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健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6)
职业教育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契合点主要概括三个层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融合。职业教育可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发展服务于城乡融合。“人口红利”的释放曾推动我国经济创造奇迹,但面对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职业教育可将以量取胜的“人口红利”向以质优化的“技能人才”方向转换,从而促使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二是公共服务能力的融合。职业教育可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来服务城乡融合。教育体系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可通过农业科教、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农村基础教育相融合,共同推进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城乡关系。三是综合素质观念的融合。职业教育可通过提高农村群体的观念素养来服务城乡融合。湖南省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显著,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应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2.1.1 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差异
城乡一体化是要求城乡资源、市场、产业等方面的综合一体化,进而实现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统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湖南省各地区资源配置差异显著,在湘西、湘南等地农村职业院校拥有的建筑设施、教学场地、设施设备、教育资金等明显落后城市地区,同时农村受教育群体没有享受与城市地区同等的发展机会、教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
2.1.2 城乡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差异
缺乏优秀教育人才资源一直是阻碍湖南省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一大影响因素。在师资力量上,缺乏专业教师、单一专业组成、年龄结构失衡以及多是从普通本科或师范类院校毕业是目前各院校存在的普遍特征;在地理布局上,农村职业教育由于更处于教育体系的边缘地带,因此难以吸引优秀的师资团队向农村聚集;在薪资待遇上,农村生活的环境、发展机会、薪资待遇等与城市存在明显差异,致使农村院校不易吸引人才,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
2.1.3 城乡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差异
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是否落实到位及落实程度如何,一个非常重要的判定指标就是经费投入是否得到有效保障。近几年湖南省农村经济体制建设虽有明显改观,但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投资力度,往往力不从心。
2.2.1 城乡职业教育政策保障差异
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国内环境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紊乱,市场结构遭受毁灭性破坏,为加快调整市场化格局,疏解主要矛盾,我国开始全面探索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放大企业自主权力,增强企业活力。与此同时,我国需要一大批在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行业有文化、懂技术及业务熟练的人才,然而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中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因此,湖南省各级政府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行城镇职业教育改革举措,出台大量优化政策,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随后面对市场主体的复苏,城乡两极分化现象逐步凸显。
2.2.2 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差异
大量城市区域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尚且完备,由于学生数量不多、实操课程安排较少,导致设备资源被闲置遗弃。相反,农村院校和培训机构,由于教学设备及基础设施缺乏,或是许多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不高、设备难以满足教学要求等,导致部分教学课程及项目无法按正常进度执行。这就使得:城镇一方资源闲置被浪费,乡村一方资源紧缺,实操教学难以开展。这种失衡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城乡统筹发展设有局限性。
2.2.3 城乡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差异
湖南省城乡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差是由历史环境引起的。一方面,在过去不管是城乡发展、城乡收入、城乡消费、城乡受教育程度等都具备“城市优先”理念,导致大部分农民群体缺乏先进意识,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是受教育群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自主职业教育学习缺乏积极型,没有树立起终身受教育理念,缺少自我提升意识。这便导致湖南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难以落地,从而阻碍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缘由。
“城市中心取向”是以城市为主体,主要发展城市职业教育,这种取向导致湖南省城乡职业教育“二元分割现象严重”,未能充分满足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湖南省地区形成“城市中心取向”格局主要原因在于实行了传统城镇化的城市优先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又与普遍存在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紧密结合。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在居民收入、政府投入和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城乡二元性差异,长期以来它会抑制现代农业发展,使现代农业难以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相协调,最终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由于湖南省长期受“城市中心取向”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使得农村地区发展目标和现状仍存在较大差异,职业教育需求没能得到满足。
湘西、湘南等部分职业教育“服务发达地区”功能定位的形成与自身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密切相关。在湘东长株潭等经济发达区,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迅速,且与地方经济协调统一。而在湘西、湘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县设职业高中和中专技校的办学举步维艰,职业教育非均衡问题凸显,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长期以来,湘东地区经济基础扎实,会产生一定资源聚集效应,从而带动区域经济上涨。而湘西、湘南等地由于市场环境始终处于不利地位,部分院校迫于就业压力,在专业开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等方面均以发达地区需求为导向,实际发挥着为发达地区输送人才的职能,未能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这种忽视区域经济支撑的功能定位导致地方经济未能得到职业教育相应人才支撑,区域发展一直呈现恶性循环。
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是为应对当前就业形势而提出的政策导向,由于湖南省在实行过程中的政策缺陷、认识偏差和执行失真等原因,导致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异化,“就业导向”转变为“就业率导向”。一是将课程内容固化为企业需求。为提高对口就业率,湖南省部分院校片面将企业需求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和标准,既未遵循实际教学规律,也未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二是将培养目标窄化为岗位就业能力。部分院校过分强调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未能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角度考虑并确定培育目标。三是将教育质量异化为就业率数据。在评估导向和价值导向方面,评估高职院校质量的核心目标是就业率,导致部分院校花费较多精力提升就业数据,未能潜心规划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结合以上几点受教育者逐渐沦为一名技术“工具”,不符合国家所需的全面型发展人才。
就目前湖南省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多重启示:一是完善立法与制度,建立湖南省城乡职教协调发展保障机制。湖南省政府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建立城乡合作办学、集体办学、设立分校等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城乡职教协调统一。二是加大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政府可通过建立政权机制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社会投资中来,同时鼓励社会和个人投资农村职业教育,拓宽湖南省职业教育经费来源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