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策略*

2022-01-01 06:57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王忠宝
区域治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科普公园旅游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王忠宝

伴随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和相关理论的迭代革新,科普旅游作为新的旅游发展模式逐渐成熟,并在近年得到系统应用和深度发展。科普旅游一般指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之中,不仅可以享受旅游的乐趣,还可以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1]。由于各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目前对于科普旅游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解释[2]。

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建立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地质公园管理局按要求开展了大量工作,地质公园建设基础基本完善。特别在国家大力构建国家公园体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找准研究区在国家公园导向下的科普旅游的吸引力来源与物质基础,优化策略激发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科普旅游开发潜力,具有突出的研究价值和强烈的现实需求。

一、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园内部区域发展不均,着重打造传统的观光旅游

在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统计园内共计65处各类自然和人文景观,其中14处一级景点,23处二级景点,29处三级景点,组成了以西山岛和三山岛为骨架,林屋山、石公山、三山岛、缥缈峰、金铎山和后埠等6个景区为核心景点,2条地质旅游考察路线即林屋山-石公山一三山岛和马石山P-T金钉子辅助剖面-辛村-十二生肖石穿插其间的格局。公园内部各景区的开发程度不一致,没有显示出国家地质公园的整体竞争力,容易忽视地质公园丰富的地学内涵,而重点开发和宣传旅游风景,这种现象往往导致旅游区后续强势发展乏力等问题。

(二)科研成果科普化不到位

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均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历程,才将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展示给大家。太湖西山地区的研究工作进入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阶段,科研、教育和生产单位相继在这里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和旅游开发与管理等众多领域[3]。

地质公园申报建立时,相关的资料搜集整理、深入科学研究工作是重中之重,同时也把科普工作当作今后发展的目标。但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确实存在难度,比如在和地质科普旅游的结合方面,如何以特色地质资源研究成果为切入点真正渗入当地旅游产业,使科研技术成果产业化,如何将用通俗易懂且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和语言,在不偏离科学本真的前提下,转化为多种形式的科普产品。

(三)游客缺乏互动体验

当前,游客对旅游体验参与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希望通过一些互动活动去了解地质遗迹的知识内涵,而不是单方面的听取讲解。公园内的解说系统多是以文字描述和图片描述为主的静态展示场景,缺乏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目前,公园内部一些景点缺少游客可以体验参与的项目,很难引起游客情感上的共鸣。

二、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策略

(一)完善地质公园标识解说系统

地质公园的解说体系主要包括地质公园综合介绍栏、景点景物解说牌、科普读物等[4]。要系统研究解说体系的形式、内容的科学性以及解说内容的通俗性和游客可接受的程度。根据游客的反馈,对地质公园解说体系的内容进行完善和更新。

解说牌外观的美化程度与游客的关注度之间呈正相关,从实际调研可以发现,部分地质遗迹解说牌内容直观度和准确度还可以提升优化。由于地质遗迹资源所涉及的地质知识的专业性,普通游客往往难以理解其蕴含的科学知识,例如对“石炭纪”等年代单位尽量备注具体数字,让游客有一个更清晰直观的理解,提高解说文字通俗易懂性。对一些重点景点,加强对解说牌的安置,增强解说文字的科普含量[5]。同时,园区管理部门需定期对解说系统进行巡查,定时维护解说标识。对公园内的解说标识进行统一数字化管理,做到标识系统信息入库,便于进行高效的管理和及时的维护更新。

(二)专业化的导游队伍及智能导游系统

针对地质公园科普工作的特殊性,必须加强科普旅游线路上导游人员的培训学习,保证他们熟悉每一个景点的地质背景及科学价值等,充分了解景区各条线路的地质科普主题、每一个地质遗迹点的成因、分类、特点等,在把握旅游活动行进整体步调的基础上让游客轻松地学到一些在其他旅游地学不到的东西。导游人员要做到极其熟悉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自然生物人文资源等旅游资源、馆内的平面布局、功能分区,能够做到生动形象地将馆内陈列的图片、文字、标本、数据等转化成游客可接受的语言,并借助各种设施设备延缓游客的学习疲倦感。同时,结合景区三维模拟和景点分布等资料,配合App的开发,研发整个景区智能旅游引导系统,游客则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导游系统,使游客获得更高层次的旅游体验。

(三)加大科普科研教育基地的宣传

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质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未来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定期组织邀请学者开展讲座。同时,提高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和科普夏令营活动等系列活动的力度。与省内地质类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联合设立地质科学教学实习暨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

(四)开发科普旅游路线

地质公园的科普旅游线路首先要利用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点,突出其科普主题,展示线路的特色。设计一条有特色的科普旅游专线,应参考评估专家路线考察的实际情况,制定面向大众的地质公园科普旅游路线,向有兴趣的游客讲解专业的地学科普知识。依据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特点及分布,选取体现公园地质特色的专项科普路线,主要是林屋山-石公山一三山岛和马石山P-T金钉子辅助剖面-辛村-十二生肖石两条路线。将严谨科学氛围浓的景区串联在景观度好、体验性强的景区之间,缓解游览的知识疲倦感、定时补充游客对美景的需求。从而带动各景区的有机联系,推动科普旅游的蓬勃发展。

(五)提升地质科普教育

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显示度很好,但是由于园区内居民受自身文化水平、参与度程度不一,对科普价值感知度低,地质公园科普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地质公园发展会受到限制。

故需要重点关注对大众的科普教育,将地质遗迹的保护和科普教育联系起来。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需要施行不同的科普教育活动[6]。面向中小学生,可专门设立相关的地学课程,编写中小学生地质公园及地学知识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走进地质公园,开展地质公园研学活动,以及开展以地质公园为主题的摄影、作文、绘画征集等活动。面向大中专学生提供教学实习机会,举办地质公园教学实习成果展览,优秀者予以奖励。面向当地社区,充分利用当地民俗或节庆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普及地质公园及地质科学知识。面向普通游客,免费发放科普宣传折页、宣传册、卡通画、纪念卡等,设定多类科普专项活动。

(六)提升社区参与度,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本地居民与地质公园开发工作的经济、社会联系客观存在[7]。公园主管部门在制定和修正发展规划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同地方行政主体的统筹协调,提升决策过程的社区参与度,建立通畅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对社区因素予以更多地考虑,确保公共旅游政策惠及各方。公园内具有发展经济林的悠久历史和上佳的自然条件,周边区域在发展碧螺春茶树、枇杷、杨梅、白果等绿色经济林产业的同时,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在此基础上,盘活农家乐、农家采摘等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潜力,在为当地群众和游客增加农家体验的同时,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并融合现有景区和旅游项目,激发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当地居民可承接公园所带来的游客流量,以服务业为主,拓展更多的相关产业链,提升社区旅游服务和生产生活品质,为园区内旅游质量提升提供良好配套,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为实现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应该与政府、当地居民协调好景区开发与村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建立多方共管、多方共赢的科普旅游利益分配机制[8]。

(七)打造地质公园产品和品牌

针对地质公园现有资源,结合当地特色,促进社区参与,打造地质公园品牌,吸引游客,增加公园及当地居民的效益,并使得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下去。地质公园旅游产品与一般的旅游产品既有共同点,又强调其特殊性,结合当地特色,借鉴其他同类地质公园旅游产品,开发多种多样的本地化生态旅游产品。

三、结语

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所处环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文化历史背景,还有独特的地质景观和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发展旅游、进行科普游览的重要依据。背靠科学价值与自然资源,以人文历史为辅,打造全域旅游新模式,发展科普旅游可以作为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未来的旅游思路。

猜你喜欢
科普公园旅游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科普达人养成记
在公园里玩
科普漫画
旅游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一见如故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