来社会没有城乡对立的局面,那么城市和乡村人口不均局面也将自动瓦解,城市和乡村人口分布也更为平均。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提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14]。”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反杜林论》中也表达自己在城乡融合的条件上的看法,他认为:“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15]。” “从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也不是什么空想......的确,文明在大城市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种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力量才能消除的遗产......但是这种遗产必须被消除而且必将被消除,即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2]。”并且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反杜林论》中提出城乡对立消除的可能性,内在动力和达成城乡融合的重要性:要消除城乡对立是可能的,就好像是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堆积消除一般。想要把对立消除已经逐渐成了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切实需要。想要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消除存在可能性,并且这也日益变成工业生产想要发展的最明显要求,更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根本动力。

4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研究的现实价值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框架中去分析城乡之间的关系,其认为城乡融合是城乡对立发展的趋势所在,同时也是城乡关系中最为理想的状态。城乡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对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首先,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会彻底消灭城乡差别的美好愿景:在共产主义阶段,让个人服从分工的状况已经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距也消失。在此阶段,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而已经成为生活需求,因此随着人们能力的提升,生产力也在不断提升,“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6]”。城乡关系发展到融合阶段,整个社会就不存在住宅问题,就可以实现住有所居,不再因住宅而被禁锢在某一职业上,就可以达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任何一个部门予以发展,都不限定特殊生活范围,生产活动由整个社会来予以调节[13]”。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进而使城乡能够协调发展。这个过程极为漫长,但也是大势所趋。马克思恩格斯为人们树立了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第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不仅仅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城乡对立的原因所在以及实现城乡融合的条件,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本深入解读并针对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科学定位,是符合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合理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17]”。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为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城乡关系的不和谐因素提供现实的理论指导。刘彦随在研究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辩证关系: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18]。盛开注重实践性分析,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站在党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以现代化建设规律为基础,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城乡关系变化特征,为满足我国广大乡村公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系统是我国当前实现国家兴盛以及乡村发展等目标的主要路径[19]。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最新的理论体系,符合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是带领中国不断前进的指路明灯。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尤其是现在我国已经步入了新时代,城乡关系的发展也对推进城乡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重新审视、充分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内在理论价值,对推进我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猜你喜欢
恩格斯城乡马克思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