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荆康宁 牛司伟
(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高校迫切需要准确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内涵,挖掘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和育人功能,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热爱劳动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等为主要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养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于高校劳动教育来说,不仅要体现出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延续,还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1]。大学生是面向社会、面向就业的劳动后备军,这就要求高校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劳动技能,树立劳动观念,磨炼意志,锻炼品性,以理性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劳动、劳动者,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和意义,从而达到以劳增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劳动教育进行了重新认知,将劳动教育已经纳入高校必修课程。但是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瓶颈,还不能够充分发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和育人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现状,透过现象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找到破解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发展困境的途径,将劳动教育真正纳入高校育人体系中。
在高校长期以来的育人体系中,劳动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教育虚化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劳动教育往往被简化为体力劳动或者归入社会实践中,很少高校为劳动教育课程制定明确的教育计划,对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提出具体要求[2]。部分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够,注重学生专业学习,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现在大学生群体基本都是“00后”、独生子女,学生特点也在飞速变化,在中小学阶段,往往重视文化学习,忽视劳动教育,导致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一定劳动观念淡薄、不爱劳动、不想劳动的问题。作为高校的主体,需要注意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接受程度,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引导他们对劳动进行反思,才能充分发挥出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主要抓手,构建专业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间接的劳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强化,是提升高校劳动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设计,简单地将劳动专业课程归类到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劳动服务等中,存在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高校劳动教育还缺乏科学的教育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高校受制于劳动场所和活动经费的制约,往往课程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体力劳动或者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不能持久吸引学生参与,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爱劳动、会劳动并不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唯一目的,在劳动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明“劳动之理”,增强劳动情怀,树立劳动价值观,培养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目前,我国高校缺少专业的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教师、缺少必要的经费等方面问题,已经严重制约高校劳动教育发展。高校劳动教育大多依赖校园中已有的劳动情境,与中小学相比,缺少多种类的劳动体验基地,很难表现出劳动的复杂性,缺少社会劳动的真实性,应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资源建设。目前,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劳动教育资源比较有限,同时,高校还存在着专业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高校中具备专业劳动教育理论知识,能从事专业劳动教育的教师很少,甚至一些高校还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师,利用后勤人员作为劳动教育的主导力量。高校缺乏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考核标准、监管机制,无法全面衡量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情况,导致大学生劳动内在动力不足,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考核标准体系,考评要以育人为导向,重点放在学生对于课程活动的参与度和获得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意义,转变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虚化的问题,从劳动观念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氛围营造、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劳动精神,让学生明白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创造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力量源泉。劳动教育不是单纯让学生付出体力劳动,而是通过劳动,让学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在高校宣传和弘扬先进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向劳动模范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艰苦奋斗、崇尚劳动的品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劳动观,将劳动精神转化为个人行动自觉,融入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一是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二是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劳动专题必修课,重点讲解劳动哲学、劳动教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文化学等课程基础知识,为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打下基础,增强学生劳动认同感[3]。三是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建设相融合,通过在已有专业课程中设置劳动教育模块,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普及与学生专业相关、职业发展相连的通用劳动知识,强化学生专业劳动能力与素养,切实提升第一课程教育实效。四是强化实践体验,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深化“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实践,完善“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依托,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劳动教育水平,熟悉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支持,增强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形式多样,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要充分调动高校资源,形成以专业劳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后勤力量等为一体的专兼职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拓展劳动教育对其他教育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依托当地资源,邀请社会人士,比如优秀校友,行业先锋等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参与者,建立起稳定的劳动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定期来学校进行授课,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该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载体,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多措并举增强大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高校可以依托“五一”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劳动节、劳动周、劳动月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
利用校园新媒体如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广播等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劳动精神,营造劳动教育浓厚氛围,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接受劳动教育。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劳动教育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满足高校劳动教育需求。劳动教育需要不能只依托高校进行,要整合高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拓宽教育维度,努力构建协同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