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莉* 郭爱伟 周杰珑 吴培福 陈粉粉
(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4)
动物繁殖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学科,现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动物繁殖学课程是全国农林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动物科学专业中专业很强的一门课程。动物繁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动物生殖生理和繁殖计划两大板块,主要以动物生殖生理学研究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研究家畜动物的繁殖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使家畜动物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同时,通过人为调节和控制家畜动物的繁殖全过程和某个具体环节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家畜动物的繁殖及潜能,不断提高家畜动物的繁殖效率。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学科的基础上掌握动物繁殖学相关的技能,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指导家畜动物的繁殖时间,最终可以提高畜牧相关的工作能力,以改良家畜动物繁殖效率和实现遗传改良。
西南林业大学的动物繁殖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2006年成立动物科学专业后的新办专业,成长时间近15年,虽然与国内农业大学或农林综合性大学相比还有差距,但随着学校的优化发展,不断推进动物繁殖学的教学改革和重点课程建设,在动物繁殖学教学各个环节中均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1-2]。本研究通过结合西南林业大学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实践经验,对动物繁殖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今后完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打造西南林业大学特色的动物繁殖学奠定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采用“一人讲,众人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不利于大学生的整体发展[3-5]。长期以来,这种“教师包办”的模式给学生留下的唯一收获就是一摞与书本上一模一样的笔记,理论知识的教授使学生没有被“解惑”却最终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实验技术上的学习上“照方抓药”导致学生不愿动手动脑,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不能深入的分析解决试验问题。这样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6-7]。再加上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的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重新思考“教师如何教”和让“学生如何学”,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达到在较短课时内给学生传授尽可能多、尽可能丰富的专业知识[8]。
首先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需要对课程中重点和难点进行相应的调整。该课程的理论讲解重点针对动物繁殖过程的各个环节,如“精子发生”“发情排卵”“授精”“人工授精”“妊娠与胚胎发育”及“胚胎移植”等知识的传授,通过课上讲解并配以相应的图片和视频,同时让学生在试验基地现场练习,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繁殖基础知识。该课程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技术的理论与应用上,如生殖激素知识的传授,传统的学习仅仅使学生有理论认识,但是没有掌握激素特点和应用,因此尝试在授课过程中增加案例学习和实验操作,如人工采精、授精等实例的学习和操作,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全面地认识理解。
其次,动物繁殖学课程不仅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动物繁殖学与其他学科间缺乏联系,这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格局使得很多学科的实验内容重复和遗漏,不仅使得学生不能对畜牧兽医专业有整体的观念,还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例如动物繁殖学与动物产科学,两门课程分别属于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但是所学内容均有研究家畜家禽动物生理生殖及繁殖技术。因此,可以尝试将动物繁殖学课程和与其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观察指标类同,实验内容相关的课程实验进行整体的构想和设计,使得关系密切学科的实验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建立学科间的交互联通体系,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和电子视听设备四个使用阶段后,又有了现在的多媒体网络技术阶段。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不仅加快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促进了教师们教学手段的改进[9-10]。多媒体设备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并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丰富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和生动。因此,结合“动物繁殖学”课程的特点,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模型、标本、挂图、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如在动物组织和器官章节,可以将多媒体课件与生殖器官标本、胎盘结构模式图、受精过程动画演示等结合,使得学习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和丰富,大大增加学生对动物组织器的直观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对等地位,对教学可以产生等同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了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均已逐渐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上也都有自己的简介和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本身才是关键的内因作用,教师主导性的教学活动只能起到外因作用,没有学生的响应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完善教学梯队建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推动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的发展。如在每次实验前,可以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器材的准备和所需试剂的配制;在实验过程中,每人练习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教师考核合格后才可以离开实验室;实验结束后,每人根据自己操作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并查阅相关资料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能力,是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等重点农林业院校已经将动物繁殖学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网络示范课程,更是进行了重点学科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开展了多项教学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和成果。这些高等院校用实践证明了优质的课程是吸引学生的最佳法宝,让学生在教学过程汇总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水平上体改了学生的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随着西南林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动物繁殖学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改革也必然是动物科学专业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建设工程。在该课程的教学及实验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和不足,及时引入最新的动物繁殖学研究成果以从事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西南林业大学动物繁殖学的学科建设,也为打造林业大学特色的动物繁殖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