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路径探究

2022-01-01 19:12华南师范大学罗盼
区域治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工科学科党员

华南师范大学 罗盼

工科教育是大学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工科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工科人才的塑造和培养上,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次工业革命促使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进行转变,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同时也对工科教育及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工科建设既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革新,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的复杂工程。[1]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专业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都会随之发生变化,高校党建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讨论新工科的内涵特征以及新工科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以期能够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究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结合在高校新工科党建工作中的些许经验,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工科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工科的提出

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2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2]会上强调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新工科的建设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等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战略发展培育大规模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新工科建设和发展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需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3]会上也提出要促进学科的融合与跨界,推动科学、人文和工程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新工科人才。

“复旦共识”形成后,随着学界研究讨论的不断深入,逐步又形成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纲领性文件,为此后的工程教育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更好地推动了工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二)新工科的内涵与特点

新工科是指从其他非工科的学科门类,如应用理科等一些基础学科,孕育、延伸和拓展出来的面向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学科,包含现有不同工程学科的交叉复合、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而产生的新学科。新工科大体上有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等几个特征。[4]

引领性是新工科的前沿特征,在高等教育内外部都有着重要的引领意义。在内,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对其他学科、专业及其人才培养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能够推动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变革;在外,能够通过新工科专业人才的培育,推动科技的进步,将科技转化为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变革,从而引领和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交融性是新工科的学科特征。新工科不再局限于传统工科的单一学科,注重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创新性是新工科的属性特征,这也是新工科建设的价值所在,能够产生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和新的领域,从而推动科技的变革和发展,打造新的创新型的工科人才,最终实现国家经济的发展。跨界性是新工科的产业特征,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和学科,打破行业壁垒实现产业间的资源整合。发展性是新工科的动态特征,不断地在发展和变革中进一步优化,动态地进行再规划与调整。

二、新工科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新工科建设对于当下高校党建工作,特别是工科专业青年学生的党建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党员培养工作更要聚焦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把握新形势、新任务,适应和引领科技的发展。新工科的发展也需要综合性的工科人才,新一代的工程人才需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数据素养、文化素养、学习力与创新力,特别是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在思想和专业上协同发展。

(一)培养创新型党建人才

新工科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出交叉学科领域知识的储备、多学科研究能力与跨学科合作精神培育,从而使得培养的新工科人才具有多学科思维、复合知识、能力与素质,有利于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新工科致力于搭建全新的、融合的学习平台,不断融入多学科新知识、新技术,突破原有的学科壁垒,有助于有效引导青年党员成为智能变革时代的推动者和赋能者,培养一批有抱负、有理想、有担当、有专业技能的高校青年党员,也是高校党建形式创新与变革的重要主体。

(二)拓宽高校党建路径

“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改革的“催化剂”,对高校办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组织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也必将推动高等教育深层次变革。[5]高校党建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同于传统的党建活动形式,新工科赋予了高校党建工作更多的思考空间和丰富的专业平台,鼓励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延伸与拓展,积极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党建创新路径,开拓大学生党建组织生活新形式。

(三)构建科技反哺社会机制

通过新工科背景下人才的培养,能够拓宽党建工作服务平台,使得青年党员在党支部活动和服务中树立责任和担当意识,为高校党建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做出更多有益尝试。通过不同形式的党建活动,可以探索和构建以科技反哺社会的服务机制,将新工科建设在人才培育与学科发展上的优势转为党建工作的效能,从而为党建工作赋能。

三、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

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党建工作也随之进行发展和创新,能够创造性地在高校党建中贯穿专业教育概念,秉行“以科研促进党建,以党建带动科研”的相互交叉与融合的新思路,结合新工科专业特色,探析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党组织建设路径。

(一)“互联网+党建”

新工科背景下需要发挥“互联网+”思维,搭建“互联网+党支部”等创新形式的党建工作平台,优化党员教育与管理。近年来,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发展迅速,基本上现在高校大学生人手至少有一台互联网终端工具,有的甚至持有多个终端设备。同时高校青年党员对新媒体的参与度高,每日花费在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网络社交平台上的时间日趋增多。通过互联网能让党建信息“随时可看,随时可读,随时可享”打破地域、时空界限和党组织之间的壁垒,全面推动党建工作的智慧化、智能化。新媒体平台还能够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模式,从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转变为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实时互动,搭建双向互通的交流平台,提升党建工作的认同感和效度。这就迫切需要党建工作抢占新媒体平台,以“互联网+党建”的思维开展工作。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党建工作,可以实现对支部党员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并能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开发,从而开展有针对性、有亮点、有特色的支部活动,提供精确的党员管理和个性化的党务服务。存储与查询这些数据既是党支部收集党员信息,建立党建工作档案的有效方法,同时方便在海量的信息中挖掘重要资讯,进而扩宽对党员的衡量评价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贴合党员群体实际的活动和个性化的党员服务工作。

(二)科技人文并重的党建工作思路

有学者指出,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该具备对“超世界存在”的关注、空间感、关联力、宏观思维等若干“新素养”。[6]新工科与传统工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有所不同的,新工科更致力于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工科人才,因而在人才培养上不仅仅是以往对于科技地注重,更要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进而转变为科技与人文双驱动的培养模式。

党建和学科建设从来不应该是割裂的关系,青年党员的教育与培养也应该致力于科技人文并重的党建工作新思路。党建工作中可以开展一系列以“文理兼修,学养兼具”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文类党建活动,在专业活动中融入党建,在党建工作中增强专业,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形成上下联动的“以党建带科研,以科研促党建”的工作氛围。跨学科、重融合的党建活动的开展,能够拓宽理工科青年党员的视野,打破专业壁垒,丰富党建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提升党员参与积极性和综合能力,对青年党员的全方位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三)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的创新机制

将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优化党建工作效果。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打破传统的高校内以年级、专业等划分建立党支部的形式,打通党建与专业学科之间的壁垒,将高质量党建与新工科人才科研培养紧密结合,双向提升质效。

以党建引领专业发展,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支部在科研团队中定期开展理论主题党日活动和实践主题党日活动,以科研促进党建,坚定党支部成员理想信念,增强青年党员的政治意识,拓宽支部成员的学术视野,提升支部成员的科研能力,切实做好“三全育人”工作。依托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开展强有力的思想建设,以党建带动科研,帮助支部成员在理论学习、科研实践、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查找自身不足,进行深刻反思与剖析,提升支部成员的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帮助支部成员在科研和个人思想成长上都取得长足进步。

猜你喜欢
工科学科党员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我是党员向我看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学科新书导览】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超学科”来啦
党员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