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回杰
摘要: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初中教育关键的核心素养能力培育,是每个教师都需要关注的重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帮助同学们通过挖掘地理要素、加强地理时空观念、增加课内外活动等方式来充实地理课堂,本文将基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对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进行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要素;时空观念;课内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阶段,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尚未建立,在新课标提出要求后,地理学科需要向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核心素养转变,有针对地提升学生们的地理学习成绩和能力,而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教学目标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而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并不受到重视,因此教师们大多只关心学生是否掌握课本知识,却忽视了学生们地理专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因此,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深度挖掘地理要素,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区域地理要素是指构成地理系统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了解包括区域地理要素的位置、大小、形状等,是发掘区域地理要素的基本内容,因此,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要求学生们明确地理要素的空间特点,这有助于构建高效地地理课堂,对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提升有很大帮助,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理要素变化,从而影响地区气候,进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这种地理要素的整合,体现了对学生们思维系统化的高度要求,引导学生们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将知识结构形成体系,从而提升地理的学习思维与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黄土高原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向同学们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等,要求同学们观察其特点,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思考这两方面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同时,在读图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探究,通过纪录片等形式,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各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印象,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多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思考,例如,让学生们走访家乡在黄土高原的学生,去气象台对专业人员做采访,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能够加强学生们对命运的感应认知,让学生们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强地理时空观念,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在地理新课标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倡导“探究化”教学,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考题更偏向于学生的思维链的完整性,由于地理现象的產生可能存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师角色,鼓励学生们自主进行总结,对于不同时期的地理特征,学生们要学会深入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想要学生们提高时空观念,重要的步骤就是让学生们对地图充分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图片来引导学生们对课本内容进行不断补充,用一张图片演示时间与空间对区域的影响,这样可以将知识由点变成线、由线变成面,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深入了解学习层次。
例如,我们在学习雅鲁藏布江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时间,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查询课外知识,了解不同地貌的知识,同一河段的不同时期也可以孕育出不同的地貌,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们时空综合思维,树立学生们对复杂地理现象的敬畏之心,以及解决地理问题的决心,推动了学生们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健全。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复杂的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和演变规律时,将其分解为简单的地理知识及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知深度。
三、增加课堂内外活动, 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文观念与地理关系的学科,对于其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学校应积极利用校内外的资源,鼓励学生们动手亲身实践,在校内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开展相关讲座,在校外可以采用走访观察、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动手动脑,不仅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也能够对当地的气候、地质条件等做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能够被积极提升。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土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以课堂为实验场地,让学生们通过采集不同地区的土壤,在课堂上进行观察与讨论,这样不需要消耗过多的实验经费,也可以节省学生们的时间,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将学习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张嘴说、动手做、动脑思考,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总而言之,地理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与学生综合思维,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地图为基础,让学生们系统的认识不同时空下的地理要素的多种多样,进而促进学生们地理学科的进步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谢玲玲,曾呈进.基于探研式教学的地理时空综合思维培养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0):91-93.
[2]徐丽琴.中学地理课内活动特点及类型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8,(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