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娜,陈亚杰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双关语常出现于小说、戏剧、诗词歌赋中。所谓双关语,是指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下,利用一词多义或谐音的效果用同一语句表达双重语义。 通常,一种语义是字面上的浅层意义,另一种语义是通过进一步引申而得到,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目的[1]。英语中“pun”的定义与汉语的双关语基本相同,即“利用某个单词或词组具备的双重意义,或者是利用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同音词构成”[2]。汉英双关语均可分为谐音双关语和语义双关语两种。谐音双关语是符合“同音、音近、音似”条件的字或词,语义双关语是基于一词多义现象而构成的[3]。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双关语可使语言音韵和谐、生动幽默、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步增强[4]。 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双关语的翻译实践中,如何有效传达双关的两层语义和保持修辞效果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5]。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双关语翻译研究主要侧重于双关语的可译性、汉英双关语对比研究、译者主体性等方面。双关语是否可译一直是翻译界备受争议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可译性关系到诸多理论和实际的因素,译者需斟酌这些影响翻译的因素, 使译文在逻辑合理的同时具备可读性,保证译文呈现最佳的效果[6]。 对于双关语翻译中面临的形式与意义的得失问题,聂珂强调,若是牺牲了形式,也就等于牺牲了意义,译者应尽力保留双关语的形式, 使译文读者可以体会到源语中意义、发音及文体上的美感[7]。张琳琳认为,文学作品中双关语源于汉语言独特的发音和结构,能体现汉语言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的往往是典籍英译中的难点和“不可译”所在,可以充分发挥翻译主体的翻译原则和策略选择[8]。 冯全功提出,双关语的抗译性较强,译者要善于调用自己的修辞认知,尽量将翻译过程中美感功能的损失做到最小化[9]。
学界对于双关语英译研究的文本主要集中在古典诗词、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在四大名著中,《红楼梦》及其英译本常作为双关语及其翻译的研究语料,鲜有针对《西游记》中的双关语及其英译的研究。 本文在德拉巴斯替塔(Delabastita)提出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基础上,探究《西游记》两个英译本中双关修辞效果的体现,梳理和对比双关语英译的有效翻译策略。
古典小说《西游记》[10]讲述了唐僧师徒到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著作中蕴含深厚的文化背景,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作者吴承恩以人物性格发展为轨迹,构思出引人入胜的故事,辅以诙谐幽默的细节,营造出张弛有度的喜剧气氛[11]。 作为我国古典名著中为数不多的进入国外大众读者视野并在世界范围享有极高声誉的作品[12],《西游记》的喜剧效果和诙谐的话语是否可以让国外读者感受到相同的艺术魅力是评价译本质量的标准之一,同时也是典籍英译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选取《西游记》流传较广的两个全译本为研究语料。 一个是英国汉学家及翻译家詹纳尔(W.J.F.Jenner)的全译本Journey to the West(以下简称“詹译本”)[13],詹译本分别被纳入“大中华文库”和“汉英经典文库”。 另一个译本是美籍华人、芝加哥大学教授余国藩的译本The Journey to the West(以下简称“余译本”)[14],余译本被视为“二十世纪的伟大人文成就”。 两个译本在国内外接受度都很高,两位译者在翻译风格上也各有千秋,詹译本将文化的传播性和作品的可读性放在首位,采取异化与归化并重的翻译策略[15]。 余译本中对文化内容的翻译大多采取忠实直译加注释的策略,评、译、注的结合是其译本的学术特色。分析这两个经典译本以及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学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比利时学者德拉巴斯替塔[16]对于双关语翻译方法的研究颇有建树,他总结并细化了多种双关语翻译策略,然而有部分翻译策略不适用于汉英翻译的语境。 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特点和双关语英译实践, 笔者提炼并归纳出六种常用双关语英译策略,即双关语译为同类型双关语;双关语译为不同类型双关语,此处指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两类;基于源语双关语,创造一个全新的双关语;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的其他修辞手法,例如头韵、尾韵、重复、讽刺等;将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直译出双关语的两层或其中某一层语义;辅助以注释等编辑手段进行翻译。
双关语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较高,成功的译作可以传递调侃的语气,烘托欢乐的气氛。 《西游记》中的人物对话极富喜剧色彩,其中大量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两位译者在翻译双关语时倾注了很多心血和努力,下面将基于上文中归纳的六种翻译策略,对《西游记》中的典型双关语及两个译本进行对比,探析在不同翻译策略下译文所呈现的效果以及双关语英译的得失。
例1
原文:祖师道:“……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第一回)
詹译本: …the Patriarch remarked, “What is your surname? ” “I’m not surly,” the Monkey King replied, “If people call me names it doesn’t bother me, and if they hit me I don’t get angry.”
余译本:The Patriarch said, “…What is your surname (xing)? ” The Monkey Ring again replied, “I have no temper (xing).If a man rebukes me, I am not offended; if he hits me, I am not angered.”
原文中“姓名”的“姓”与表示“性情,脾气”[17]的“性”,构成了谐音双关语。詹纳尔采用了将“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的策略,利用“surname”和“surly”的头韵构成音韵的修辞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原文的谐音效果并且传递了交际功能,其中“surly”意为“脾气坏的”,与原文的“性”意义接近。余译本中,原文的双关语被直译为“surname”和“temper”,从“姓”到“脾气”显得生硬,译者用括号注释“(xing)”进行说明,表示“姓”和“性”在汉语中读音相同。 对于缺乏汉语基础的目的语读者,注释的补充显得不够充分, 仍较难理解汉语中这一谐音双关现象,原文中的修辞美感未能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例2
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保障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才能够得以保障。使语文教育质量得到稳步的提高,全民的世界观、价值观才能提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保障。
原文:“......这半山中,是那里甚么人叫? ”行者上前道:“师父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 ”(第四十回)
詹译本:“...what that cheer in the middle of these mountains?” “You just keep going, Master,”said Monkey, coming up to him,“Stop worrying about chairs, whether they’re carried by people or mules, or whether they’re open-topped or litters.”
余译本:“...who’s calling out in the midst of this mountain? ” Pilgrim walked forward and said to him, “Master, keep moving.Don’t harp on such things as human carriage, donkey carriage,open carriage, or reclining carriage.”
在詹译本中,译者巧妙地将谐音“叫”与“轿”分别对应译为“cheer”和“chair”,在读音上,这两个单词发音十分相似,符合谐音双关语中“同音,近音和音似”的条件;在语义层面上,译文也做到与原文中双关含义的相似对应;在交际功能上,原文中孙悟空利用双关语分散唐僧的注意力, 故意言此及彼,译者成功地将这一交际意图再现。 译者采用了将“双关语译为同类型双关语”的策略,达到了双关语双重意义的相符和交际功能的相似,是双关语英译中值得称赞的佳译。 余译本中,译者直译了双关语的两层含义,然而译文中出现的“carriage”显得突兀,且较难展现原文中孙悟空的机智与幽默,此处利用编辑手段添加注释非常必要,目的语读者需对照译者给出的注释:“Human carriage: the Chinese word is jiao 轿,which is a homophone to jiao 叫.”理解译文, 此注释较全面地阐释了汉语中“轿”与“叫”的谐音双关语现象。
例3
原文:老者道:“你虽是个唐人,那个恶的却非唐人。 ”悟空厉声高呼道:“……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 ”(第十四回)
詹译本:“You may be a Tang man, ”the old fellow replied, “ but that ugly brute certainly isn't.” … shrieked Brother Monkey, “… I’m no Tang man or Spike man.”
原文中,孙悟空的话语巧妙利用了“唐”与“糖”的谐音双关现象,又进一步通过同义词“蜜”和“糖”进行了解释说明。 此例双关语在翻译中难度较高,在处理谐音和同义这两个语言现象时,詹纳尔采用了“将双关语译为不同类型双关语”的翻译策略,将谐音双关语译为语义双关语,巧用单词“Tang”的一词多义,第一处“Tang”是对“唐”的直译,第二处“Tang”则利用了其“尖锐的”义项,之后用其同义词“spike”进行了解释说明。 虽然“糖人”和“蜜人”的语义内容在译文中缺失了,但是译者创造了一组同义词,即“Tang”与“spike”,保持了原文的同义语言现象以及译文的幽默效果。余译本中对“唐”与“糖”的指称意义进行了直译,即“Tang”与“sugar”,通过注释将二者在汉语中的谐音关系加以说明“sugar in Chinese is also tang”。 原文中第二个语言现象同义词“糖”与“蜜”直译为“sugar”和“honey”。 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需对照注释才可以理解译文中突然出现的“sugar”和“honey”。对比詹译本,余译本常采用的“辅助以注释等编辑手段进行翻译”的策略,需要目的语读者在阅读中停顿下来先去理解注释的语言文化现象,才可以进一步理解译文,因而阅读文本时难以保持连贯性和趣味性,同时展现原作滑稽诙谐的语言表现力不够强。
例4
原文:八戒道:“师父姓陈,名到底了。”(第四十八回)
詹译本:“He’s not the Tang Priest now,”said Pig,“He’s the Drowned Priest.”
余译本:“He changed his family name to Sink,” said Eight Rules,“and his given name is To-the-Bottom.”
此例中,两位译者都捕捉到了原文中的交际意图以及八戒调侃的语气。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由于英语中无法找到与“陈”与“沉”对应的谐音双关语,詹纳尔利用 了 “Tang” 以及与其音近的“drowned”再造了新的双关语,用“drowned”表达出了“沉的,淹没的”对应“沉到底”的含义。 新创造的双关语保留了原句中的双关语数量,也增强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但是“师父姓陈”却完全没有译出来,译文中有一定程度的语义缺失。在余译本中,为了避免译文突兀, 译者进行了译文的再造“He changed his family name”, 使译文有了较好的过渡;“到底”译为“To-the-bottom”,与“sink”可以构成英文的固定搭配词组“sink to the bottom”,虽然将谐音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但译者的遣词造句在此处有效增强了译文整体的流畅度,文字游戏妙趣横生的效果也得以体现。
例5
原文:“……天赐汝等长寿哩! ”众僧道:“老爷呀,你少了一个字儿,是长受罪哩! ”(第四十四回)
詹译本: …said Monkey, “Heaven has given each of you perpetual life.” “Sir”, said the monk,“You’ve left one word out.It’s a perpetual life sentence.”
余译本:Pilgrim said, “…Heaven must be desirous of prolonging your lives! ” “The last word is not quite right, Venerable Father,” said the monks, “for surely you mean prolonging our torments! ”
此例中,两位译者在处理“长寿”和“长受罪”这一谐音双关语的翻译时, 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译文呈现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詹纳尔采用了“译为不同类型双关语”的策略,将谐音双关语“长寿”和“长受”用“perpetual life”这一英文短语的双重意义来代替,单独使用指“长寿”,对应原文添加一词“sentence”表示“长受罪”。 此处将谐音双关语译为语义双关语的方法,补偿了在目的语中未能找到相同谐音双关的缺憾,使原文的意义和形式都得到了较好的衔接和传达。余译本忠实传达了原文的指称意义, 却未能译出双关语的修辞效果, 然而“prolong” 的重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原文的强调语气,此处的翻译策略可归属于“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的修辞手法。
例6
原文:……扑着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进禄也! ”(第二十六回)
詹译本:…clapped his hands, and roared with laughter, “Great, great.You’ve been ‘capped and promoted’ all right.”
余译本:…clapped his hands, and roared with laughter,“Fine! Fine! Fine! ” he cried, “As the saying goes, ‘Put on the cap to increase riches!’”
此例中,“冠”与其引申意义的“官”是谐音双关语, 两位译者的翻译各有千秋也各有得失。 “加冠(官)进禄”是中国传统的四字成语祝词,有“提升官职,增加俸禄”的意义。 詹译本在结构上,将四字成语译成了整齐的并列结构“capped and promoted”,保持了原作的结构美感;在语义上,直译出了谐音双关的两层语义,即“加冠”和“加官”译为“capped”和“promoted”,但未能译出“进禄”这一含义。 余译本将“加冠进禄”译为“Put on the cap to increase riches”, 在结构上未能展现出四字成语的结构美感, 在语义上仅译出了谐音双关的表层语义 “加冠”,缺失了“加官”的深层语义,“进禄”直译为“increase riches”较为贴切。 在此例中,由于英文中无法找到“冠”与“官”的谐音双关词,两位译者在处理“冠”的翻译时都选用了“cap”这一词,“cap”特有表示制服帽的释义,即“a special type of hat that is worn by a particular profession or group of people”[17],所以用于官帽较为合适。 两位译者均采用了“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双关语的不可译性,同时原文中人物间戏谑调侃的语气也未能在译文中充分体现。
通过对比分析《西游记》中六处典型双关语及其两个英译本,可以发现詹纳尔善于创造性地运用翻译策略,保持了原作灵活生动的风貌,凸显了人物对话的喜剧色彩,其中不乏成功地将双关语译为同类型双关语的佳译。余译本在双关语的翻译中主要运用了直译加注释的策略,目的语读者对于译文的理解需结合注释,对于注释中汉语言文化的渗透是否到位则较难把握。 因此,笔者以为余译本在传递双关语修辞效果上的表现力不佳,其流畅性和可读性也略逊色于詹译本。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古典浪漫主义小说,亦是一部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和民间文化的幽默巨作,其诙谐戏谑的语言,富有喜剧色彩的对话为文学翻译中的双关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翻译此类文学性较强的作品时,修辞手法的效果呈现直接影响到译本的质量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和愉悦度,从而间接影响文化的传播力。双关语体现着篇章内符号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不可译性,对译者的要求较高,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和语言信息的转换能力,理解源语中双关语的两层含义并在目的语中找到合适的修辞表达。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应优先“双关语翻译为同类双关语”的策略,以求忠实再现双关语的形式并准确传达双关的两层含义。若翻译过程中较难做到两种语言间的同类双关语转换,不妨采用“双关语译为不同类型的双关语”“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或是“再创造全新双关语”这些策略来补偿相似的修辞效果,从而在整体上保持译文诙谐幽默的语气,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著的艺术魅力。针对前几种翻译策略均难以实现的情况,在采取“译为非双关语或辅助注释等编辑手段进行翻译”的策略时,需译出源语中双关语的两层含义,特别是其引申含义,抑或是增加颇为翔实的语言文化注释,帮助缺乏源语基础的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译文。译者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忠实再现双关意义和修辞形式为前提,择优选取双关语的翻译策略,探究双关语英译方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