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敢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过去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单一,即高技能人才只需要具备高超的操作技能即可,现在转变成了必须具备现代信息化视野的综合素质结构的“手脑并用”的人才。不仅如此,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不断丰富了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其主要集中在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高技能人才的技能鉴定方面,高技能人才的类型等三个方面。刘春生认为,高技能人才是一个相对、广义、综合的概念,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除具有较高学识以外,还应具备精深的专业技能。常小勇认为除上述特征以外,高技能人才还具有实操性、智能性、针对性的特点。王春辉则系统性地将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表现为多样性、渐进性、层次性、动态性、创造性、规范性、适应性、全面性等八个方面。当下学术界相关学者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呼声主要集中在高技能人才学说方面、高技能人才或高技能预备人才学说方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说等三个方面。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逐渐发展了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发展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职教模式”、英国的“新学徒制模式”、日本的“产学结合”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模式等,这些模式都对他们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为其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实践工作的开展,也不断探索出了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产学研结合”模式、“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形式,这些都为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通过对以上的几项研究,不难发现截至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技能人才”的界定主要在于对“高”的理解,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还是技术技能人才三项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而学术界对于在胜任力特征视域下高职院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本胜任力是指能将毕业生群体中有非凡能力者与普通能力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这些特征都分布在胜任力冰山线以上,它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政策理解力、团队合作精神、服务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及分析归纳思维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绩效能力优秀的毕业生所具备的某些特殊的能力和行为被称为典型胜任力,它符合“二八法则”,是影响在校学生未来产生优秀业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分布在冰山线以下的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人格魅力、自信能力及发散演绎思维等典型特征,优秀、一般及不合格的学生人群则可以通过这些典型特征区分开来。通过对胜任力的研究不难发现目前专业人力开发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障碍因素,因此需要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和途径,促使专业人力开发体系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胜任力模型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具体含义为: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位,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胜任力冰山模型是最著名的胜任力模型,该模型认为胜任一项工作的人员个人特征不同表现可以大致分为 6大类,用漂浮于水中的一座冰山来描述这6大类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需要经过正规的教育训练、心理咨询和经验发展等方式才能得到提高,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如何采取一系列教育措施以满足胜任力特征视域下的人才培养绩效,从而在质和量上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性需求,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的需求,从而使其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销对路”,这是现今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思考的重要性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将以淮安市的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有的人才培养路径(由于不同专业采取的具体培养模式不同,进一步论证后缩小在经贸类专业上),在价值诉求与应然路径的理论指导下,找到符合胜任力特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为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找到解决的策略。
首先,以胜任力冰山模型中的理论为基础,分析高技能人才的构成要素,从胜任力特征视域下的角度出发,分析从普通学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影响人才成长的主要内在因素有哪些,有效的培养路径是什么,以及在此成长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怎样的锻炼与培养。其次,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这四个维度对比并分析淮安市五所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再次,基于“以社会为本位”和“以学生为本位”辩证关系的价值导向下,审视淮安市五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
淮安位坐落于我国江苏省的苏北地区,该地区高职教育分布相对集中且资源丰富。淮安市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是高职教育的主要集中分布地,淮安市一共有五所高职院校,其中四所是公办的,还有一所是民办的,这些院校全部都分布在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内。这些高职院校的教育大体上发展良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些出入。
从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精准,对于高职院校培养信息行业人才与信息产业升级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够充分,不够明确。
从专业设置来看,高职院校对于信息专业的设置跟不上甚至落后于信息产业升级的步伐,且开设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其专业设置,开设新的专业。
从课程的学习内容来看,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相对老旧,没有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的与时俱进,另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没有得到很好地结合,导致学生空有理论基础而缺乏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单纯接受高职教育后步入社会实践,难以满足信息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从教师资源来看,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严重不协调,教师内部结构分配不合理。信息行业随着信息产业升级的趋势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中的热门专业。并且伴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得不相应地进行扩充。然而信息专业的学生大幅增长,教师队伍的数量增长却不能与学生增长数量实现同步化,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任务超负荷,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识能力,导致其难以提升教学质量。
在如今服务于信息产业升级的战略背景下,淮安市的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可以对专业的实训平台进行改进、完善和优化。实践操作对于当下的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可谓是相当重要。所以在高职院校教育的课程安排中,实践操作课程在其中应该要占有一定的比例。淮安市的高职院校应当为信息专业的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基地以及实验室,其中不仅要包括校内的也应当包括校外的实训基地。院校更要积极寻求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使其能够巩固既有的实训基地,还能不断地开发出新的实训基地,为信息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实训平台,以便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内容的重中之重。淮安市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信息专业“对症下药”,设置情况对师资分布结构进行相对应的调整。应当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深造和进修,使其能够接触到信息产业及市场需求的最为前沿的内容,以便能够及时更新其授课内容,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由此可知,高职教师的主流应当是名副其实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即聘请一些企业内具有高超技术资格的高级技术人员,使其将实践经验以及当下最为前沿的信息行业的内容与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