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圣泽901”等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审定,意味着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实现突破。业内人士的比喻很形象,“这是把卡在脖子上的手指头一根根掰开了,白羽肉鸡养殖的命脉真正控制在我们自己手上了”。
作为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禽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加快,人民群众“有肉吃、吃好肉、且多样”的需求日益增长,实现优质畜禽种源供给愈加迫切。我国畜禽种业家底如何?振兴畜禽种业应怎样发力?
“我国畜禽种业不断发展,但总体上长期处于散、小、慢的状态。2008 年到2020 年,第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畜禽生产性能水平明显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表示,总体来看,畜禽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基本解决了“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具体来说,黄羽肉鸡、蛋鸡、白羽肉鸭种源能实现自给且有竞争力;生猪、奶牛、肉牛种源能基本自给,但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表示,所谓差距,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白羽肉鸡过去长期依赖进口,如今刚刚实现突破;能繁母猪年均提供育肥猪数量比发达国家低30%左右;奶牛单产水平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二是育种基础有待夯实,生产性能测定规模小、性状少,以种猪为例,平均测定的比例仅为发达国家的1/4。三是育种体系有待完善,实质性的联合育种推进比较缓慢,畜禽企业总体实力弱。
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蒋小松看来,短板还体现在畜禽育种创新支撑薄弱,体制机制尚待完善。在育种科研组织模式、科技成果评价与转移转化机制上长期缺乏可操作性的办法,国家财政对畜禽育种总体支持力度偏弱。同时,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力量分散,研发不可避免地出现低水平重复,而协同创新不足,各方利益和成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育种材料、共性成果不能有效交流共享。
奶牛良种是奶业的根基。经过近40 年的发展,我国奶牛自主育种体系架构基本形成。不过,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2020 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奶牛繁育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品种登记的规模小,生产性能测定参测比例低,导致奶牛群整体的遗传改良进展迟缓;奶牛核心种源自主培育能力不强,核心种源自主培育和奶牛良种快速扩繁技术依然是短板。“期望新形势下,继续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着力解决我国奶牛种业发展的短板弱项。”
“20多年来,温氏集团收集鉴定国内外大量瘦肉型种猪资源,构建了企业自有种质资源库,保存遗传物质40余万份。在全国布局25个种猪和10个家禽育繁基地,培育畜禽新品种。”温氏集团董事长温志芬表示,目前,企业正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恒健基金等合作,组建广东畜禽种业集团。第一期将以生猪种业为重点,注册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力争用5年时间,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种猪育种企业。
顺应行业期待,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自2021年实施,为期15年。“生猪、奶牛、肉牛、羊、蛋鸡、肉鸡六大畜禽的主攻方向,都是实现品质和性能持续提升。”时建忠说,六大畜种又各有特点,新一轮遗传改良分别锁定了主攻方向。比如,生猪主要聚焦瘦肉型品种和地方品种,支持发展区域性联合育种,推动育种体系的全面升级。奶牛主要聚焦主导品种,建立核心种源培育体系,创新联合育种组织机制;扩大生产性能测定规模,完善奶牛的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
孙好勤表示,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重点是要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强化自主创新,突出主导品种选育提升,注重地方品种开发利用;强化育种基础,开展高效智能化性能测定,构建育种创新链大数据平台;强化育种体系,以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为依托,支持发展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的联合育种实体;强化企业主体,支持畜禽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做精。
随着畜禽种质资源普查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一些优异资源重新被发现。2021 年11 月,农业农村部遴选发布了全国畜禽领域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帕米尔牦牛、凉山黑绵羊、阿克鸡等种质资源进入公众视野。为了将珍稀的种质资源收集好、保存好,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2022年起在中国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保存品种超2 500个,遗传材料超3 300万份,居世界首位。
“我国现有地方猪种83个,品质好、风味佳,但由于吃得多、长得慢、瘦肉率低,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瘦肉消费需求,导致养殖规模萎缩,资源群体缩减。”陈瑶生说,这些年来,我国建设了62个国家级地方猪保种场和保护区,开展了猪遗传材料采集保存。同时,利用地方猪种培育了30个新品种和配套系,一批黑猪品牌加快进入市场,逐步满足了人们对优质特色猪肉的需求。
据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徐旭阳介绍,湖南有优质地方畜禽品种21个,仅生猪就有宁乡猪、湘西黑猪等五大品种,一些地方猪养殖已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从2020年起,湖南省建设湘猪产业集群,支持地方猪种原产地发展“一县一特”,推进地方猪种产业化开发利用。目前,在长沙、湘潭、娄底、株洲4市8县开展宁乡猪、沙子岭猪、大围子猪、湘村黑猪四个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计划3年时间项目区内地方猪种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
为推进畜牧兽医行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奶牛、生猪、家禽养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生猪、家禽两个万亿级产业,奶畜、肉牛肉羊、特色畜禽、饲草四个千亿级产业,着力构建“2+4”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完成提升畜禽养殖集约化水平、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等九大重点任务。
力争到2025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达到70%以上,禽肉和禽蛋保持基本自给。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优质、特色差异化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同时,形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绿色循环发展新方式。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匹配度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此外,现代养殖体系基本建立,畜禽种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8%。标准化规模养殖持续发展,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8%以上。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25 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kW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以上。
《规划》指出,我国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时期。“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为迫切的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大力推动机械化与农艺制度、智能信息技术、农业经营方式、农田建设相融合相适应,引领推动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规划》强调,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政策扶持、市场主导,坚持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强化支持发展政策举措,着力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积极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根据欧盟《2021-2031 年农业展望》,未来十年,肉类市场将受到可持续性、社会和健康问题的影响。
随着环境、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实现,可持续性有望在欧盟肉类市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化、创新技术和农业实践的改变将推动更高效、更环保的肉类生产。不过,投资仍是一个挑战。除了便利性外,健康方面的考虑也将推动消费者的习惯。总体而言,到2031年,欧盟人均肉类消费量预计将从2018 年的69.8 kg 降至67 kg。猪肉行业仍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与非洲猪瘟相关的不确定性。中国生猪生产已经完全恢复,这将对欧盟猪肉出口产生巨大影响。此外,欧盟消费者在健康、环境和社会问题方面偏好的变化,会对欧盟猪肉消费产生负面影响,预计每年将减少0.5%,从2021年的人均32.5 kg降至2031年的人均31 kg。在预测期内,欧盟的产量预计将以每年0.8%的速度下降,到2031年将达到2 150万t。
在展望期内,欧盟牛肉生产总量预计将下降8%,消费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就家禽行业而言,2021-2031年欧盟消费增速可能放缓至0.6%。欧盟的产量预计将继续以每年0.4%的速度增长。在2021-2031年,欧盟羊肉产量预计将以每年0.3%的速度小幅增长。由于肉类饮食的多样化和消费模式的改变,到2031年,欧盟人均羊肉消费量预计将略有增长,达到人均1.4 kg。预计未来十年,欧盟的猪肉消费量将会下降,禽肉稳中有增。
当前正值消费旺季,猪价却不涨反降。2021 年12 月以来,全国生猪均价呈高位回调走势,生猪期货在15 000元/吨以下震荡调整。猪企扭亏后再度担忧利润下滑,补栏放缓,尤其是下游利润面临快速压缩。分析人士表示,春节前猪肉需求端预期走弱,是引发近期猪价大幅回调的主要因素,预计市场供给压力短期难以缓解,2022年上半年猪价弱势难改。
近日,伴随生猪市场消费转弱,价格下跌,养殖户短期压栏情绪有所缓解。数据显示,截至12月13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跌至15.86元/千克,较月初下滑2.12元/千克,降幅达11.82%。
光大期货生猪分析师吕品分析:“目前行业内普遍对于12 月中旬以后的猪价较为悲观。按照当前全国均价16 元/千克测算,成本控制较好的养殖场基本可以达到盈亏平衡。期货2201 合约价格大幅下跌反映出市场对于2022 年1-2 月猪价看跌的预期,因此预计12 月生猪有可能出现加速出栏的情况。”
北方某生猪养殖场负责人表示,前期生猪价格反弹,企业深度亏损情况一度明显改善,单头猪盈利达到了200元左右。“大家购买仔猪和补栏的积极性也一度提高,同时放缓了母猪淘汰速度。但最近猪价下滑,补栏脚步开始放缓。”
面对猪价回落,生猪产业下游则面临利润快速压缩的状况。“在本轮猪价反弹过程中,生猪价格累计上涨近70%,而猪肉价格仅上涨40%,这主要由于贸易商和下游的屠宰加工业者进行了缓冲,后期肯定会加大对于养猪端的价格压制。”美尔雅期货农产品研究员张瑞昊表示。
从供需面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10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 348 万头,高于正常保有量6%,母猪出栏环比已经连续4个月下跌。
“市场普遍预计2021 年11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将会下跌100 万头。按照母猪生产周期测算,2022 年三季度前,市场生猪供给仍旧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在需求端,需要重点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对于餐饮消费的影响,如果局部疫情仍旧频发,预计将难以看到实质增量。”吕品表示。
张瑞昊也认为,根据农业农村部前期公布的数据,结合2021 年11 月生猪现货市场表现,预计2021 年12 月和2022 年1 月的生猪出栏量均会再次转入环比增加状态。因此,生猪市场至少在2022 年一季度结束前将会维持较大的供给压力。
在供需压力之下,多位分析人士预计,2022年上半年猪价仍将呈现弱势。
“2021 年12 月中旬过后,猪价或逐渐走低,低点可能在2022 年3-4 月出现,但大概率不会达到2020 年那样的程度。待后期产能稳定后,猪价多会维持低位震荡状态,拐点有待进一步的数据参考来判断。初步来看,转机可能会在2022年四季度或者2023年上半年。”张瑞昊分析。
吕品预计,2022 年三季度前猪价难以走出本轮猪周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猪粮比价已连续6周处于6∶1以上,说明当前猪价已基本处于合理水平。在没有出现重大生猪疫病、政策影响的情况下,预计本轮猪周期的拐点将不会出现剧烈的反转。2022年猪价大概率会围绕养殖成本区间波动,直到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扰动因素。”吕品表示。
从宏观看,目前国内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仍略高于正常保有量,未来趋势还是生猪缓慢去产能的过程。预计2022年猪周期或继续处于下滑阶段,尤其是上半年,猪价或继续探底;下半年有望迎来阶段性底部,不过,影响生猪价格走势的因素或愈发多元化。
为进一步巩固生猪产能恢复成果,持续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经郑州市政府同意,近日,市农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稳定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通过稳定能繁母猪存栏和规模猪场存量、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加强政策扶持等十条措施,有效缓解生猪市场周期性波动,增强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实施意见》提出,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建立异常变化自动触发调控机制,确保“十四五”期间,全市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6 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少于5.5万头;对年出栏1万头以上、3 000~10 000头、1 000~3 000头的规模养殖场,分别挂牌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确保规模养殖场(户)数量总体稳定。
《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探索域外保供模式,谋划建立“菜篮子”合作渠道,缓解郑州市生猪或猪肉供给压力;严格落实生猪稳产保供“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将能繁母猪存栏量和规模养殖场(户)保有量等指标任务下达到各区县(市),并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范围。
《实施意见》明确,要稳定生猪生产扶持政策,持续开展生猪良种补贴;积极探索“保险+期货”新的保险模式,有序合规推广运用保费贷等银保合作模式,拓宽生猪企业融资途径;稳定用地政策,原则上禁养区划定5 年内不做调整,各地不得超越法律法规规定,随意扩大禁养区范围,不得以行政手段对养殖场(户)实施强行清退。
《实施意见》要求,要强化生猪全产业链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监测动态信息,引导市场预期;以美丽牧场建设为抓手,支持养殖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严格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提升生猪屠宰加工水平,鼓励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发展;加快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构建新型现代农业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体系,稳定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