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荣
从1953年到2020年,我国制定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指引着中国巨轮在时代激流中的正确航向,凝聚起中华儿女追逐强国梦想的磅礴伟力,见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铿锵步伐,诠释着中国制度和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推动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站在“两个大局”的恢宏视角,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引导我们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深刻认识中长期规划功能作用和本质特征,对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增强转型发展的定力和转型出雏型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虽然现代化的内涵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不断变化,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目标始终没有动摇。
计划经济时期的五年计划指引我国形成了独立且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探索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一五”时期到“五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经济体制转轨期的五年计划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和“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六五”至“九五”四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稳过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顺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的五年规划推动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们党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十五”至“十三五”时期,我国综合国力飞跃进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取得决定性成就,跃上新的台阶。回顾这五年的辉煌成就,有两个数字值得我们深刻铭记。第一个数字: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全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大的国家。第二个数字:“十三五”时期我国累计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这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史上都是极其伟大的成就。
“十四五”规划《建议》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有机衔接、协调统一,展现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轴,增强了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连贯性、一致性、可预期性。
中国的发展奇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探索的结果。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充分保证了五年规划的科学性。
规划的指导理念体现了对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强调以赶超发展实现工业化为发展目标、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战略重点;“六五”计划到“八五”计划强调以改革和开放为动力,其核心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九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不仅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进一步强调可持续发展并逐步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建议》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年规划”指导思想的演进,体现出我们党不断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过程。
规划本身的演变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1953年开始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1981年将社会发展纳入其中,名称变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2006年,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规划目标经历了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解决人民生活温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演变。规划性质从单纯指令性到兼具预测性和指导性,再到兼具预期性和约束性的转变。规划内容实现了从单纯的经济计划到经济社会计划,再到国家全面综合规划的发展。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五年规划已经由学习苏联转变为中国特色,成为中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总体上都能够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大势,高瞻远瞩制定针对性的计划规划,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行稳致远、不断前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长期战争造成国家极度贫困的现实,面对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军事打击的形势,借鉴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功经验,我国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奠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转轨。中国走了一条渐进的市场经济转型道路,计划轨道为经济体制转型提供了稳定机制,避免了转轨国家普遍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商品短缺、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经济增长出现漫长衰退期的现象。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也是我们党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把握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体现了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瞻性思考,从而必将指引中华民族续写新的华章。
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没有哪个国家政府能够像中国政府这样,如此科学严谨、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制定每一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并号召、引领和团结亿万人民群众一起奋斗。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生动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人民意愿和社会期盼,凝聚了全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共识。
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规划由中央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纲要、全国人大审议,从而把党的建议和政府的主张固定成国家的意志。特别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是一个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全党全社会智慧的成果,是一个充分反映社会期盼、专家意见、基层经验的成果,是一个生动体现我国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成果。在制定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多次到地方和基层深入调研,亲自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亲自修改审定文件稿,进行战略谋划,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恢宏气魄、远见卓识、雄韬伟略,大国领袖的政治智慧、战略定力、使命担当和人民情怀。
为政府履行职责提供依据。五年规划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了重要依据,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既符合短期经济运行的特点,又符合长期规划的目标任务。同时,通过建立以五年规划为统领、各级各类规划与其有效衔接的规划体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将各部门、各地方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工作重点纳入国家发展全局予以考虑和安排,形成上下左右各方、政府市场社会各界共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局面。
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发力。每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具体阶段性目标和指标,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行动指南,有利于激发中华儿女的冲天干劲,凝聚社会各界的最大共识,集中全国上下的无穷智慧,确保围绕共同目标,认准一个方向,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为实现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实施五个“五年计划”,引导有限的社会资源向弱势群体流动,通过粮食统购统销、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初级教育等方式,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很大程度解决了几亿人民的基本民生问题。通过“六五”“七五”时期的奋斗,到1990年,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温饱问题;通过“八五”“九五”时期的奋斗,到2000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通过“十五”到“十三五”时期的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至上”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十四五”规划《建议》在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作为专门一章,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行部署,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总之,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及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航定向,必将进一步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伟力,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