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
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 湖南长沙 410015
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 袁振
“十四五”规划提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党的二十大再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我国工程机械的产销量居世界第一,诞生了多个世界领先产品,是最有希望进入世界第一梯队的产业之一。加快培育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
近十年,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迅速。2021年,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形成了“2+5”集聚格局,即湖南长沙、江苏徐州两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山东济宁、广西柳州、江苏常州、福建龙岩和浙江湖州五大产业集聚区。企业的发展和集群的高附加值效应对产业竞争力提升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集聚效应显著 2021年,七大集群共计实现规上产值规模约5500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近七成,已成为引领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英国KHL发布的“2022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我国入围的10家企业基本均为七大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其中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和铁建重工同属湖南长沙。
(2)专业化分工突显 七大集群基本均形成了“强核心多层次”企业网络结构。如山东济宁拥有小松山推、山重建机(济宁)等工程机械主机企业10余家,与周边枣庄、菏泽等地形成了产业链配套体系,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200余家[1]。
(3)创新能力较强 集群研发资源丰富,拥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和苏州大学等高校,以及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重要创新载体。工程机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内市场满足率从2012年的不到90%提高到目前的96%以上,挖掘机、起重机、装载机等主要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2]。
(4)国际化发展提速 2021年,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及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超过30%,七大集群企业成为主力。
我国工程机械集群化增强的同时,普遍存在规模效应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尚未对世界供需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一些地方只是简单的地理集聚,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还不足;一些地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限,产业的开放包容性和韧性不强;区域间的协同互动较少。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的背景下,加快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显得必要且紧迫。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起步于1960年代,快速成长于21世纪初。目前,长沙工程机械集群(以下简称“集群”)拥有4个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是仅次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和日本东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2020年集群成功入围国家首批15个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并于2022年6月正式通过工信部验收。2021年集群总产值突破2800亿元,连续12年居全国各省市首位。长沙聚焦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定位,围绕完善产业生态、促进协同创新、推动开放融合、创新治理模式等开展积极探索[3],形成了集群培育发展的“湖南模式”“长沙经验”。
(1)抓顶层设计,完善“政府引导、协会主导”的推进机制 长沙在全国率先提出“链长制”,自2017年起,由主要领导担任工程机械产业链链长,同时建立“四长联动”机制,通过链长牵总、会长搭台、校长支撑、行长帮扶,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在工信部集群培育理念指导下,长沙进一步变政府主导为促进机构主导。2019年,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湖南大学及长沙银行等6家单位发起成立了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创新开展“会长轮值”制,作为“织网人”,强化对集群发展、创新、合作、交流的促进作用。
(2)抓创新引领,构建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生态 2021年12月2日,长沙市政府联合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长沙国投及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等14家单位,成立了湖南国重智联工程机械研究院,聚焦产业链卡点堵点,集聚创新资源,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形成新的创新优势。目前研究院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推进技术研发与推广,建立了9大联合创新实验室,通过组织项目攻关,引导了基于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形成了系列自主知识产权。
(3)抓主配协同,打造融通发展、竞合有序的企业群落 针对“主机强、配套弱”的问题,长沙推动六大主机企业签订了《主配协同合作意向书》,发布了《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供应商评价规则》团体标准,构建了“七维”“三级”评价体系[4],促进了工程机械配套由“专属”供应链向“共享”供应链转变,为集群构建了优质配套供应商的“蓄水池”;积极推动建设湖南(长沙)工程机械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和国际模具产业园。同时,还推动成立了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供应商评价委员会,目前已开展了50家配套企业的评价工作,公布了3批43家供应商的评价结果。未来还将按照湖南省工信厅“一核三极多点”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在湘潭、常德、娄底等地开展供应商评价工作,并积极在全国进行推广应用。
(4)抓产业融合,促进集群资源高效流通与共享 长沙积极推动集群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融合。跨区域融合方面,举办了鲁湘工程机械产业链发展合作交流大会,推动两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促进两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跨行业融合方面,与先进储能材料、自主可控计算等集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龙头企业间的合作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跨领域融合方面,推动工程机械产业与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融合发展,相继诞生了三一集团智能网联卡车、中联重科智能高机、根云平台等新产品新模式。
(5)抓国际交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主动“走出去”。长沙组织集群企业参与美国、印度、智利等9个海外工程机械重要展会,与美国设备制造商协会、法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16家国际机构进行了交流合作,举办了工程机械“走出去”座谈会和海外邀约活动,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朋友圈。
积极“请进来”。举办了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首届)中国工程机械租赁大会等活动,前者的成功举办被人民日报评价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获得世界话语权的鲜明标志”,后者吸引了1500余家线下企业和2万余家线上企业与会,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同时,长沙还推动成立了湖南省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行业联盟,国际化叠加服务化延伸,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当前,外部环境存在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性,工程机械面临行业周期性考验和转型难题,我国工程机械集群发展已进入关键期。与此同时,全球产业布局的动态调整,深化了各国市场间的分工协作、促进了相互融合,世界级产业集群也出现了新态势、新变化。培育发展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需要明确全球竞争力提升的核心战略,践行四维发展理念,进一步巩固根植性、强化开放协同性、创新组织形态及增强产业韧性。
(1)从纵向上巩固根植性 在当前国际贸易低迷、国内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提升产业链根植性对产业链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根植性不仅要注重相关企业的集聚效应,还要关注集聚企业间的内在关系。这就要求不仅要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增强主配企业间的协同,还要建立与高端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将“服务”与“产品”提到相同的战略高度执行,建立“复合型”产业体系。
(2)从横向上强化开放协同 在核心环节根植于地方的基础上,一些特定环节可以在集群外完成,尤其是要构建完善的国际化网络,在全球价值链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我国工程机械“走出去”步伐加快,还需要进一步“虹吸”全球的高端要素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国际国内双向流通,构建产业“双循环”格局。
(3)从径向上增强韧性 产业结构的多样性有助于产业集群开辟新的发展路径,从而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产业技术创新被认为是发展更多元化经济体的关键。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需建立成熟的产学研创新模式,通过集群内企业集群的开放式创新,尤其是头部企业的自主创新,促进集群在技术、关系、市场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4)从轴向上创新组织形态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产业组织形态、集群治理机制的先进性上。加快推动组织变革,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创新以自发治理为主、公共治理为辅的集群治理机制,推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内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