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商业大学 张玥
科研育人是科研和育人两个部分,科研即进行科学活动、论文、设计、实验等偏向于专业技术和知识的教育教学。而育人侧重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品格修养的培养和提升。科研育人的主体为进行科研的大学教师及学校科研部门管理人员[1]。目的是培养学生科研报国的思想、勇于开拓进取的科创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精神。[2]朱平提出科研育人在教育工作中即指导教师通过不断纠正学生科研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并建立规范和机制的过程。[3]黄廷祝探析了科研育人的内涵,认为科研育人分为三个过程。首先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其次,应引导其主动探究并与他人合作,深入了解作用机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研究和创造,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主动性,塑造其创新思维。[4]刘在洲等将体验性和氛围感作为大学科学研究中的心理机制来研究,认为这两个心理感受因素对育人效果产生影响。[5]周光礼等提出高等教育面临的理论与实际上的困难,即是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一起培养人才。[6]陆锦冲认为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正向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激励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7]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在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中,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均要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示要求,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而科研育人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正是回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首先培养致力于学习强国、科研报国的时代青年。其次,针对于高校竞赛育人真正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将党的教育方针与竞赛题目、设计、团队亮点等竞赛要求结合,正是回答了怎样培养人。最后,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科研竞赛,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为祖国培养致力于突破科研难关型人才。培养学生努力成为为我国高精尖仪器、国之重器生产研发、为中国梦实现添砖加瓦的社会主义青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树立宏伟报国志、融入真挚爱国情的目的。
在竞赛过程中进行思政建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科研梦,激励其不轻言放弃,更要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搞科研,以报国。提升思想认识,正确认识世界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强国。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科研育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正是致力于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科研竞赛与实践中,真正做到贴合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具有竞争意识、科研精神、爱国情怀的时代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重大任务,强调立德树人并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竞赛实践中,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事业中,致力于用实际行动实现远大抱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科研竞赛中,不仅可以以赛促研搭建平台,推动科研事业发展。也带来多元化的竞赛成果为我国新型产品的研发带来活力。科研育人中科创活动,社会实践,相关学术会议是高校为学生们成长成才搭建的第二课堂,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即通过同学们的视角,产品来源于社会,通过团队研发升级创新,技术转让,企业投资购买技术又应用于社会,实现生产力转化的同时提升产能。服务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校的发展在于立德树人,而科技创新又是推动高校枝繁叶茂的根本,因此注重学生科研创新的培养,不仅利于学校发展,更能激励更多应届大学生走入社会,科技创业。
从个人层面来看,现今学生存在理论知识应用实践能力不足、坚持性不足、遇困难易放弃,自主解决能力差,参赛目的性过强的缺点。在竞赛中进行科研创新,在比拼中彰显团结合作。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沟通协调能力。从形成科创意识,到提升科创能力,最终实现创业的产能转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个人品质和道德塑造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能力和素质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从小我逐步转向更注重对社会能带来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科研项目的推动和科研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进行一定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攻坚克难的责任感,增强科研创新的原动力。如何将个人理想、团队目标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不懈奋斗,激励学生成为牢牢扎根人民,全心奉献国家的科研创新人才。更能激励学生享受竞赛过程,脚踏实地,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在挫折中磨炼心智,总结经验,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具有积极向上、正能量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高校不断实践不断创新,通过搭建科创竞赛平台,为学生提供将创新思维转化为成果和作品的平台。充分利用科研竞赛第二课堂,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理论教育,充分普及国家宏观政策,发挥育人成效,提高学生对于综合国力提升的荣辱感,科技强国的使命感,引导学生们学思践悟,注重爱国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科研和育人区分较明显的现象。高校教师专注于课堂教学、专业知识,学术理论方面的指导,而科研道德和科学精神却由于个人科研压力等原因很少进行,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脱节。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被放在教育中更高的站位,教师除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外,也应利用课程思政方式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其综合素质。对于高校教师,除紧跟时事热点,深入挖掘所研究领域,精益求精外。更应立足中国国情、扎根祖国大地做科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道德榜样。高校科研部门应在赛前,对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进行培训,着重针对目前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各行业领域重难点进行讲解。培育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逐步建立规范的团队教育、管理流程和机制。指导教师在科研项目定题,团队实践过程中,可通过项目历史文化背景讲解溯源,结合国家政策进行思政教育,塑造正向的团队文化氛围。着重加强学生红色基因的传承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传输,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道路,走好中国道路,同时树立文化自信。
在科研竞赛评审和展示环节,项目的立意是否立足于中国国情,产品是否能真正应用于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要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判和衡量标准。科创竞赛作为课堂教学外有效延伸的第二课堂,学生可通过参与教师的科创项目、专业相关学术活动、会议等,扩大知识面,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但是长期研究一个主体,尤其是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是十分考验团队指导教师、团队成员耐心和毅力的。在这耐心和毅力的背后是对科研攻坚的执著,更是对祖国大地深沉的热爱,思政育人正是围绕人的思想和心灵展开的工作,是科研的助推力。如农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及寒暑假在乡村进行调研与采样,达成长期的产学研实践基地,从种子研究到产品推广销售,形成供应链从而真正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政府和企业也可通过设立基金委托高校进行竞赛的形式,鼓励大学生发明创造。高校合作企业可赞助高校更新仪器设备从而进行更高精尖的研究,高校立项和科研的发展又能为高校树立更高的社会威信力,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
国家应逐步颁布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税收,鼓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能和生产力。同时要求科技项目内涵上要树立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关键材料等领域的企业,符合相关要求的能够享受国家财政拨款和相关科研经费支持。自2016年起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激励方面国家就颁布了相关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从股权激励政策到技术人员技术入股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从税收方面进行多种优惠政策。通过国家政策多方面支持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创新,同时加强和鼓励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政策推动高校科研竞赛团队研发能够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成果。此次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正展现了国家创新政策推动产生的巨大成果,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球疫情预测系统。正是将科研育人与思政育人有效结合的典型案例,其影响深远,致力于解决国家社会所遇困难,攻坚克难,正具有科研的初衷也包含其最终目的。在研发过程中对背景的深入了解,在团队合作过程中,会不断树立强国的抱负,这是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