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星 张丽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危害性极大,治疗不及时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故如何尽早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成为临床重点研究的问题[1]。葡萄糖的分解代谢分为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可以被完全氧化,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被分解为乳酸同时产生少量能量。在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心力衰竭时,将会使心输血量减少,组织灌流不足,出现组织缺氧,而血乳酸在缺氧状态下表达水平异常[2]。据相关研究显示,血乳酸水平在反映心、肝或肾等器官的功能状况、血液灌流水平及病情进展情况等方面,均能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3]。鉴于此,本文就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均对其血乳酸水平进行测定,探讨不同血乳酸水平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救治效果,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2)心肌坏死标志物显示为阳性;(3)B型尿钠肽升高。排除标准:(1)存在肝肾功能障碍;(2)合并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3)合并恶性肿瘤。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对其乳酸水平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乳酸正常)及观察组(乳酸升高),每组60例,对照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35~76岁,平均(58.25±3.51)岁;心功能分级:Ⅰ级5例,Ⅱ级10例,Ⅲ级28例,Ⅳ级17例。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35~77岁,平均(58.31±3.48)岁;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10例,Ⅲ级30例,Ⅳ级14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患者入院后,均使用GEM Premier 3000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并进行常规的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药物、利尿、扩血管、强心、气管插管及有创正压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另外还根据需要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同时对患者开展PCI手术治疗。
(1)统计乳酸水平、B型尿钠肽(BNP)、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峰值、PCI手术结束后24 h内的LVEF值、监护室入住时间。(2)记录PCI手术过程中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记录术后2 h动态心电图中的ST变化情况。(3)统计两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综合征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BNP峰值、cTnI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VE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监护室入住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BNP峰值、cTnI峰值、LVEF值及监护室入住时间对比 (±s)
表1 两组BNP峰值、cTnI峰值、LVEF值及监护室入住时间对比 (±s)
组别 BNP峰值(pg/ml) cTnI峰值(ng/ml) LVEF值(%) 监护室入住时间(d)观察组(n=60) 852.25±50.69 38.25±5.21 30.25±2.54 17.25±2.58对照组(n=60) 561.25±50.96 20.25±5.47 42.36±2.51 11.25±2.14 t值 20.243 11.914 16.956 8.950 P值 <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冠状动脉病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支架置入率低于对照组,PCI后2 h仍持续ST抬高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PCI治疗结果对比 例(%)
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例(%)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年龄、心肌缺氧及心肌血流量减少等因素相关,病变期间患者多会出现胸痛、心律失常及休克等症状,病变后治疗不及时,将会增加心力衰竭的并发风险[4]。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在该阶段,由于心输血量减少,组织灌流不足,出现组织缺氧,人体中的血乳酸极易出现增高的状况。因此,临床可以通过检测血乳酸的方式,对患者的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判断[5]。
血乳酸主要在红细胞、横纹肌及脑组织中产生,在血液中的浓度主要由组织氧合代谢的状况决定[6]。BNP为心肌细胞合成的天然激素,可反映心室的功能障碍情况,cTnI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肌损伤坏死标志物,这两种指标水平峰值若出现升高的情况,则表示心肌出现损伤;而LVEF表示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LVEF值降低则表示患者的心输出量降低,在监护室入住时间较长则表明患者的心肌受损和心功能下降[7-8]。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BNP峰值、cTnI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监护室入住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血乳酸增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其临床危重程度较深,治疗难度较大,再加上患者发病后血乳酸水平持续升高,可加重心肌受损,引起心功能持续降低。同时,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后,其自身心脏泵功能出现损伤,心输出量下降,器官灌注减少,从而出现组织缺氧及代谢减慢的状况,最终导致血乳酸增高[9-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冠状动脉病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支架置入率较低于对照组,PCI后2 h仍持续ST段抬高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血乳酸水平增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其冠脉条件较差,部分患者无法进行支架置入,治疗结果欠佳。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心肌是人体中耗氧量最多的器官之一,心肌若出现耗氧增加的情况,则需要依赖冠状动脉为其输送足够的氧气,长此以往极易影响冠状动脉的正常血液输送,最终出现冠脉粥样硬性化病变的状况,导致血乳酸升高[11-1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说明,体内存在高血乳酸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更易引发并发症和心血管事件。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并发心力衰竭时,肝、肾的血液灌注将会减少,其功能也会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下降,最终导致肝肾组织对血乳酸的代谢能力下降,使得血乳酸无法及时被清除[13-14]。一旦血乳酸及其代谢产物大量囤积于体内,将会随着患者的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最终导致患者出现pH值下降、高钾血症及室颤阈值降低等状况,进一步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虽然血乳酸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血乳酸并非一项特异性指标,其无法取代心肌钙蛋白及心肌酶学等心肌坏死标志物。此外,若人体的外周循环或肝功能出现障碍,血乳酸检测极易出现误差,故而在检测到患者的血乳酸升高时,还需通过多因素综合分析的方式,才能确保其增高的可靠性[15-16]。因此,临床若想更好地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可对患者的血乳酸和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进行检测。
综上所述,高乳酸水平会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产生影响,影响患者心功能,增加并发症法律,加强血乳酸水平测定能评估患者预后,指导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