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2022-01-01 19:4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消极民族团结成员

王 珍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尤其要加强高校内的教育,因为大学生承载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十分重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上升,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更加向往自由,不再局限于正式群体之中,而是更多地选择加入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之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是学校教育中必须重视的群体。因此,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分析其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双重影响,相应地提出适当对策十分有必要。

1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和特点

1.1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所谓群体,是指由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而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从而能与其他人群及个人区别开来的集合体。依据群体的规定性可将其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这种划分的办法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梅奥教授在霍桑实验中首次提出的。一般来说,正式群体是指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根据既定目标,按照正式规定构成的群体,在高校中比如班集体、班委会、党支部、团支部等。非正式群体是成员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发结合,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文规定的,且组织结构呈现没有固定模式的群体,在高校中比如戏剧社、老乡会、支教团等。

那么本文所聚焦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大学生根据各自对于学习、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相近而聚集形成的群体,现在在高校内已十分普遍,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且分量在日益加重。

1.2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它是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由成员自发结合形成的,因此其结构和功能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与正式群体比较而言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学术型、地缘型、娱乐型等。这几种类型的群体在高校中都比较普遍,有代表性的就是英语角、老乡会和摄影协会等。

除这种划分形式以外,还能够按照非正式群体对教育目标实现的作用性质来划分,能够划分为三类,即积极型、中间型和消极型。具体来说,就是指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校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起积极作用、中间作用还是消极作用,明显起积极作用的有各式各样的学习小组;中间型群体没有明显的取向,需要教育者进行得当引导,才能发挥适当的效果,如同乡会;消极型就是会对教育目标起到消极作用甚至破坏作用的群体,如私人小团体等。

1.3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是由于大学生自主意识得到了发展,他们与前一辈的大学生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因而由他们组成的非正式群体有以下一些特点。

1.3.1 自发性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由学生根据自我意识发展而形成的,群内成员无明确关系,主要以情感和趣味爱好为支撑,它的建立也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分工、目标,因此它的产生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另外,非正式群体的活动也具备自发性特点,大部分是根据成员之间商讨的结果或是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提议决定的,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

1.3.2 流动性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学生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展开活动的群体,因此群体内部没有明文规定进行约束,准入门槛低,这就导致了非正式群体内成员来去自由,形成较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大学生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他们会选择加入不同种类的非正式群体数量也会很多,存在加入一个非正式群体后出现不适应情况,转而加入另一个非正式群体,而非正式群体的数量也会随着人员流动而出现增加或消失的情况。因此,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和整体的流动性都比较大。

1.3.3 不稳定性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由于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也是依靠情感来驱动和发展,不存在强制力,不能够依靠理智或者组织来规范。因此,这个群体就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处于不断的调试和组合的状态。

1.3.4 有核心人物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有通过投票选举选出来的领袖,也有凭借个人魅力、学识等优势而自然成为领袖的人物,他们通常是能掌控群体发展方向的关键人物,是非正式群体的核心。这些核心人物通常有着突出的个性特点,能够获得成员们的尊重和敬爱,还能够主导群体的集体行为,指挥群体行动,在群体内有很强的权威性。

2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重要方面,而高校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因此必须重视在高校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加强大学生意识信念教育。但同时也要认清现在高校大学生的发展状况,他们的活动领域除了正式群体之外,还将目光和注意力聚焦到了非正式群体之中。因此在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时,需特别关注非正式群体,根据不同非正式群体影响力的大小,合理应用,切实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扩大民族团结教育的覆盖面。因此我们不仅要认识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原因,还必须适当梳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双重影响。

2.1 积极影响

首先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除理论教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依据个体兴趣爱好联合而成的,相较于正式群体更有活力,而且它的活动形式多样,成员参与积极性高,为了保障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的达成,我们可以在活动的设置中增加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使群内成员的兴趣爱好得到进一步发展,还能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满足了正式群体不能满足的兴趣和交往需要。其次在高校中民族团结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部学生,这就要求在教育中不断扩展教育面积,形成点线面联合之势。而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时可以得出其具备流动性强的特点,很好地满足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对群内一些成员进行深刻的民族团结教育,借他们之力在群内和群与群之间的传播,其影响范围就可以扩散到多个非正式群体之中,宣传效果事半功倍。最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在群体内具有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如果该群体的核心人物对民族团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就会在无形之中引导自己所在非正式群体更加深化民族团结意识。

2.2 消极影响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在大众群体中,有意识的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每个人都不再是他自己,变成了不受自己意识支配的玩偶。”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之中,群体成员的思维和情感都会彼此影响,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集体的影响。因此,如若非正式群体内部有成员对民族团结的认识产生偏差,那么有可能会导致整体认知偏差。另外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结构松散,成员之间沟通无需复杂的程序,随时都可以进行交流,因而信息的传播就变得非常快且具有随意性。如果群内某一成员观点片面,而其他成员不加以辨别就进行传播会对已有的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有一定损坏,更甚会对学校或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依靠情感因素驱动连接的,相对正式群体的组织性来说是不稳定的,群内成员容易冲动或感情用事。某些过激言论就很有可能会激起成员反抗,造成一些不良后果。最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如果对民族团结有着错误的示范作用,那么其在群体内所具有引导和管辖的作用,就会变为消极影响,会对群内成员已受的团结教育有一定的削弱和削减作用。

3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对策研究

3.1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所产生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是受主观因素约束的。因此,在进行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动性,根据非正式群体的影响作用,帮助其发挥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3.2 谨慎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非正式群体对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影响,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我们要进行区别对待,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首先我们要进行甄别,哪些非正式群体是对民族团结教育起积极作用,哪些是无明显作用的中间型,哪些是消极作用。其次就是要根据其对民族团结起的不同作用,采取不同方式来支持和引导。对于积极型群体要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尽可能地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如提供经费、场所等,或是根据他们举办的活动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指导。对于中间型群体,由于它有着不稳定性,所以采取谨慎的态度,注意加强引导和指导,尽可能地将中间型转化为积极型。而对于消极型群体,则应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不让他们有机可乘,同时还要设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疏导方针,转化其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消极作用。

3.3 注重对核心人物的教育与引导

在处理非正式群体和民族团结教育目标之间的影响时,要意识到核心人物的重要性,他们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运用哲学的语言来讲,即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核心人物就是主要矛盾。因此要加强与核心人物之间的沟通,获得他们的信任与理解,并尽力采取合作的模式,利用他们在群体中的威望和信誉,使其成为学校教育和非正式群体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各个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集中起来,可以开展培训来提高他们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知,通过提高核心人物自身的素质,根据所学知识再反馈给非正式群体其他成员,进而实现群体素质的提高,最终引导非正式群体朝着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向努力。

3.4 完善制度和规范

针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自身具有的自发性特点,及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的组织形式不强、信息传播随意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形式,设置管理人员来对群内成员进行约束,保证群内活动的合理有效性。

猜你喜欢
消极民族团结成员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民族团结之歌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