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锦辉,王思思,王崇宝,薛喜桩,陈绪娇
1.陕西省中医医院B超室,陕西 西安 710003;2.陕西省中医医院检验科,陕西 西安 710003;3.陕西省中医医院介入科,陕西 西安 710003;4.陕西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健康体检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8;5.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超声医学科,陕西 西安 710038
近年来,因为生活习惯改变、心理压力增大、环境质量恶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在部分大城市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给女性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威胁[1]。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的主要方法[2]。但由于乳腺癌在早期病变时与其他乳腺疾病之间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特征,容易被患者忽视以及被临床漏诊、误诊,从而贻误治疗时机[3-4]。影像学检查在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随着高频彩超、核磁共振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乳腺占位病变良恶性诊断准确性。高频彩超和核磁共振在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中有着各自的特点[5-6]。为了进一步明确两者诊断乳腺占位良恶性的效能,本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12月于陕西省中医医院和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治疗的94例女性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7]:①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和高频彩超检查;②接受手术治疗后获得病理结果;③核磁共振检查前无放化疗干预史;④核磁共振、高频检查及病理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1周。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患者;②核磁共振检查禁忌证者;③影像资料保存不全者。94例患者年龄21~67岁,平均(42.18±5.27)岁,临床表现为触诊发现乳房有肿块、乳房有胀痛感、乳头出现溢液。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1.2.1 核磁共振检查选用仪器包括产自GE1.5T超导型核磁共振仪(厂家:德国西门子)及配套的乳腺专用表面线圈。检查方法:①患者取俯卧位,保持呼吸平稳,双侧乳腺自然悬垂在相应线圈中;②扫描方位常规是从患者的横断位和矢状位进行扫描评估,必要时可通过扫描冠状位等作全方位检查;③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DWI以及3DTHRIVE动态增强序列,选用增强对比剂为拜耳先灵医药公司生产的Gd-DTPA,使用剂量为0.1~0.2 mmol/kg;④图像采集完成后进行相关参数处理、分析,获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1.2.2 高频彩超检查选用的仪器包括型号为GE LOGIQ7的高频彩超扫描仪(美国GE公司)和型号为Philips IU22的高频彩超扫描仪(飞利浦公司)。检查方法:①患者采用仰卧位,上肢抬高,暴露两侧乳房。②使用探头频率为7.5~10.0 MHz对患者乳腺及其周围组织进行常规超声二维扫描,观察乳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血供等。③然后使用高频彩超扫描仪扫描患者的病灶,探查病灶形态、边界、血供及其他相关特征。在扫描期间需确保成像清晰,探头尽可能使用间歇不加压方式,减少对血流信号的干扰。④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血流信号分析。
1.2.3 病理学检查由医师对经手术或者活检穿刺获得的乳腺标本作分析,获得病灶位置、数目、大小、淋巴结、病理类型、有无转移等情况。
1.3 诊断标准
1.3.1 MRI诊断标准采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进行评估:分为0~6分,0分表示无法评估良恶性;1分表示T2WI、T1WI、DWI、多期增强无异常,腋窝无肿大淋巴结;2分指同时具备形态无恶性征象,TICⅠ型强化曲线,ADC>1.6×10-3mm2/s;3分指动脉期点状强化病变,直径<5 mm,肿块性良性病变或非肿块性良性病变;4分指形态学有恶性征象,肿块病变TICⅢ型强化曲线,非肿块性病变TICⅡ或Ⅲ型强化曲线,肿块病变ADC值<1.05×10-3mm2/s,非肿块性病变ADC值<1.0510-3mm2/s;5分指形态学有恶性征象,TICⅢ型强化曲线,肿块性病变ADC值<1.05×10-3mm2/s,非肿块性病变ADC值<1.35×10-3mm2/s;6分指活检诊断证实恶性。0~Ⅲ分判定为良性病变,Ⅳ~Ⅵ分判定为恶性病变。
1.3.2 高频超声诊断标准采用BI-RADS标准进行评估:0分指无法行良恶性评估;1分指超声检查无异常结果;2分指乳腺以囊肿、稳定的乳腺纤维瘤为主,为良性病变;3分指乳腺以纤维腺瘤、瘤状增生结节及较为复杂的乳腺囊肿多见,恶性病变概率较小(约为2%);4分指乳腺病变疑似恶性病变;5分指超声检查提示高度恶性;6分指病理结果证实为病变。
1.4 观察指标(1)观察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2)观察不同病理结果(良性病变或恶性病变)患者的术前核磁共振和高频彩超诊断结果;(3)观察不同诊断方法术前病灶评估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4)分析核磁共振、高频彩超和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包括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核磁共振和高频超声预测乳腺癌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理诊断结果94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共检出128个病灶。128个病灶中乳腺良性病变76个,包括炎性病灶18个、乳腺纤维腺瘤22个、乳腺增生25个、导管内乳头状瘤16个;乳腺恶性病变52个,包括导管原位癌6个、小叶癌5个、大汗腺癌3个、黏液癌2个、浸润性导管癌36个。
2.2 典型图像病例1:患者女性,46岁,因“发现左侧乳腺包块7 d”入院,行MR检查显示左侧乳房一大小约2 cm×3 cm形态不规则实质包块,提示乳腺癌改变信号,见图1。病例2:患者女性,44岁,因“左侧乳房肿胀、疼痛半个月”入院,行超声检查见左侧乳房一大小约为3 cm×5 cm包块,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匀实性包块(见图2A、2B和图2D),CDFI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弹性成像呈较均匀蓝色,EI评分5级(见图2C)。
图2 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超检查结果
2.3 核磁共振和高频彩超诊断结果比较核磁共振诊断出良性病变71个、恶性病变57个,高频彩超诊断良性病变74个、恶性病灶54个,核磁共振和高频超声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3,P=0.999),见表1。
表1 核磁共振和高频彩超诊断结果比较[例(%)]
2.4 不同诊断方法术前病灶评估与术后病理诊断诊断结果比较核磁共振、高频彩超术前评估病灶大小均小于术后病理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术前评估病灶大小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诊断方法术前病灶评估与术后病理诊断诊断结果比较(cm,±s)
表2 不同诊断方法术前病灶评估与术后病理诊断诊断结果比较(cm,±s)
检测方法核磁共振高频彩超联合诊断病灶数128 128 128术前评估2.34±0.53 2.38±0.56 2.61±0.63术后病理2.64±0.69 2.64±0.69 2.64±0.69 t值3.901 3.310 0.363 P值0.001 0.001 0.717
2.5 不同诊断方法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核磁共振、高频彩超及联合诊断的阳性、阴性结果见表3。核磁共振、高频彩超的诊断结果分别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诊断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不同诊断方法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例(%)]
2.6 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比较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绘制核磁共振、高频彩超和联合诊断预测乳腺癌的ROC,结果显示,核磁共振和高频彩超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联合高频彩超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核磁共振、高频彩超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和图3。
图3 核磁共振、高频彩超诊断乳腺癌的ROC
表4 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比较(%)
乳腺癌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雌激素、病毒、家族史、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9-10]。受我国社会环境、饮食习惯变化变化及社会压力增大等影响,乳腺癌发病人数逐年递增,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导致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11-13]。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预后与诊断时病情分期相关,诊断时分期越早,治愈率越高[14]。因此,早期鉴别乳腺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对降低乳腺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是乳腺癌筛查、病情评估和预后监测的重要手段,通常良性病变的超声表现为病灶边界整齐、光滑,肿块呈规则性状,回声均匀,而恶性病变的病灶边界模糊、不规则,肿块呈凹凸不平状,无包膜,会有浸润性生长现象[15-16]。但有研究显示,常规超声虽可显示乳腺肿块的病灶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信息,但易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漏诊、误诊率[17]。高频彩超较常规超声分辨率更高,成像清晰,使用三维成像方式,可直观、全面的观察病灶,获得准确的病灶信息,利于鉴别病灶的性质。本研究中,高频彩超鉴别乳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准确率为84.37%,准确率较高,但仍存漏诊、误诊,可能是高频超声难以识别单一、微小的钙化病灶有关,以恶性钙化病灶为单一体征的早期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等,容易造成漏诊[17]。有研究称,高频彩超鉴别早期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的准确率仅为60%[18]。此外,高频超声诊断受仪器精度和诊断医师主观因素影响,增加了漏诊、误诊风险。核磁共振用于乳腺占位性病变检查具有明显优势[19-20]:(1)软组织分辨力高,不会受到致密型乳腺的干扰;(2)三维成像方式可更好的定位病灶,观察病灶情况;(3)对位于乳腺深处和位置偏高的病灶的检出能力高;(4)动态增强扫描可观察病灶内部形态和血流信号图像,为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但核磁共振在乳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中,存在不能有效鉴别新鲜瘢痕组织及微小钙化病灶的缺陷[21]。此外,乳腺占位性良性病灶和恶性病灶的核磁共振表现有一定的交叉,单独诊断也存在漏诊、误诊风险。既往文献报道,核磁共振在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中的灵敏度为77%~100%,本研究中的核磁共振诊断准确性为85.93%,以既往研究基本一致[22]。
本研究中,核磁共振和高频彩超评估病灶直径与术后病理相比较有差异,但在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中二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无显著差异。由此表明核磁共振和高频彩超诊断效能相当,但无论是高频彩超还是核磁共振诊断单独进行鉴别诊断均存在一定缺陷,会造成一定漏诊、误诊。高频彩超和核磁共振联合诊断结果显示,病灶大小与病理结果无差异,且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均较单独检查显著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二者结果通过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病灶的病理特征进行呈现和分析,起到了一定互补效果,因此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与高频彩超在诊断乳腺占位良恶性方面的效果相当,若二者结合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