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
——以扬州大学为例

2022-01-01 20:19:44王婷婷包广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扬州高校教师双创

王婷婷 包广龙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0)

1 “互联网+”的概述

“互联网+”其实就是在传统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经济达到质的飞跃。“互联网+”体现的是中国社会经济在互联网的无限潜力下的不断变革,影响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体系逐渐完善。总的来说,“互联网+”就是将社会的各类传统行业相结合,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和平台进行不断创新,是一种产业间的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方法,把互联网嵌入到各行各业中,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变革与创新。“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把传统产业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将互联网的成效发挥到极致,促进各行各业共同创新发展,形成一个新的创业环境,产生了一批新的行业,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存问题

2.1 学生方面

2.1.1 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学生创新创业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本体是否能正确的认识创新创业的意义,而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参加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或者个体经营,如:餐饮、零售、服务等,更甚者认为只有需要创业的同学才有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需求,忽视了创新创业活动在高校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延展性。“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把互联网+传统行业,而是要把两者融合。只有真正的创新才能体现互联网“+”的概念,大多数学生因为对双创教育片面的认识,导致选择的专业特色不明显的、技术含量低的行业,极其容易被市场淘汰。

2.1.2 缺乏社会经验的实践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比比皆是,但真正能落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却寥寥无几,大部分人想法还不成熟就着手去做,片面的想法和错误的预判无法应对过程中的风险和困难,最终导致项目落地难。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实战经验,理想主义普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创业,失败是必然的。

2.1.3 通识教育意识的薄弱性

大部分大学生本身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通识教育的意识,对知识的汲取一方面,还在依赖于学校安排的课程;另一方面,根据自己一时的喜好等原因盲目选择通识课程,缺乏有意识的选择有效通识课程。例如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选修经济学和管理学通识课程的意识,而这些知识是创新创业所必备的。

2.2 师资方面

2.2.1 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未达到有效链接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课程缺乏系统安排,大多课程的安排都脱离了“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从而无法达到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目的。

2.2.2 “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缺失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严重缺失,大部分高校教师只有教学经验,缺少真正的社会实践经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迫使他们加入创新创业教育,但无法与实践紧密结合,最终导致高校双创教育只停留于纸面,大时代的背景对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2.3 校企合作力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教育部虽不断加大推进高校校企合作力度,但很多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学生实地参观、短期实习基地等基础层面,高校教师并未深入参与。老师应增加参加校企合作的比重,一方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老师也不断累积实践经验,更新实践知识,才能更好的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实践导向。

2.2.4 双创教育缺少学科交叉

目前,高校教育也在不断提倡学科交叉,产生了一批交叉学科。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双创教育来说,应整合学校强势专业的资源,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着重增加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基础知识课程,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

3 扬州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有利措施

3.1 校企合作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校企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扬州大学不断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近几年,学校先后与扬州恒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苏州佳裕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贝亚特商业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各学院陆续与多家企业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设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3.2 教师积极创业

高校教师掌握着大量的科研创新成果,却止于纸上,无法得到转化。为有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国家积极鼓励高校教师创业,为我国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加薪助燃。但近5年来,扬州大学的教师在职或离职创业的人数一直维持在个位数。一些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是影响高校教师创业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部和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师创业的管理机制,使更多有创业想法和专业优势的高校教师积极创业。近几年扬州大学各学院的教师积极开展创新项目,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学生创业团队的金涛项目于2017年5月成立了扬州金涛精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社会投资245万,建设了泰州种植基地大田种植数字化智慧农业示范区,联合各专业顶尖教授实现水稻种植的精准、高产、生态的优质稻米,全面推广上市。

3.3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学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并在创新创业国省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20年,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决赛,我校共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获奖数量位列江苏省第四,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3.4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扬州大学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于2014年,与邗江区人民政府共建扬州大学大学科技园。经过几年的发展,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重点打造“金融、科技、人才、信息”四大运营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集聚的孵化增值服务。陆续吸引了 100多位教授博士和在校大学生前来创业,孵化出三家上市公司。并于2017年12月,被推举为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理事单位,且获批国家级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2018年学校开展了“菁扬创新工坊”的建立工作。一期全校28个学院,共有17个学院申请创新工坊,工坊总面积达到2046平方米。终评,10个学院成功立项,工作坊依托学院,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将双创精神、双创意识、双创能力的教育渗透到相应的教学实践中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全面提升本校大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9年,扬州大学申请并成立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继续以“三联三融,四位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为基石,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统筹协调、开放共享,全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工作。

4 结论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条件,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转型,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只有对教育理念不断的创新、变革,抓住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才能让更多大学生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实现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扬州高校教师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2:4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扬州的夏日
文苑(2020年5期)2020-11-19 10:41:17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扬州的秋日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
下扬州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