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猛 韩同伟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随着全球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科技、文化、金融等各领域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教育事业也呈现国际化趋势。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1],首次突破50%,达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如何革新育人观念、提升育人质量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面临的新问题。
2018年9月,全国迈入高等教育校门的学子大多出生于2000年以后。自出生便沉浸在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下的“零零后”一代人,切身感受到了科技发展冲击、文化开放互融和高速网络等影响下的生活、学习方式,如对手机、平板电脑、网购、无现金支付、盲盒快递、外卖等高度依赖性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导致其形成诸如独立性弱、自控能力差、受引导性强、真假判断性差等行为性格缺陷。另外,大学学习和生活脱离了父母视线,导致学生较大程度上呈现出放纵、散漫、拖沓等享受式个人作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3]。
工程力学作为工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等工程实例,建立正确的力学模型,让学生学会运用力学理论,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4]。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课兴趣,调整听课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经过研究,工程力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融合[5,6]:
(1)以力学先辈事迹和贡献,树立爱国精神、培养专业兴趣。如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邓稼先、于敏等“两弹一星”元勋,为国家的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2)以国内典型工程、重大工程建设,如赵州桥、南京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三峡工程、“中国天眼”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工程、C919大型客机、航空母舰、空间站建设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民族自豪感。
(3)以工程建设事故、自然灾害导致的工程损坏等真实案例为警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强化学生力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未来作为工程师需具备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严格要求等敬业精神,塑造其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
(4)以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过程的严谨、用词的准确、草图的精确度、板书的严谨性等课堂授课细节,以无形之中影响学生,言传身教地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作风。
为了更为详细地总结工程力学思政元素,完善了部分章节融合对策[6],仅供授课教师参考:
在《绪论》章节中,融合航空航天、水利水电、军事装备等国家重大工程及装备建设中采用的力学原理,自然环境、人为因素导致的工程结构发生的共振、失稳等案例,培养学生对力学课程的浓烈兴趣,爱国情操、民族自豪感,警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在《静力学分析》章节中,融合静力学公理的发现过程、力系等效、合理利用摩擦等,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相关理论的发现和探索精神、以等效变通来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规则范围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共赢的合作精神。在《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分析》章节中,通过冷作硬化可提高低碳钢材料的弹性极限,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强度、刚度校核,培养学生苛刻的环境塑造超强的能力和品质、工程设计及建造经济性意识以及规范、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章节中,通过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和图解法、不同强度理论的提出背景和适用条件、莫尔强度理论的提出过程和优势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以不同方案解决相同问题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对不同理论的分析、探索精神和怀疑精神,善于总结、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在《压杆稳定》章节中,通过不同支座下的临界压力计算、欧拉公式细长杆适用条件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面对不同程度压力,适时调整自身心态的顽强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可生搬硬套、贪图便利;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成熟稳重性格等。在《实验教学》环节,通过拉压、扭转、弯曲、重心测量等实验,结合实验过程中曲折与失败,实验小组成员的协调、合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判定及误差分析等,培养学生百折不屈、越挫越勇的坚持精神,齐心协力、协同共进、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勇于质疑的批评精神。
与人文课程不同,鉴于工程力学课程中理论性、计算性内容较多,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相关知识进行思政元素融入难度较大,生搬硬套、强行灌输等方式不仅不会起到好的效果,反而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导致对该门课程的厌学情绪。
通过以网络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接受工程力学课程的100名学生进行了课程思政融合效果调查分析。网络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该问卷设计了10个问题,分别调查学生听课过程是否有思政元素、思政教育感受、对后期课程思政元素的期待等,便于多维度分析课程思政效果。调查问卷问题具体如下:
(1)你是否知道什么是“课程思政”?A.是B.否
(2)你能够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个概念吗? A.能 B.不能
(3)你的工程力学课老师有进行“课程思政”授课吗?A.有 B.没有
(4)你觉得工程力学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效果如何?A.效果明显 B.没有效果
(5)工程力学老师在专业课中讲授思政教育,是否对你的行为习惯、品德塑造产生积极影响?A.有 B.没有
(6)您认为思政元素有没有必要融合进入工程力学课程? A.有 B.没有
(7)您是否希望以后的工程力学课程中,更多的融入思政元素?A.是 B.否
(8)融入思政元素的工程力学课程,更受您喜欢还是更受您讨厌?A.更喜欢B.更讨厌
(9)您是否希望工程力学所有章节课程都融入思政元素? A.是 B.否
(10)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对您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多选)
A.自身学习态度 B.良好习惯培养 C.敬业爱岗精神D.爱国精神加深 E.远大理想塑造 F.求真务实等科研精神G.团结合作精神 H.敢于质疑和创新精神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6%的学生明确表示任课教师开展了课程思政融合教育;90%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效果很好,对自身学习态度、良好习惯培养、远大理想塑造、爱国精神加深等,具有积极作用;93%的学生希望后期继续开展课程思政。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发言积极、热情高涨等课堂表现,学生愿意结合国内外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表现活跃,思想开放,呈现出了师生共讲的良好氛围。不仅拉近了师生心理距离,产生良好的思政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间接提升了理论课程教学效果。
将思政元素融入工程力学课程,有效改善了工程力学课程枯燥、理论性强的特点,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加强了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情结,塑造了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科研精神,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可见,融入思政元素后的工程力学课堂,气氛活跃,更受欢迎,真正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