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剑 齐洪方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武汉 430223)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其他各门课程也要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主要围绕机械制造全过程,系统的介绍各种自动化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包括设备、装置、手段、方式、过程和系统等。在授课过程中,要秉承“三全育人”理念,服从学科思政发展的需要,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中。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机械制造自动化方面的基本原理,了解机械制造中各主要单元和系统的自动化方法以及各种自动化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提高其应用管理能力。课程需要达到的毕业指标点包括:第一,能进行总体机械结构、控制系统、零部件及制造工艺设计,并能用图纸、程序、设计报告等方式正确表达设计内容;第二,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机械工程师素质,在工程实践中能够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第三,能撰写调研报告、实验报告和机械工程技术文件,具有口头、书面表达及沟通的技能。
通过本课程及其实践环节教学,学生能够获得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融合思政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学科发展史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培养了专业技术过硬、思想素质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经过多次研讨,结合课程目标与特点,并通过不断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的融合点,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自然融合,挖掘与专业课知识相融合的思政教育内容。课程团队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照,确定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知识点,如表1所示。
表1 思政教学知识点
课程思政实施时要进行充分的规划、论证、设计,并在教学文件中体现,使课程思政内容能稳定、规范地成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首先,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文件,要在课程任务、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的内容,将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的任务和目标。其次,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规划文件,教案和教学日历中要写入具体的思政点及相应教学设计。最后,讲稿中要体现对思政点的详细设计。课程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文件,明确了课程目标以及对应的毕业指标点,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目标及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
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是课程思政实施成败的关键。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内容既涉及前沿科技,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较多,本文在挖掘思政元素与教学设计时主要注意了3个问题。
首先,思政元素要与本课程直接相关,避免出现把与课程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思政元素硬塞进课程教学中的现象,这不仅会损害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利于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同时还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注重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衔接和融合,避免出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不能只考虑思政不考虑专业教学,强行将思政元素硬塞进课程中,这不仅破坏了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同时也滋生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课程思政需要融入课程本身,自然引出,并与专业内容融为一体。
最后,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师协同行动,形成协同效应。一方面,与其他课程教师交流沟通课程思政建设心得体会,能够相互学习好的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通过相互了解各自选用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能够避免因不同课程选用同一案例而引起学生厌倦和反感。
2.4.1 介绍专业发展历史
一部专业史能够折射出国家和人类的发展史,专业发展的历史里既隐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实践,又蕴含着家国一体、休戚与共的使命感、责任心,以及开放包容、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精神。以某次课程为例,该课程在介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历史的同时,首先增加了中国自动化技术发展历史的内容,指出中国的自动化技术在历史上位于世界前列,但在近代没落了。其次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与中国当时的朝代及社会状况进行对应比较,指出中国近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什么落后于世界。最后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现代自动化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我国当前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方面的成绩和问题,鼓励同学们为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做贡献。通过这样的介绍,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2.4.2 专业课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专业课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渠道。例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与机械制造自动化相关的内容,能够使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这一重大规划,以及国家作出这一规划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理论依据和未来发展前景。
2.4.3 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意义重大。例如:在讲授电气传动控制时,引出在企业工作时工人没有按照操作规程闭合开关而造成严重设备安全事故的案例,说明提高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的重要性;讲解自动控制中对可靠性的要求时,通过一根轴使用不久就意外断裂造成整个车间停产一年等待新配件的事故,说明可靠性的重要性,同时提示同学们工作中要严谨,小问题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2.4.4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在讲解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和设备时,要注意向学生传递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例如:讲解高速冲压线时,以前会使用西方国家的高速冲压线视频作为视频案例,在发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超级装备》中有中国制造的高速智能冲压线,且具备国际先进水平时,立刻以该视频替换掉原来的外国高速冲压线视频;在讲解物料输送自动化时,向同学们展示各种国产高效、智能的输送装备,并逐渐替换掉原来外国输送装备的例子。这种讲解方式能够使同学们了解国家在制造装备方面取得的成绩,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其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学生评价,课程教学中要经常利用课间向学生了解课程思政的效果,并利用课程中使用的网络教学工具(雨课堂等)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看法和建议,某次课程思政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问卷调查结果
课程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考核不仅要考核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要涉及课程思政内容,如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中国品牌的工业机器人。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机械方面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了课程教学之中,且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能够无缝对接。学生普遍反映课程思政内容与整个课程融为一体,学习中没感觉到是在进行思政教育,相关案例也比较有吸引力,课程思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只是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后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元素的挖掘,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使教书育人工作能够更上一层台阶,从而培养出能够解决现实工程问题,并富有高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工程类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