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2-01-01 18:54:40张军海陈海龙刘永军黄宗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硕士课题研究生

张军海 康 崇 陈海龙 刘永军 黄宗军

(1.哈尔滨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 山东·烟台 264006)

0 引言

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在2009年新增了一类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即俗称专硕[1];与之相对应以学术研究为目的所培养的硕士生,简称学硕。专硕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基本属性是职业性,培养特点在于实践性[2]。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9年我国专硕的招生规模已经占到当年招生总人数的58.5%,并且2020年9月教育部指出,到2025年将招生规模扩大到总规模的2/3左右,因此专硕已成为当今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这意味着专硕的培养直接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中国在线2020年的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核心目的就是提高未来就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须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围绕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方式[3-4]、选取合作校企的原则[5-6]、校企合作规章制度及管理效率[7-8]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促进了中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怎样能够使产学研相互融合,培养适应于现代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高校师生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项课题需要国家、高校和企业全方位参与其中,形成相互交融的培养模式。本文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与驻烟台企业开展合作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导师进驻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切实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索联合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构建国家、高校和企业“真诚合作、互惠共赢”的人才培养形式。

1 现行校企合作的现状

现阶段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模式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时间短(小于6个月)、流于形式、疏于实效等问题。虽然国家号召企业和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但缺少可供参考的具体措施和可操作的办法,使得企业缺乏参与合作的动力,因为企业是经济效益的追求者,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会甘愿做永远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雷锋”。而高校教师一般都有纵向课题,需要每年发表一定量的论文、上一定学时的课程,以获得年终考核津贴,因此如果不能从校企合作平台获得等效价值的回报,教师不会真诚地关心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和成长,而更愿意让学生帮助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高校教师缺乏合作的参与度。同时,高校仍然沿用以往学硕毕业生的评价体系来评价专硕,需要发表论文或者撰写发明专利,而学生去企业实习必然会受到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不能向外界展示最新的成果,因此学生必将缺乏去企业实践的热情。从高校角度,走流程、重形式、轻效果的校企合作不仅不能帮助高校提升其行业知名度,也不能优化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更不能拓宽将来学生的就业渠道,因此高校普遍对现今的校企合作缺乏认可。说到底,就是企业、教师、学生和高校的利益都不能得到满足,因此现阶段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表现为形式大于实质。

2 长期校企合作的策略研究

为了建立高校和企业长期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我们认为研究生首先需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即至少在高校经过一年的理论知识积累后再进驻企业开展课题研究,且入企时间不少于一年,同时需要企业和学校提供真课题作为研究生入企实践的支撑。此外,国家、企业和高校三方面应以“真诚合作、互惠共赢”为原则,通力协作构建长期、良性、健康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平台。

首先,国家需要在法律和政策层面进行宣传和扶持,使企业不但能从联合培养中得到具体的实惠,还能借助高校的团队花费较少的资金解决具体“卡脖子”的问题,使研发能力得到升级。政府给予企业适当的优惠政策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适当减少企业税收、增大企业投资、及为企业员工提供必要的福利等,只有让企业尝到了合作的甜头,企业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来。这样企业能利用高校的知识储备,解决研发过程中的真问题,提高产品层次,增加经济效益;同时给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的地方政府也将从不断扩大规模和生产总值的企业中获得回报。

其次,企业是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其目标是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生产和研发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卡脖子”的问题。而高校一般掌握最先进的知识理念,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正好可以为企业解决“真问题”提供理想的平台。企业可以对具体问题进行课题立项,并和高校协商出资比例及未来成果的利益分成,借助导师进驻企业担任顾问的契机解决实际问题,并保障合作的健康发展。做真课题、搞真攻关还为企业提供了考查学生能力的最佳机会,可以用来挑选未来的员工为企所用,避免了去招聘会上盲目选材。同时,利用导师进驻企业一起进行课题攻关的契机,企业既可以提升员工的理论水平,又能花费较少的成本使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在“真心合作”的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框架下,企业必将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最后,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也需要拿出一定的经费作为学生在企业从事研究的补充,因为培养学生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高校需要对研究生的成长负责,不能把这个责任全部抛给企业,因为企业的主要职责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高校应该明确专硕的毕业标准,不能再沿用以往学硕发表论文的尺子去衡量专硕,因为很多企业出于商业保密的目的一般不允许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公开发表,一定让学生了解在企业如何进行研究才能顺利拿到硕士文凭,做到有的放矢。高校还需要和企业协商,从总课题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去奖励那些和学生一起进驻企业,并担任技术顾问,帮助企业解决真问题的导师,因为“雷锋式”无私奉献的精神只能存在一时,不可能促进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长期健康发展。高校教师在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将具体实践经验融入到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从而“反哺”高校研究生理论教育,使专硕教育的整体质量获得提升。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还能帮助高校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使学生感受到在联合培养模式下攻读硕士文凭“学的真,用的实”。

健康、良性、持久的校企合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需要国家、企业和高校三方面的“真情”投入,这样才能解决现阶段制约专业硕士生培养的弊端,并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各方都获得满意的收益。

3 总结和展望

2017年烟台市人民政府和哈工程签署协议共建烟台研究(生)院,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院于2020年开始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我们光学传感器团队和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513所)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513所是国家航天电子产品的重要研制单位,拥有多种量子磁传感器产品,在传统量子传感器生产、加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研究院领导和导师通过和513所专家的数次沟通,双方共同出资就企业“卡脖子”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如今2020级学生在烟台研究院已经完成了一年的理论课学习,并利用平时例会时间对入企实践涉及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补充,学校打算于2021年秋天把学生派到513所开展为期一年的传感器领域真课题的研究,并要求导师每月至少保证十天时间在所里参与课题研究。希望通过这些国家、企业和高校的“真情”投入能够改变当今专业硕士生校企联合培养的困局,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硕士课题研究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第一次写课题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2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4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6:5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