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伟
(甘肃省秦安县西川中学高中部 甘肃秦安 741600)
高中生已经在初中三年对历史学科进行了相对系统的学习,不同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历史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我们作为后来人,不仅需要对前人的智慧结晶进行学习,也要对前人的问题和错误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做到以史为鉴。高中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师墨守成规,导致高中历史课堂缺乏趣味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些教师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死记硬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的下降。因此,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通过更好地落实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来促进学生历史素养全面发展。
课堂随机提问不仅是高中课堂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效的提问更加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对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抓住提问这个环节,采取个别提问、集体回答等多种形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挥教与学共同的作用,为高中历史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奠定好基础。
例如:在进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秦朝使用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特点?这种制度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缺点?”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能大大提升。另外,教师中央集权制度的问题也能够让学生对人权、皇权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发挥出了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
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新课程教学政策中对高中历史教育作出的明确要求,教师必须遵守。况且想要取得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老师就要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出发来制订教学方案,育人作用的发挥与学生的学习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在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调整教学方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很快切入到历史学习的氛围中来,从而发挥出历史教学的育人作用。
例如:在教授“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课时,老师提前一节课布置了在课堂上需要谈论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以便课堂上讨论。除了帮助学生查找资料外,教师也可以针对讨论的题目启发学生讨论该问题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入手,哪些方面更加具有讨论价值等。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和预习的时候才会更加有方向、有线索,查找资料和分析资料也不容易迷失方向。老师也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做好课堂目标预设,更好地指导和平衡课堂中的讨论过程与教学流程。比如说对学生的分组,要选定几个人进行发言,多少人进行补充发言,老师最后做补充发言,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现实观,从而指导学生思考物质生活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找出物质影响思想与社会的案例。
我们高中历史课程的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文化遗址等知识信息,而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信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种调动学生感官记忆的教学方式更加利于育人教学的开展,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的感悟也就更多。
例如:在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课时,老师提前搜集了戊戌变法中主要人物的画像与照片,先让学生对这些人物有一个具象化的印象,然后说明这些人物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最后搭配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影视片段,详细地讲解戊戌变法是如何发生的、过程如何、结局如何等。除此之外,把一些能够反映历史现实的纪录片也找出来,使其发挥在教学的作用中。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纳这些影视片段,会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马关条约》的影响这个问题时,老师可以播放电影《宋氏三姐妹》。问学生:“不知道学生们注意了没有,电影中出现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出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完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到底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愤慨?”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一幅反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漫画,借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形象具体的认识,这段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往事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思想。
历史是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这些历史故事用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待也许很荒诞,但比起枯燥的背诵和记忆,学生更加喜欢听教师讲一讲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小故事。针对这个特点,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运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开展育人教育。
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了许多问题,像“推动秦国经济军事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秦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一个贫瘠小国逐渐成为震慑六国的强国的?”“秦国发展过程中有一次十分重要的变法运动,这个变法运动的发起者是谁?”等等。另外在商鞅变法这个历史事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商鞅下定决心变法,为了凸显他的意志和决然,他命人扛着一根木头在城中行走,吸引人到城门下,并且说‘谁能够把这根木头扛起来绕城行走一周就给他十金。’重赏之下果然有人扛起木头就走,商鞅也如约给了他十金。这时人们意识到商鞅是一位言而有信的君子,今后秦国颁布的政令也会如同今天一样坚决执行!”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很多历史故事发人深省,比如战国时期的孙膑与庞涓的故事,二人本是同门师兄弟,庞涓却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王,害得孙膑的髌骨被挖掉。孙膑装疯捡回一命后被齐国营救,几年后在著名的战役“围魏救赵”一战中,孙膑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希望学生能够从这些历史故事中获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许多历史教师总是把自己局限在固定的教学思维中,这样不仅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教学效率也会不断下降。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要拓展教学思维,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充分利用课堂上和周围的一切教学资源,力争给学生带来有趣的学习体验,并充分发挥出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可以让条件好的学生自创一段音乐,创排一段反映生活的小品,提高课堂的感染力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例如:在了解秦汉过渡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授课之前,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音乐——《十面埋伏》。这首琵琶曲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创作的,描述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包含了丰富的情感。通过琵琶曲学生不仅可以感悟到当时楚汉双方战争的激烈情况,更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看到了项羽的落败与刘邦的胜利,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许多帮助。归根结底,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更能够让学生由此产生许多的感悟,比如楚汉之争中的项羽和刘邦,两个人行事作风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你看来这两种行事作风的利弊如何?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来开展育人教育,引导学生借助历史学习进行思考,刘邦通过施行儒家的德政,吸收人才,与老百姓休息的政策,由弱变强,最后打败项羽,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价值。
新课程教学政策中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这也是高中历史育人教育中的重要目标。所以,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凸显,发挥新课标教育理念,便于学生养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学习氛围,一举两得。所以,教学中分组讨论的方法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是常用的,也是提高学生成绩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分组合作的教学办法,并且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循序渐进的探究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来进行思考和交流。比如①鸦片战争爆发时的国际背景如何?②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国内是什么情况?③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④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是怎样的?⑤我们从鸦片战争中得到了哪些历史教训?通过这些层次分明的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确保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中,思维方向始终在朝着设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认真分析、用心思考和密切交流,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近和融洽。最重要的是,德育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不仅使得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更使得学生意识到了在面对一些困难或者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这样不耻下问、伸出援助之手,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意识的形成与合作能力的锻炼都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的大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推动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为了充分发挥出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教师转变观念,倡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起到引导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为新时期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切实发挥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