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洋
(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增高,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运用信息化技术,统合整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数据化处理和科学分析,对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是信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丹尼尔·贝尔认为,信息化是一股拉动社会发展、使人类生活更幸福的新兴生产力,主要通过研发职能化工具来实现;[1]日本学者小松崎清等人认为,信息化是一种社会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2]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信息化所代表的是以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工具为引领的新的生产力,能够促进社会智能化,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能够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凭借信息化技术优势,打造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够将分散且毫无规律的人力信息统合成为一个整体,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手段,将有关人力信息资源形成一个规模化、组织化、智能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3]使之因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达成新形态或状态。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总量过剩,人力资源总量过剩,必然会导致人浮于事,形成人才浪费。一个岗位多人待命,或是职能相似的岗位过多,人员过多,便可能会出现分工不均的情况,影响工作效率。同时,没有专人专责,专人专岗,也可能出现同一岗位的人员互相扯皮,彼此推脱,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二是人力资源岗位分配失衡。专业人才从事专业的工作,会事半功倍,反之,专业人才并未得到合理的工作分配,导致人员专业技能的浪费。企业人力资源分配失衡的情况,大多是因为缺乏合理高效的人才分配机制,从而导致岗位分配失衡;三是企业内部人员流动性差。勒温的场论理论认为,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当一个人永远处于一个工作环境,可能会产生懈怠和习惯的情绪,无法持续调动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在企业内部,人员流动性差,一方面是人员不愿意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不愿打破现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形成积极正向的流动机制,工作环境如同一潭死水,无法激起工作人员的热情。
人力资源管理重在对“人”的关注和调配,“人”的能力直接关乎企业的总体实力,“人”的潜力也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关注人的能力培养。但现实情况却不尽如此,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缺乏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忽视对员工素质的培养,缺乏开发员工内在潜力的意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局限于如何分配人员,如何实现人尽其用,但却忽视对人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归根结底,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未意识到人才培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一些企业虽具有培训员工的意识,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员工能力的现实要求。员工培训往往是以企业定期培训为主,培训内容大多流于表面,并无实质性的内容,且培训名额有限,没有真正覆盖到每一个员工,导致培训资源分配不均衡,影响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进而不能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助力,影响企业的创新与进步。
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信息化管理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转,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意识,且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不足,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低。由于人力资源系统管理者与其他部门之间各自独立,缺乏联通,各个部门之间已有的内部数据无法共享,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的互通都以人工提取和录入为主,既浪费了大量人力资源,也不容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各个部门的人员状况、薪资情况、福利水平、绩效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到统一整理,分散的信息无法整合到信息化系统之中,也阻碍了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效率的提升。
建造企业人力资源数据库,是实现企业科学配置人员,提高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之举。首先,聘请专业的数据库人才,加强整合企业人力资源数据库,将企业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和工作信息统一录入数据库,主要包括员工的个人信息、专业技能、从事岗位、工作成果等,并且要针对企业人员的流动情况实时更新数据库资源,确保每一位员工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从而搭建信息化、智能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后台,为人力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4]其次,加强专业化人才管理,做好人尽其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重视专业化人才管理,设置专业化人才资源管理板块,对高精专人才进行深入了解,合理分配专业岗位;最后,关于人力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形成长效机制,确保人力资源数据库能够真正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用。为避免人力资源数据库的数据成为“僵尸信息”,还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整合和处理,及时更新人才管理资源信息,避免资源浪费,促进人才合理分配。
搭建智能化企业培训系统,服务企业人才培养需求,落实企业培养人才的现实要求。增强企业智能化培训系统建设,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须要重视的工作,也是为了提升人才专业能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一方面,要重点开发智能化培训系统的智能预测技术,智能预测技术能够通过分析企业员工的工作时长、工作内容、工作效率、工作状态等内容,科学预测员工的工作能力以及还需要再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等,这样就能够高效率地判定企业需要培训哪些员工,避免了传统的人工选择,而忽视真正需要参与培训的员工;另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也需要开发智能培训系统的自动化跟踪分析能力,要求智能培训系统能够根据员工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工作内容以及接受的培训课程等方面,综合收录员工的各项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形成有关员工培训方面的科学分析结果,进而能够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好地把握员工的发展情况,实现人力资源高效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体系,就需要以信息化管理技术为基础,打通企业各个部门的系统,解决技术壁垒,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各部门的系统联动,提高企业内部各个信息资源库的共享和利用效率。实现“一点录入、多点调用,一次登录、同步提醒”的数据自动聚合功能,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成本,从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提高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程度,需要企业全员配合数据整合工作,在充分利用爬虫数据整合等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步将各项数据整合为一体,实现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科学分析,从而解放人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成大势,这也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创新的重要一步。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要想深入发展,必须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划相结合,既需要企业领导关注信息化发展趋势,从企业人力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立足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结合信息智能技术,完成顶层规划;也需要广泛学习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吸取国内外关于信息化管理的经验教训,结合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设计出符合本土企业发展的详细路径。总而言之,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应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