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24+8+4”卓越海员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2-01-01 21:25:14张辉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海员航海船员

张辉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50)

航运业承担了超过80%的世界贸易运输,我国当前的国际贸易总运量90%以上也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的。国际海事组织曾形容“如果没有海员,世界上一半的人会挨饿,另一半人会受冻”。毋庸置疑,船员是水上货物运输的主要生产力,是海上物流链畅通稳定的重要保障,在促进航运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船员的技能水平和责任意识直接关乎水上人命财产和海洋环境安全。国际海事组织2021年世界海事日的主题为“海员:航运未来的核心”,船员对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意义正在被行业和社会愈加广泛认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印发的《2021海运述评》中也说到“海员是维持航运和贸易运转的关键工作人员”。

交通运输部网站发布的《2020年中国船员发展报告》显示,我国船员队伍中活跃船员不足一半,毕业生在船服务时间降低且流失率居高不下,三副、三管轮等操作级船员流失严重,船员队伍的结构性失衡,影响了航运业长期发展后劲。统计分析发现,从业综合回报偏低,船员职业归属感不强,航运企业、海员外派机构自有船员比例持续处于低位。《2020年中国船员发展报告》还显示,2020年全国海船船员教育培训机构航海类专业专科招生人数超过了本科、中专和非航海类工科的总和,同时通过调查发现,专科层次航海类毕业生毕业从事航海类职业的比例远超过本科院校,专科层次航海类毕业生已经成为培养海船船员的主力军,同时企业对海船船员需求量大、招聘难,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国际市场对中国船员需求增长,供需矛盾愈显突出。由上海海事大学联合上海海事局、上海航交所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员供求指数研究报告》给出了“疫情等因素对海员供求关系影响巨大,国际航区与沿海航区市场情况分化明显,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的总体判断;中国海员总量呈现短缺状态;国际航区海员供求关系向供小于求演变明显;三副、三管轮、水手、机工等职务紧缺程度加剧。

因此,培养什么样的高素质船员、如何培养高素质船员成为高职航海类专业的根本任务,构建什么样的育训并举机制成为破解的难题。2019年所在院校以航海类专业为核心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群纳入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并获得教育部财政部立项,进入“新赛道”的航海类专业紧紧围绕行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适应性改革,在同类院校率先提出并实践“24个月校内学习培训+8个月上船实习+4个月返校强化”的新型三明治卓越海员人才培养的“24+8+4船院模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探索了一条新路。

1 高职航海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问题分析

随着国际航运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船员更换危机,远洋航运对海船海员的需求呈现供给不足的供需矛盾,从国内航海类人员培养供给来看,本科层次人才上船意愿低、流失率高,高职航海类人才已成为远洋海员培养供给的主力军。

1.1 高职航海类人才传统一贯式培养中实船操作技能培养条件缺乏

从高职航海类人才传统一贯式培养来看,一贯式的校内培养模式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实操模拟训练等基本要求,但从学生毕业后的实船岗位来看,学生缺乏实船实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的环境和时长,实船操作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学生的“零距离”高质量就业。

1.2 高职航海类生源英语会话能力参差不齐,整体基础不强

海船船员英语会话能力和水平是其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其适任证书必考科目。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和会话能力参差不齐,通过传统校内教学和强化训练,虽然其英语水平和会话能力有所提高,但高职学生普遍地存在学习自主性较差,从历年适任证考试情况来看,英语会话仍是通过率最低的科目。从语言会话能力提高的普遍性来讲,交际和交流环境在其水平和能力提高上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传统的一贯式校内教学缺乏英语交流会话环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需要也是提高海船船员英语会话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1.3 国际惯用的标准三明治模式在我国高职航海类人才培养中试行不畅

“三明治”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是在国际上影响较为深远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工学交替。通过对英国等国家航海类人才三明治培养模式的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社情行情的人才培养新途径。在国内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等部分院校先后尝试实施航海类专业“三明治”教育模式,基本采用“1(校)+0.5(企)+1(校)+0.5(企)”准三明治模式,但从调研了解到的总体情况来看实施效果不佳、运行不畅,在企业船期派员管理、校企双方跟踪转换疲惫、学生实习与毕业就业间的困扰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实际弊端,尤其是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政行企校家多方协调的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和建立。

1.4 校企合作机制不畅,企业参与过程性缺失,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在航海类高职教育中,此前多采用常规订单式的模式,通过对以往订单式培养的梳理发现,一是企业投入少、培养跟踪上还存在缺位;二是这种模式较为松散,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不高,企业参与上往往缺乏主动性,合作深度上难以提高;三是企业话语权缺失,难以深度参与到专业建设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育人主体缺失;四是校企沟通缺乏平台,机制不健全,不能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在校企育人、用人过程链中存在断点、不连续;五是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感知性不强,学生归属感欠缺,不利于学生零距离就业。

2 “24+8+4船院模式”卓越海员培养的实践探索

针对高职航海类专业学校一贯式校内培养、模拟训练方面的不足,以及传统订单班无实际船舶操纵环境、无实船实践动手锻炼、无英语口语会话场景的缺失,准三明治模式在船期派员、校企疲惫、学生困扰等方面的实际弊端,并结合学生大证通过率不高、企业用人不足不顺的实际,所在院校坚持问题导向,2018年通过调研走访相关企业和兄弟院校,创新提出“24个月校内学习培训+8个月上船实习+4个月返校强化”的新型三明治卓越海员人才培养的“24+8+4船院模式”,通过实践探索和不断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方协同,双主体育人”的区域内有引领示范、行业中有特色、全国可借鉴的卓越海员培养新模式,并不断深化了校企合作,促进了产教融合,持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航海类人才的供给侧改革。

2.1 创新实践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学校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积极跟进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创新工学交替各阶段模块设计和时长安排,校企深度参与、双元育人,循序渐进推进普通船员、支持级船员、管理级船员培养,各阶段目标明确、分段培养、双主体双育人。校企共同制定“卓越海员”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开发卓越海员海上实习方案,校企双元育人、全过程参与并共同遵守执行设计方案,保障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校企共同参与制定并持续优化“卓越海员”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卓越海员的航海类专业组建了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组长、学校专业负责人为副组长、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管理和专业骨干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共同开发并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里以轮机工程技术(卓越海员)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例对设计主要思想进行说明。

轮机工程技术(卓越海员)人才培养方案对卓越海员的素质、知识、能力进行了分别描述和规定,体现了职业教育、航运业的最新发展要求。与普通班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比,卓越海员班次调整了实践性环节课时比例,在人才培养方案总的课时中实践学时增加到1444学时,占比50.6%;增加职业能力拓展训练课程,调整了专业限选课的课程数量,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方案中规定专业限选课必修3学分,最多9个学分,超过的学分冲抵任选课学分,在方案中规定了选修课310学时占比10.9%;结合卓越海员班“24+8+4”培养模式,增加了毕业前考证培训课程如《轮机自动化Ⅱ》《电气和自动控制》《动力设备拆装及操作培训》《机舱资源管理》《轮机英语(阅读与写作)Ⅲ》《船舶辅机Ⅲ》《主推进装置Ⅲ》《金工考证训练》《三管轮适任评估考试》等,辅导学生通过海上实践航行锻炼和前期的理论、实践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梳理,提高大证考试的针对性;同时,作为卓越海员培养的特色模块即海上实习模块,校企双方通过充分沟通,按照国家海事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作了特色化的开发。

在卓越海员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24+8+4”的培养模式,遵循普通船员培养-四小证培训考试-模拟训练及跟岗见习-高级船员理论培养-值班水手(值班机工)顶岗实习及实操锻炼-高级船员知识梳理和理论强化-大证考试(值班水手、值班机工、三副、三管)的循序渐进过程,毕业后再次上船实习满足规定后评估换证,同时学生在校期间8个月的海上实习经历可认定海龄,大大缩短了以往学生毕业后才从零开始上船认定海龄的问题,缩短了学生换证担任职务船员的时间,提升了职业进程。在卓越海员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所有船员培训课程进行了课程设计,通过了国家海事局的课程认证,提供了船员培训质量保证。

(2)校企共同开发卓越海员海上实习方案。校企共同制定卓越海员海上实习方案,企业方面安排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师傅)具体指导学生的船上实习,企业、船东、学校等都实时跟踪学生的实习情况,如学生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实习和学习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校企共同制定了船上实习考核内容,对船上实习的各项目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设计中英文对照格式,便于识别和操作。对《见习记录簿》记录要求与格式的使用指南、资料及检查表、培训任务和要达成的适任目标、见习科目、任务摘要图、见习记录簿附页、评价报告等进行了详细的中英文对照设计和说明。

(3)校企双元育人,共同制定执行层面方案。以学校为主导,带动引领企业全程和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环节,校企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达成共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总体方向,围绕提高卓越海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学生权益、激励学生学习等方面,引导企业加大投入,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造命运共同体。同时,通过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形式签订培养协议,进一步细化培养内容和规定细节,合理保障各方权益,特别是学生权益,进一步引导并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职业规划,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协议中明确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了体现企业的主动参与性,在协议中以企业为甲方(学生为乙方、学校为丙方),特别是对学生实习期间安全做了明确规定,以更好保障学生权益。

2.2 构建实践分类教学模式

围绕市场需求,坚持就业导向,引导更多学生从事海员职业,着力培养高端船员,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校企共同组织和推荐,选拔意愿强、家庭支持、基础较好的学生组建卓越海员班,由企业提供优质船舶,企业面试选拔,开展单独编班分类培养,学校和企业实时跟进,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庭、学生内外、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2.3 拓展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了校内与校外、模拟与实船、岸基实训与跟船实践“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优质资源平台,建立协同联动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了校内外多方资源的有效融合和统筹利用,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个体轻合作的问题。

(1)充实理论课程实践内容和强化实训环节。结合海事局“典型事故案例进课堂”活动将实际船舶运营中典型事故引进课堂,强化安全教育和实际场景技能培养。校内实训内容与实际岗位紧密结合,围绕考证知识点拓展技能点,强化实训针对性。

(2)组织学生技能比赛和校外竞赛,提技能促合作。连续举办校内精通艇筏专业技能竞赛,企业主动参与,卓越海员班学员单独组队参赛提高归属感,组织学生参加海员大比武、航线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技能水平和合作意识。

(3)优化校内实训、强化实船实习。组织卓越海员班学员参加行业企业年会、团建,到企业参观等形式,重点开展8个月实船见习,直接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英语口语会话等能力。

2.4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庭五方协调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企业主体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从“1(院校)+1(企业)”的校企合作探索→“1(院校)+N(企业)”的“鑫裕盛产业学院”→“N(院校)+N(企业)”的“卓越海员培养产教联盟”的校企合作平台的拓展和不断深化。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探索航运业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合作共赢平台,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3 卓越海员培养“24+8+4船院模式”的社会影响及实施成效

创新实践的新型三明治卓越海员人才培养的“24+8+4船院模式”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业界和社会中获得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推动航海类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提高了实践样本。

3.1 助推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促进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笔者所在院校以航海类专业为主体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群成为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一个教师团队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一个教工党支部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所在院系党总支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3.2 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扩大了业内认可度

法国达飞CMA CGM、德国Hartmann、台湾长荣Evergreen、香港PB等国际知名船东纷纷挑选卓越班学员,首届卓越海员班学生全部通过面试并完成了6个月左右的在船远洋航运实习任务,首届卓越海员班适任证书考试一次通过率进入全国前列。从首届一个企业试点,到第四届遴选八家企业合作,从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开始试点到三个航海类专业全覆盖,校企联合培养的“24+8+4船院模式”卓越海员在校生达260余人,业内认可度不断扩大,获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

3.3 作为典型案例广泛报道,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教育在线、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江苏网、河北新闻网、四川新闻网等对创新实践的新型三明治卓越海员人才培养的“24+8+4船院模式”进行了10余次专题报道,在长江海事局辖区船员培训机构座谈会上做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典型交流发言,长江海事局在所在院校召开卓越海员培养研讨现场会,同时成立了长江海事局辖区卓越海员培养产教联盟,相关兄弟院校先后借鉴此模式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卓越海员培养,“24+8+4船院模式”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4 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职业教育要外提形象、内提质量,就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创新实践的“24+8+4船院模式”新型三明治卓越海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断完善和深化,在螺旋式诊断与改进中,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和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不断推动航海类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海员航海船员
我国注册船员超170万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24 15:29:42
盼望
大航海争霸
盼 望
闯海盗老巢接船员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论船员在海事污染中的刑事责任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
全球高级海员达137万 供求缺口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