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今业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
纵观扇面书法艺术发展史,宋元时期呈现出的是雅致清和,明清时代扇面书画表现出的是夸张突破,扇面书法使文人巨匠在艺术上不遗余力,在表现上倾尽才思,在小天地里展现大气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扇面书法艺术需要继承传统,转变观念,符合现代需求。将其驱暑纳凉、观赏性、文玩性、高雅性与低碳、品质生活相结合,不仅可进一步地提高社会认知度,还能提升扇面书法艺术的文化性和社会性。
扇面书法能够将书法行书的飘逸自然脱俗与扇面相融合,成为简约流畅的书法作品,是国人独树一帜的创造。宋徽宗的草书《掠水燕翎诗纨扇》,由于扇面分为正反两个表面,因此属于书法与国画双壁合扇类型,高居翰称之为“诗画对幅”,这种组合形式保留至今,也形成了扇面书法艺术的文雅之风[1]。
宋代扇面书法从内容到形式,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表达,在内容上关注自然事物或社会生活景象中的细节,趋于写实主义,如许迪《野蔬草虫图》和李嵩《货郎图》。到了南宋,扇面艺术在形式上更加注重留白,呈现以少胜多的特点,其中穿插着以虚带实、计白当黑的风格,在构图上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宋代扇面书法创作题材大都以文人的创作意识和趣味展开,呈现一种清风素雅、人文品格和诗境内涵交相呼应的题材模式。
元代崇尚武力,欣赏富丽堂皇宏大之美,与扇面书法带来的静态美、和谐美相悖行,故存世的扇面书法极少。从元代诗人吴莱诗言《东夷小扇来东溟粉笺折叠类凤翎》可知,扇子用于实用的驱暑纳凉现象很普遍,但其扇面载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明清扇面书法迎来了发展时期。明初折扇专属皇家宫廷,明宪宗朱瞻基《端阳赐扇诗》记载端午节后赐扇百官及嫔妃宫女,意喻皇恩浩荡。明宫折扇多为一面书法创作、一面国画,制作精良,在民间开始流行。明代中叶至清初,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如沈周、吴竞、祝公明、唐寅、文徵明等创作出优秀的扇面书法作品流传至今,在当时人们的意识中非明扇不用、非名匠制扇不书,名家书画扇被视为一种高雅作品。扇面书法的章法逐渐形成以轴心辐射为基础,以轴点为中心,放射中蕴含着无限的延展思维,形成一种由轴点放射到整体的纵深视景关系,引人入胜[2]。
书法艺术进入新时代,一是体现在书法传承。清晰地理顺书法艺术历史脉络,才能更好地传承。如孙过庭书谱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勿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二是体现在教育覆盖面,让书法重归实用性,将书法艺术融入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去。三是书法艺术有着一定的民族性。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大背景下,书法艺术是文化自信中的一环,也是中华民族一种更加文明、自信的交流形式,让世界感受书法艺术中所阐述的辨证与中庸的思想内涵。
地理气候是影响扇面书法艺术发展的因素。我国地缘辽阔,各地有着多种气候类型,对扇子的使用有不同的影响。夏天的傍晚之后,人们走出房间,扇子驱暑纳凉功能性回归,人们从一种欣赏的角度去看待扇子及扇面上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扇面书法艺术的发展。
人们通过扇面书法可以关注到文化方面的生活。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形式,扇面书法的形式以其特有的灵巧轻便、驱暑纳凉的特性受到关注,为扇面书法艺术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基础。只有审美的提升,才能推进该项艺术的健康良性发展。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新时代,从实用性转向欣赏性,从单一群体到多元群体,从高雅艺术到雅俗共赏,从一知半解到专业理论批评,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临摹创作多样化。宋元明清时期的扇面书法固然传统,创作思路也很规范,但无论从社会视角还是从个人视角,都略显单薄无力。临摹创作只能从少数前朝名人真迹中领悟,只能靠祖辈相传、口口相授的方式。目前印刷技术更为先进,高清名作的真迹等很容易下载,各大博物馆的开放,为人们的临摹创作提供很大的支持。
新时代必然带来变革,扇面书法艺术在新时代同样迎来改革,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发展,成为书法爱好者、专家学者、艺术院校等共同探讨的课题。
扇面书法应以研究传承、服务社会为目标与方向。随着社会知识结构的重塑,扇面书法艺术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思维之中,应以借助新时代的背景,兼容和汲取其他书法创作形式为理念,在传统扇面书法艺术中不断创新,例如与条幅、中堂、斗方等形式进行融合。现在的展览突出展厅效果、视觉冲击力,扇面也可以做到,不应将扇面书法局限在小品或者小范围之中,一件艺术品能否成为精品,取决于民众是否对它认同。艺术不仅来源于生活,还应高于生活,这就需要艺术家打破以往的思维束缚,一方面去传承发扬传统,另一方面也要适应现代人日益变化的欣赏观念,这就是融合式的发展理念。扇面书法不是书法艺术的孤岛,需要传承,更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要借助艺术设计方面的某些创作元素来整合设计思维。
早期扇面制作以单扇为主,或大或小,扇面形式或拼接或与条幅相融合,为了提高视觉冲击力,可以用艺术设计的理念去达到视觉感官想要的效果。主题类型的创作风格,得益于材料的创新应用与主题进行进一步贴合,使创作出的作品更为丰富,更完美地呈现出来。在书写上,技法表现优雅的美感;章法上,扇面书法,从繁到简,再由简到繁,这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为迎合展厅的效果要求,书法家更应在传统的章法上进一步研究创新,书法与篆刻的结合、与国画的结合以及与空白的巧取,既达到一种平衡,又留有一些余地,让人遐想。
扇面书法艺术不但要注重形式的新颖、色彩的鲜明、空间的分割和章法上的留白,更重要的是书法技巧与内容主题要服务于民众,最终能够表现出扇面书法的风雅和精致的独特韵味。扇面书法创作与审美,主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作品外在的视觉感性认识;二是主题内容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新时代扇面书法创作是感性与理性的新结合,扇面书法是长期发展的历史文化沉淀,符合群众对文化内涵的需求,本质上是将扇面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审美理念和文化底蕴。
要改进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艺术人才的内涵思想建设,突出专业的特色,优化学科的融合,构建交叉专业兼容的艺术体系。
扇面书法创作包括形制、技法、色彩、章法、审美等元素,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分支,不可能孤立发展。现阶段,一些高校学院已经设立书法艺术创作专业,新时代的专业人才应该在专、精上下功夫,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同时借助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使传统研究更加完善,这样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民众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充分展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理念。新时代背景下扇面书法艺术要与现实生活和专业书法创作研究相协调,书法艺术创作为扇面书法创造空间,扇面书法为书法创作提供内源动力。
艺术高校在专业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人才队伍上具有优势和特点,但学科精细划分有其自身的不足。古往今来没有专门从事书法艺术的书法家,大都双重身份,如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赵孟頫等。书法创作的格局和平台造成了人为的局限性。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应统一由党委宣传组织部门牵头,为文联和高校搭建桥梁和纽带,形成合力,推动整个社会艺术创作向良性繁荣发展。文联拥有社会知名艺术家资源,高等院校拥有较为雄厚的人才资源和专业力量,两者可以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更多的理论知识,挖掘艺术创作的潜能,在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可以使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战略合作发展局面。
对扇面的理解和掌控,要求扇面书法创作者去更多地考虑扇面的本质,更多地去理解形式。扇面应该与使用功能相结合才能体现扇面书法艺术所特有的独特魅力。新时代的扇面书法艺术更应在题材上融入人文因素,蕴含内在人文精神、思想和审美理念的深层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