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青山区生态经济林现状与建设模式研究

2022-01-05 02:50杨燕妮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1年5期
关键词:青山区经济林包头市

杨燕妮

(包头市青山区农牧局,青山区 兴胜镇 014030)

0 引言

0.1 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并且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申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也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生态系统修复、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自治区和包头市也将发展生态经济林作为“十三五”期间林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三个规划的通知》《包头市经济林(庭院经济)建设实施方案》《包头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态经济林经营、保护和管理机制。青山区作为生态修复和林业建设工作的重点区域,生态经济林发展面临更高的要求。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生态经济林发展的开始于20 世纪50 年代,以果树的现代化生产为标志。多个国家在果树种植地的选择和建设、种植营建技术理论研究、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和林副产品生产机械化应用等领域展开了卓绝的研究,投入了可观的人力、财力和科技力量,使得果树经济林的种植面积、林副产品的产量和产品的后续加工和管理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

当前,国外在生态经济林的发展经营中,更加注重的是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而非生态效益;水果类树种无论是在栽培技术,还是生产手段、管理措施上均领先于我国。但优势在于其种植均在适生区建立广阔的基地,科学育种,推广优选品种,并采用统一、机械化栽培模式,集约化管理等,这些均是领先于我国的优势因素[2]。

我国早在1959年就创办了经济林专业,改革开放40 年来,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了以大力发展名特优经济林的热潮,生态经济林建设面积大,增长迅速以及林产品丰富、产量高、产值增长很快。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于生态经济林体系建设重视日渐加强,相继发布了多项林业改革和振兴规划,重点将建设生态经济林作为山区以及中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出台帮扶政策、项目、资金等,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促进生态经济林体系不断健康发展,产业的规模和产品数量逐渐增加,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也在稳步提升。

1 包头市青山区基本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概况

青山区是包头市中心城区之一,地处黄河北岸、大青山南麓的土默川平原西北部。东、南与九原区、稀土高新区接壤,西与昆都仑区相连,北依大青山与固阳县交界。1956 年建区,现辖城区、青福镇和兴胜镇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在青山区部分。全境东西长约20 km,南北宽约18 km,总土地面积280 km2。

青山区地形总体呈北高南低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主要地貌为山地、沟谷丘陵和平原,属于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0%,年蒸发量为2 265.7 mm;土壤成土母质地质构造与地貌类型大体分为大青山南麓山区、山前洪积扇区和平原区;属于半干旱水文地质构造区,水源相对充足。

青山区植被从北向南由山地干旱草原逐步过渡为低山丘陵干旱灌丛草原和草甸草原。野生经济植物主要是药用草本植物;常见的野生动物有喜鹊、石鸡、雉鸡等。

1.2 经济与社会条件

青山区于1956年建区,总人口52.35万,居住着蒙、汉、回、满等43个民族。行政区域面积280 km2。全区辖8个街道,2个镇、54个社区、21个行政村。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包头市前列。

在2020 年疫情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66 亿元,同比增长3.2%;财政收入完成22.43 亿元,同比增长0.2%;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9.7 亿元,同比增长5.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54 291元,同比增长1%。青山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GDP的比重为0.6∶37.1∶62.3。

2 青山区生态经济林现状及问题

2.1 生态经济林栽培品种

青山区现有生态经济林树种构成基本分为二类:一类是以提供、生产果品为主的果品林,这类树种有一定经济收益,大多是一些乡土树种,并且是林农分散种植,无明确计划性。约占全部生态经济林栽植面积的2/3。主要有杏、梨、李子、黄太平、海红果、山樱桃、沈农2号(人参果)、123苹果等。第二类是可提供中草药、饲料等为主的其他生态经济林,约占青山区生态经济林面积的1/3。这类生态经济林因量较少,虽然具有品质好、效益好等特点,总体经济效益还是不突出,如枸杞、黄芪、甘草、麻黄、赤芍、柴胡、桔梗、党参、柠条、紫穗槐、文冠果等。

2.2 建设现状及进展

青山区生态经济林种植大部分位于山前区,整个区域从山脚到城区有明显的倾斜度,历史上都是贫瘠的撂荒地,立地条件差,干旱少雨,加上青山区又是典型的城市工商业发展区域,因此,经济林种植总体比较少,加上栽植品种单一,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产出果品基本是本地消化,难以提高附加值,形成产业链,经济林建设缓慢滞后。生态经济林栽植更是起步晚,在包头市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质量及经济效益,均处于下游。

根据2019年最新资源数据,青山区总土地面积28 000 hm2,青山区林地面积13 716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8.98 %;非林地面积14 284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1.02%;其中有林地3 341 hm2,占林地面积的24.36 %;灌木林地1 644 hm2,占林地面积的11.99 %;疏林地447 hm2,占林地面积的3.26 %;未成林造林地1 686 hm2,占林地面积的12.29 %;宜林地和其他65 98.5 hm2,占林地面积的48.1 %森林覆盖率为17.8 %。而青山区生态经济林面积197.9 hm2,仅占林地面积的1.44%。

“十三五”期间发展生态经济林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自治区和包头市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文件后,林农积极性才逐渐被调动起来,近些年包头市在生态经济林方面有了可喜的发展。

2017年,全市新增经济林达1 100.6 hm2,其中以石拐区、青山区和九原区最多。其中,青山区新增生态经济林205.4 hm2,新增果品林201 hm2。2018年底,全市新建生态经济林3 400 hm2,其中新建果品经济林1 330 hm2,建立并精心培育了10余个以苹果、枣树等果树为树种的中小型生态经济林示范基地,其中青山区生态经济林新增35.2 hm2,种植面积总计约240.61 hm2。2018 年青山区林果品产值约600 多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约500 元左右,跟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2020年农牧民人均收入1 300元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2019 年在全市经济林面积稳步增长的大形势下,青山区由于老旧林分退化,生态经济林面积出现了轻微减少的趋势,见表1。

表1 包头及青山区近3 a经济林建设现状

青山区生态经济林种植面积主要由于缺乏规模、难以集约管理,引进先进技术不够等因素,因此,林果产量、林业产值、经济效益难以令人满意,呈现先增后减变化趋势。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气候与地形复杂,生态经济林所占比重偏低且树种单一,树种结构不合理,整体规划及调控的科学性难以保证

青山区地形和气候的复杂多变,给区域的整体规划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树种的选择和灌溉的多元化要求等,无疑给政策制定、方案实施和成本投入带来巨大压力,可能造成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3]。

据统计,包头市生态经济林种植面积仅有1.04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1.3%,而青山区生态经济林面积197.9 hm2,所占比重1.44%,比例都严重偏低。

其次树种选择单一,市场信息不对称,科学性与规划性不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生态经济林的稳定性和长效机制,可选择林种品种少,特色不够突出。

2.3.2 观念陈旧,只注重面积而轻视质量,只注重造林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广泛存在

青山区的生态经济林依然以个体、家庭经营为主,占60%左右,并且技术落后,多数情况下还是重量轻质,其次工程规划、设计较为笼统、粗糙,不够科学、严谨,具体环节不够周密、完善、可操作性差,对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不足,造成低产低效林多,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依然粗放,未实现统一标准和制度化,使得劳动效率低下,松懈散漫,用工成本增加,导致投入加大。

2.3.3 科技含量低,技术保障差,综合效益不高,市场调研与开拓力度不够

科学技术正确实施对生态经济林建设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青山区生态经济林以苹果,枣、梨、李子等为主,优势不足,技术含量低,长期以来,在包头市场上口碑反响平平;同时,家庭式的经营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科学的指导、现代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

3 青山区生态经济林建设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生态经济林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势利导、遵循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同规律,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青山区地形和各种资源的分布特征,以包头市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区内的种植传统和农民意愿,并把国家林业重点建设项目(如“天保”“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点区域绿化建设项目及美丽乡村、庭院绿化等建设同生态经济林建设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科学选择、适地种植[4]。按照南部“沿黄”特色生态经济林产业带,中部“前山”特色生态经济林产业带布局,科学规划,为经济林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2 扶持龙头企业,政策保障,打造生态经济林特色品牌基地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区域集中、连区成片、规模经营的良好格局,努力打造生态经济林特色品牌基地。生态经济林建设必须依靠政府部门制定有力的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势利导、遵循市场规律,吸引非公经济参与建设[5]。目前,包头市共有11个生态经济林示范基地,下一步青山区可借鉴石拐区山樱桃基地,九原区枸杞基地和土右旗金杏林、苹果基地等成功做法,努力打造青山区诸如枣树基地、枸杞基地、金花葵基地等,使生态经济林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林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推广“企业+基地,基地+农户”模式,不但企业经济效益显著增加,竞争力增强,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3.3 科学支撑,提升生产效益

科学支撑助力生态经济林建设,提升生产效益。通过推广、引进新品种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等措施,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以龙头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采取示范基地、林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户三者相互协作的方式,有效开展基地集约经营、创建产品品牌、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充分利用生态经济林产品的深加工技术革新、储藏保鲜技术的进步,同时组织农户联合起来,并提供科学的服务,提高生态经济林建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全市已形成各类林业合作组织50 余个,其中青山区就有12个。

3.4 注重生态经济林的栽培模式

结合青山区的实际情况,注重林业建设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发展。可以采用立体栽培和庭院式生态经济栽培林模式,能够利用地区优势,发挥生态经济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立体栽培模式即在经济林下套种草本、灌木、小乔木实行多层次的立体经营,若林木种类选择适宜,技术科学合理,管理完善,可有效增加地表植被和土壤有机质,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获得较好的早期效益,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6-7]。比如,在生态经济林下套种各类耐阴性药材,如元胡、延胡索、麦冬和半夏。

庭院式生态经济林模式主要基于美化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考量,如在庭院种植山樱桃、金杏、山杏等,这种模式也比较适合青山区经济林的建设现状,既能满足城乡生态绿化美化的需要,又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

3.5 产业化经营模式

3.5.1 “家庭林场”产业化经营模式

在青山区应大力发展“家庭林场”模式,兼顾灵活性、稳定性、科学性和多元化等多种优势。“家庭林场”是在林业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林业经营者的家庭为基本单位,以林业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模式,包括自营和承包两种经济成分[8]。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创造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5.2 生态经济林与农业复合生态化产业经营模式

生态经济林与农业复合生产模式是根据生态经济林具体特征,如生长周期、生长习性等,选择适宜的作物、药材或食用菌等农副产品进行林下种植、间种或套种,打造立体、复合的生态系统,不但能获得丰富的农副和林业产品,还可进一步开展农村生活体验、农产品采摘等集旅游和服务一体化的特色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森林康养项目,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3.5.3 生态经济林与畜禽业复合生态化经营模式

生态经济林与畜禽业复合生态化经营模式,是以生态经济林发展为主体,充分利用畜禽业产生的有利资源,实现二者在生态自然环境中的优劣互补,促进可持续发展[9]。经过合理、科学地配置植物以及土壤资源和水力资源管理,生态经济林为畜禽养殖提供空间、水果和草料等,而畜禽养殖能够提供生态经济林生长所必需的绿色肥料,结合自然环境中的光、热、水等条件,建立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绿色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青山区经济林包头市
顾主任会见“草原英雄小姐妹”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六(3)中队
学科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
做少先队员的幸福摆渡人——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幸福南路小学教育联盟—校区少先队活动巡礼
小蜗牛晒太阳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帮大树穿棉袄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
包头市青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