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 王珊,曹雪扬
做好军休干部优抚安置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应尽责任,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大事。习近平主席指出“老干部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老干部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来思考”“努力把老干部工作干得更好”①。军休机构实施服务和管理,负责军休干部退休生活优抚安置工作。
军休干部由于年老身体机能的衰退,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改变,其心理活动也发生相应变化,部分军休干部难以适应退休生活已成事实。笔者多次前往重庆B军休中心调研,采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收集研究资料。研究军休干部在适应退休生活过程可能遇到的障碍,探讨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介入军休干部适应退休生活服务的内容,为军休干部适应退休生活提供帮助具有实际和学术意义。本文以此为背景展开研究。
军休干部指的是符合法律及政策规定离退休条件的军队干部[1]。与普通退休人员相比,军休老年人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主要包括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高度自律的生活状态、对政治生活的高度追求、与社区和家庭联系较少、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需求较大等特点。目前认为,军休干部工作重点应是为军休老年人提供活动平台,鼓励军休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使其有机会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军休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在军休干部安置和服务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具体是以军队离休干部、退休干部、退休士官(以下简称军休干部)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采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巧及价值观,帮助军休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个人与社会良好互动的服务活动。2007年2月,民政部下发了《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在军休工作系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为军休干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展现了国家对军休干部的重视[2]。
社会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坚持专业性、又体现适应多样化和层次化,工作的内容切合军休干部的实际。通过发挥社会工作优势,利用个案、小组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关心关爱军休干部,把日常服务与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文化养老、发挥作用等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提升军队离退休干部的获得感、幸福感。军休社会工作意义在于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军休干部提供服务[3],解决军休干部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满足军休干部的需要,增进军休干部的福祉,同时提高军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军休社工带着专业价值、技巧,走进服务对象身边,进行专业分析、诊断,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想法,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服务。重庆B军休机构专职社工为军休干部开展的服务内容多为丰富军休干部的退休生活,满足军休干部的精神需求。同时,针对个别军休干部的问题开展个案服务。
针对军休干部精神需求,B军休中心社工开展各类活动,如针对军休干部不同爱好、需求、特点,开展手机小组、读报小组、门球小组、文艺小组,以及每年都组织的旅游等活动,有利于军休干部排解寂寞、丰富晚年生活,更好地适应退休生活。此外,小组活动为军休干部提供继续与退伍军人交往的渠道和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加深军休干部之间情感交流,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激发热爱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小组活动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军休干部学习与娱乐需求。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将军休干部聚集到一起,发现他们共同问题,使他们明白现在所面临的难以适应退休生活的问题是普遍的。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发掘军休干部新的兴趣爱好,认识新的朋友,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充实其生活,帮助军休干部适应新角色,适应新生活。军休干部在小组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教育,作为小组共同体的一员在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能够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增强社会功能,提升了军休干部适应退休生活的意识和自信心。
军休社工要帮助军休干部解决难以适应退休生活的问题,切实了解军休干部心态,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知识、技能,开展个别化服务,帮助军休干部以平和的态度看待离退休后的生活。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技巧,对遭遇困境的军休干部提供咨询服务和支持帮助,及时开展心理关怀和精神慰藉服务,帮助他们调节心情、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4]。针对特殊情况的军休干部家庭,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满足军休干部个性化需求,如为遭遇生活危机事件、行动不便、家庭关系不良等有特殊需要的军休干部提供低保申请、代买生活物资、家庭咨询等个性化服务。
在重庆B军休中心,军休社工为每一位军休干部建立档案,详细了解每位军休干部的特长爱好和生活情况,链接资源开展个性化服务,如为具有书画特长的军休干部举办个人书画展活动。同时,针对家人重病经济压力大的军休干部,社工对其进行情绪、认知进行梳理和引导,帮助其从心态上改变消极、颓废、焦虑的状态。同时积极链接外部资源,帮助军休干部解决给他们生活带来阻碍的问题。
军休干部受党的教育多年,军事知识较为丰富,政治觉悟普遍较高,退休有依旧有继续有发光发热、价值实现的需要[5]。重庆B军休中心结合国家重大节日庆典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要工作,开展参观党性教育基地、专家授课、报告会等活动,引导军休干部树立为社会和社区建设发展发挥余热的政治意识,军休干部自觉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充分发挥自己在政治和领导才能,发挥专业技术以及文艺体育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满足退休后继续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活服务的反思
其一,军休干部难以适应退休生活的现象未引起军休机构工作人员及社工的足够重视。军休机构的工作人员依照政策行事,做好“优抚安置”工作,为军休干部开展的服务行政性色彩浓厚。鲜少关注军休干部的真正需求,也忽略了开展的活动、提供的服务是否是军休干部需要的。中国的社工还存在着本土化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社工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距离理想化的状态还有一定距离。总而言之,军休干部难以适应退休生活这个问题,还需要军休中心进一步提高足够的重视,并以此开展相应服务。
其二,服务内容缺乏对服务对象差异性的充分考虑。在重庆B军休中心实际调研后发现,退休干部难以适应退休生活是由具体原因引起的。其中,大部分是因为难以适应退休前后身份转变所直接造成的[6]。但不可忽略的是,军休干部所处的退休年龄,容易遭遇生活危机事件,比如身体重病、亲人朋友离世。这些危机事件对军休干部的影响不容小视,会使他们产生消极心态来对待退休生活,部分军休干部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还有一部分特殊的离退休军休干部需要我们注意,他们退休年龄较年轻,基本在40岁左右,在本次调查对象中还有一位33岁的年轻“军休干部”。军休干部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他们可能由于岗位原因、身体原因的特点会在中年阶段退休,面临娶妻生子、再就业等生活压力,而这往往就是他们不能适应退休生活的原因。我们需要重视这部分群体,为他们提供帮助,开展适合他们的服务。
笔者对文献资料研究以及深入B军休中心进行采访获得资料,研究分析后,有以下关于社会工作者开展军休干部适应退休生活的几点感悟。
第一,专业视角看待军休干部难以适应退休生活现象,即用接纳、发展的眼光看待军休干部是否适应退休生活的问题。如果军休干部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影响其生活的问题,那么社工就应当理解并接收服务对象的想法,而不是一定为服务对象开展相应服务,提醒军休干部难以适应退休生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问题、需求灵活开展服务。为帮助军休干部真正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灵活运用多种专业服务模式和方法技巧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应该灵活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这三大模式,为服务对象开展服务。
第三,链接资源,获得军休机构的帮助。为保证服务活动真正取得成效,社工不仅仅是手把手地去为服务对象开展各种活动,更是要去链接资源。“三社联动”如果运用在军休中心,可以把原本的“社区”替换为“军休机构”。军休机构有大量的资源,并且也更有能力去链接到其他需要的资源。同时,军休机构往往会主动地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提供各种资源,社会工作者应该把握住这一点优势,获取更多的资源为军休干部开展服务。
注释
①http://www.gov.cn/govweb/ldhd/2009-09/11/content_1415936.htm《习近平:弘扬光荣传统开创老干部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