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2022-01-01 20:17:08周玉霞刘朝晖
科学咨询 2021年41期
关键词:意义人类价值

周玉霞 刘朝晖

(南京工程学院 党委组织部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

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公共卫生事件使生与死的严峻性突入日常生活,并为个体提供对自我生命样态根本性反思的机会。疫情应对不仅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去学习、效仿、追随那些生命中的逆行者和守夜人,延续国人扶危济困的文化传统”[2],而且更以一种非常态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灾难与死亡等问题,进而开启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提高自我生存能力、涵养生命情感、实现人生理想、升华人生价值具有特殊意义,为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场域。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维度

生命教育是认识、发展、完善人的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能够完善生命和超越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最终使命。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其珍爱生命,更要让其理解完整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关注和尊重自己,还要让他们理解和关注与自然、社会,和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

(一)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进行生命教育

在生命世界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生物链中独特的一环,并没有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优势。“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3]。新冠肺炎疫情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结构失衡、关系失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最终带给人类的只是灾难。如果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桎梏,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片面强调人之于自然的主体性以及自然之于人的工具性、手段性,无视自然之于人的目的性、归属性以及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规律,最终将使人类失却或抛弃对自然理应给予的敬畏感和敬重心。可见,人类的生存危机蕴藏在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中,当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超越了自然生态自我调节修复能力后,必然走向了自己带来的生态危机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疫情面前,没有哪个人或哪个国家是一座孤岛,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国际合作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学会共同与灾难作斗争。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发展,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在重大疫情背景下,教育者需要鼓励大学生对他人、动物和环境秉持关怀与尊重,认识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在生命共同体中的共生关系。从通过实践理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真谛,认识各类生命体的地位与作用,丰富创造性、多元思维和对世界的关爱,培养大学生“对生命共同体的认同和情感,逐渐形成作为生命共同体成员的权利与责任观念”[5]。

(二)从人与社会关系的维度进行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是由他人给予并由他所属的群体支持和塑造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曾说:“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生活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作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存在物”[6]。生命个体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都是统一的社会关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不存在脱离群体、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或不与他人发生任何社会联系的绝对孤立的个人。任何生命均无高低贵贱之分,其存在的目的与价值不仅仅是为了其自身,也是为了实现其他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由于人的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物,而是与其他生命构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为了生存发展,不同个体或利益群体间会呈现出或合作或冲突的状态,这就需要规范行为来维护整体环境秩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在疫情暴发等突发事件非常时期,更要以伦理形式统摄人的性情欲求,明晰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边界,在规则允许范围内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生命教育要让大学生学会将生命与生活协调为一体,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从人与自我关系的维度进行生命教育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启迪个体向着世界的爱的情感与理智的兴趣,引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欢乐、幸福与对世界的乐观感受,体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提升生命的价值和质量的过程中,健康的身体机能与生活方式是基础,和谐的人际交往是具体内容,心智世界的充实与美满就是根本指向。三者统一,就是让青年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展现生命的活力,以主动的姿态激扬生命的潜能,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健全个体,最终获得美好的人生。每个生命在时间的标尺上都是短暂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以有限性去参与无限性的存在,将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劳动实践中,从而使自身生命具有无限的特性。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小的心理应激性事件:关于世界的一些天真的信念坍塌了。可就像一间不牢靠的房子,坍塌之后,建造房子的砖头却还在,需要用这些砖头,建起新的、更牢固的房子。大灾面前,每个人都需要能接受最好的,也能承担最坏的,重新看待生活中的选择,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在虚无中去创造和体验能支撑起人生的意义。生命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直面各种人类灾难,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冲决绝对理性、裁抑拜物主义,突破“非理性”生命观的窠臼,让健康、真、善、美和积极行动充盈青葱岁月,在常态化的生活与非常态化的应急状态中感悟生命的获得感和意义感。而要让学生的生命成为美善价值所浸润的存在,一方面要通过拓宽思维广度,理解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避免陷入工具理性旋涡,单纯追求物欲而忽视价值理性的追求,张扬生命之善。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理性、深刻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欣赏自己的优点,包容自己的缺点,善于运用采用科学的方法自我调控,避免在物欲横流中受物欲诱惑而玩物丧志,娱乐至死,迷失自我,从而体悟生命之美。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围绕生命体开展的。疫情蔓延下,面对众多不确定性,青年学生往往表现出一种对自身与社会、与环境、与自我之间矛盾关系的强烈的确认需求,亦即对确定性的寻求过程。因此,需要建立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保持自我的平衡发展,提升其生存能力,拓展其生命宽度,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其创造更多生命价值,实现生命意义。

(一)体味生命之真,加强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指对生命的认知教育,即知道生命的来源和归宿,知道生命的特性,理解生命发展过程,明白自己与他人生命的关系,清楚自己与世界的联系,生命意识教育是把生命的潜意识上升为生命意识,它主要包括生死教育、生命和谐意识教育两方面。生死教育是向大学生阐明生命的本质及特性,生命的来源与归处,生命的发展历程。生死教育要弥补人们对死亡的空白认知,解决大学生对死亡的困惑,使其对生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其热爱生命的意识,进而思考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从简单的存在变为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使生命意识更具高度。生命和谐意识教育是为了使大学生处理好自身问题,处理好自身与周边一切事物的关系,保证其能够实现自身和谐,自身与周边事物的和谐而进行的教育。和谐意识应包括悦纳自己,欣赏自己,爱他人,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理解他人,相信他人,平等看待一切事物等等。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在瘟疫中遭难、对抗瘟疫的历史。无数次的疫情都在告知人类:生命有时十分顽强,有时又十分脆弱。重大疫情背景下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就要从“自然生命角度,使大学生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从社会生命角度,设计抗疫期间的感人事例”[7],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有形与无形、短暂与永恒,学会情绪管理与自我调控,努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善于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和倔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二)凝练生命之美,加强生命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包括诸多内容,如同情心、爱心、审美之心、感恩,奉献等的教育,其中,感恩教育与奉献精神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感恩教育是教会大学生时时心存感恩,事事心怀感恩,学会感恩生活,感恩他人,感恩生命。把感恩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心存感恩,才能尊重他人,爱他人。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友爱地对待身边的人与物,使大学生不为自己的私心、虚荣心而置亲情、友情等于不顾。感恩教育应教会大学生面对荣辱成败时都需感激,教会大学生人世间最可贵的是真情。奉献精神的教育,人生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价值的实现,而社会价值的实现主要在于奉献,人生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奉献使生命更有意义。对大学生进行奉献精神教育,使大学生心中有他人,更好的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相信一个乐于奉献的人必将得到社会更多的回赠。通过感恩教育和奉献教育,大学生也将变得更具同情心,更具爱心,更能有一颗审美之心。疫情中,“美丽的逆行者”的精神与行动,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一个人履行职责与承担使命的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也彰显着他们的生命价值。在这钢铁般意志和力量的背后,绽放着中国人民珍视生命、护佑生命的人性之美。因此,生命情感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通过激发自身对美的渴求与感悟,展开自己美丽的人生。

(三)感受生命之重,加强生命价值教育

人总是要追问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对“无价值”的生命和“无意义”的生活是难以忍受的。生命教育需明确生命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生命的价值不是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不在于得到多少,在于奉献了多少。生命价值应包括对真、善、美的追寻。这是个多元社会,大学生生命价值面临各种价值观的挑战。生命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选择,找到生活的意义,使其自强不息,为生活而奋斗,积极拓展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先存世界的联系产生的”[8]。一个不愿承担任何责任的人,虽然活着,但却没有任何的生命意义。疫情最为紧张的时刻,一线医护人员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奔赴防控战场,“雷神山”“火神山”建设者们争分夺秒的建设奇迹,体现他们向死而生、义无反顾的担当,也正是他们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要勇于承担一定的责任,把各种责任与生命有效地统一起来,使人的生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从而使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责任担当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大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是国之未来,生命教育要促使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进而推动国家发展。

(四)佑护生命之源,加强生命发展教育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生命发展, 是激发潜能、发掘潜在价值的过程。生命教育在于注重对生命成长的关切,需要用发展意识和积极乐观的态度给予有益的暗示、引发、规划和培育,用肯定性、鼓舞性的积极语言使其认识、开发与超越自我,不断提升满足感和幸福感。生命发展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生存技能、发挥个体优势、追寻生命的意义,这些目标的达成必须落实到实践中,诉诸行动中。高校生命教育应该建构全方位、系统化的社会实践平台,通过知行统一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增强梦想的力量、目标的力量、爱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和信任的力量,使其能够在困难和逆境中振作,在悲苦中间依然看得到未来的阳光。一是通过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并在领悟中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在战“疫”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勇敢逆行、有责任、敢担当、讲奉献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将抗疫一线看作提升能力的课堂,绽放出生命中的精彩。二是重视学生的抗挫能力教育,抗挫能力教育既要包括心理素质的教育,又要包括能力素质的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实际能力。如引导学生用科学的防疫方式和稳定的情绪积极面对、共克时艰。三是需加强忧患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取得成功之时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在面对困难时有信心有决心,不放弃。忧党、忧国、忧民意识,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要通过疫情防控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应树立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方能在“如履薄冰”中坚决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三、结束语

生命教育的关键在于知时,而知时之智的养成主要通过忧患和穷通的过程来获得[9]。疫情考量着人类的智慧与善恶,通过这种关乎生命意义的反思与教育,在知识与精神层面拓展生命的视野,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生命道德、当下生活的理解度;通过疫情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认知生命栖身其中的社会,把握非生命的物质环境、其他生命体与自身生命和谐发展的契合度;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活动,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其对于疫情防控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生命历程中不断拓宽厚度、扩充内涵。总之,疫情防控既是生命体验课程,也是生命教育课程,将突发的疫情与大学生之间的相遇转化为富有教育学意蕴的行动与教育学事件,可以“培养其关于生命成长的反思能力、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积极探索精神,并正确认识苦难对人生的作用”[10],学会在自爱与被爱、自尊与被尊重中探寻到真正的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意义人类价值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有意义的一天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诗里有你
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璧琮原始意义新考
古代文明(2012年4期)2012-10-22 0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