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对预防重症医学科患者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价值探究

2022-01-04 10:26赖星海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8期
关键词:鸣音胃肠功能胃肠道

赖星海

胃肠黏膜在应激状态下可形成溃疡,容易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对重症医学科(ICU)患者胃肠营养吸收可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加重,使得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进一步下降,造成病情恶化,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显著升高[1-2]。故而临床必须及早采取有效的胃肠功能障碍干预措施以提高救治效果,有效抑制患者死亡风险,充分保证其生命安全[3]。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为肠胃功能障碍主要诱因,采用益胃健脾中药穴位贴敷对于防治胃肠功能障碍可发挥积极作用[4]。本次研究纳入2019年4月-2020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ICU进行治疗的患者62例,通过设置对照组的方式观察和对比患者应用中药穴位贴敷在预防胃肠功能障碍中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2例2019年4月-2020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患者,(1)纳入标准:①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Ⅱ(APCHEⅡ)评分高于10分;②入院时患者腹内压及肠鸣音均正常。(2)排除标准:①入院前即合并胃肠道基础性疾病;②有药中药过敏史;③贴敷部位存在溃疡、破损及红肿、水疱;④有胃肠道手术史或者合并急慢性胃肠道疾病;⑤耐受度差或者不能配合完成此次研究。患者及家属了解此次试验目的并自愿加入;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试验方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研究对象分成两组,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37~71岁,平均(56.47±5.23)岁。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35~73岁,平均(56.23±5.20)岁。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干预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穴位贴敷,具体如下。

1.2.1 常规干预 每日测量患者腹围,定时进行腹部听诊及腹腔内压测量并记录肠鸣音情况,动态观察患者肠蠕动情况及胃潴留和排便等情况,若患者肠鸣音低于3次/min或者连续3 d未大便则为其提供通便治疗。若患者胃潴留量超过200 ml,腹内压高于10 mmHg则为其实施胃肠减压及肛管排气治疗,暂停肠内营养液输注。遵医嘱为便溏、腹泻及恶心呕吐患者提供对症治疗药物。对便溏及腹泻患者加强肛周护理,做好肛周皮肤清洁工作。

1.2.2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组方包括丁香粉40 g,大黄粉60 g及肉桂粉40 g,以蜂蜜将上述药物调制成糊状,于微波炉中加热至45 ℃左右,取适量药物涂抹于中脘及神阙穴,上覆膏药以免药物脱落。药物贴敷时间为6 h/穴,更换频率为每12小时1次,连续贴敷10 d 为 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若患者存在以下症状即可诊断为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1)X线片显示患者肠管扩张,盲肠直径超过9 cm,小肠直径超过3 cm 或结肠直径超过 6 cm;(2)胃肠道出血;(3)肠内营养不耐受;(4)腹泻,大便频率≥3次/d;(5)腹内压高于10 mmHg;(6)存在下消化道麻痹症状,表现为肠鸣音消失或者减弱,连续3 d未排便;(7)存在胃瘫表现,胃液回抽量超过200 ml。

对比两组呕吐、反流消失时间、排便次数及肠鸣音恢复时间。

对比两组胃肠症状改善效果,治愈:患者腹胀、便秘、腹泻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及肠鸣音均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者腹胀、便秘、腹泻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大便及肠鸣音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腹胀、便秘、腹泻等临床症状减轻,大便及肠鸣音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加重或者无积极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白细胞(WBC)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出现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例,总发生率3.23%,对照组出现胃肠功能障碍患者7例,总发生率22.58%,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研究组呕吐、反流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更早,排便次数更少(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s)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s)

组别 呕吐、反流消失时间(d)排便次数(次/d)肠鸣音恢复时间(d)研究组(n=31) 2.11±0.23 2.67±0.21 2.15±0.24对照组(n=31) 3.85±0.20 3.76±0.19 3.79±0.22 t值 31.785 21.430 28.046 P值 <0.05 <0.05 <0.05

2.3 患者胃肠症状改善效果对比

研究组胃肠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症状改善效果对比 例(%)

2.4 干预前后患者CRP水平及WBC水平对比

干预前患者CRP水平及WBC水平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两项指标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对比,研究组CRP水平及WB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RP水平及WBC水平对比 (±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RP水平及WBC水平对比 (±s)

组别 CRP(mg/L)WBC(×109/L)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研究组(n=31) 132.25±23.47 72.56±5.67 13.764 <0.05 14.24±0.26 7.45±0.23 108.907 <0.05对照组(n=31) 130.27±22.39 89.32±5.62 9.877 <0.05 14.19±0.25 10.18±0.20 69.737 <0.05 t值 0.340 11.689 0.772 49.870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ICU收治患者病情危重,多伴有各种系统或者器官功能障碍,机体处于急性应激状态,一旦病情控制不当极易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显著升高[5]。ICU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损伤,胃肠道功能呈衰退状态,此外,长期缺血缺氧,使得体内次黄嘌呤及酸性代谢无无法及时排出并大量堆积于体内,可导致患者死亡风险增加,而恢复期由机体血流灌注量增加,大量氧自由基生成,容易造成患者肠黏膜受损[6-7]。

ICU患者多合并下焦虚寒及元阳虚损并表现出胃肠功能障碍,如便溏、腹泻、腹胀等。中医认为中脘穴乃经络总枢,属任脉,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神阙穴内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组织均极为丰富,有助于药物分组透过,对此穴位进行贴敷能够取得理肠和胃、救托回阳、固本培元之功效,在便秘、腹鸣、腹痛、腹胀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均可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8-9]。

此次能研究中穴位贴敷所用药方包括丁香粉、大黄粉及肉桂粉。其中,丁香气味芳香,具有降逆气、行滞留气、散寒温中、止呕降逆及升清降逆之功效,在心腹冷痛、吐泻食少及呕吐呃逆、脾胃虚寒等病症中均可取得确切疗效。大黄具有通脉温经、止痛散寒以及助阳补火之功效[10]。大黄与丁香一热一寒,可相互制约,肉桂能够制大黄苦寒,三药联用可取得寒热相济、调和阴阳以及和胃通便之功。以中脘、神阙穴作为贴敷点并借肉桂、丁香、大黄之药性可发挥止吐降逆、止痛行气、降浊升清、益气补脾及理肠和胃、通络温经等作用,对于预防和控制胃肠功能障碍发生、发展均可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患者全身营养状况及身体机能改善,可促进病情缓解和改善[11-12]。

此次研究中,两组对比,研究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更低,呕吐、反流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更早,排便次数更少,胃肠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显著更高,CRP水平及WBC水平均更低(P<0.05)。中药穴位贴敷可保护胃肠黏膜,对炎性因子可产生抑制作用,能够有效控制有害物质生成量。除此之外,还能够对肠道内细菌增殖发挥抑制作用,使氧自由基得到有效清除,强化机体抗氧化功能,有助于降低胃肠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肠胃蠕动,确保胃肠道内血液供应充足,还可对胃肠分泌产生调节作用,确保胃肠黏膜氧供及血供充足。

综上所述,ICU患者应用中药穴位贴敷在胃肠功能障碍预防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加快胃肠道症状缓解及炎性因子水平下降,对于改善其胃肠道功能及促进其病情好转有重要意义,而且中药穴位贴敷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费用较低,患者接受度及认可度均较高,具有临床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鸣音胃肠功能胃肠道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