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现状

2022-01-01 14:39丰晓芳王高亮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思政

丰晓芳 王高亮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0)

科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认真按照习主席的嘱托解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的内容、方法和模式,对于明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思政”的提出

1.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辨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摆在育人的第一位。

思想政治课程,简称思政课程,是在高职院校中传授思想政治等品德教育内容的主要方法,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门常规课,是高校的必修课,是以知识讲授的方式将思政教育传达给学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特点,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目的在于培养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故事、事迹等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的各类专业课都具有德育作用。其实,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课程观,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融入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1.2 课程思政的政治意义

其实,无论“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共同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更确切的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高校培养坚定信仰共产主义、听党话、跟党走的教育任务,以不同的课程和形式为载体,共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说到区别,思政课程是常规的德育课程,“课程思政”是德育观的更新和提升,是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倡议,是全体高校教师都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事关国家政治战略,是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途径。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和应用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华传统文化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组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审美趣味、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内容,是中国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和积累的一种精神文化。[2]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要立德树人,在培育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具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点正好切合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价值

2.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学的重要知识来源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3]

2.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蕴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核心要培养为社会主义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先人前辈传承下来的正直、诚信、善良、坚持、和谐、团结、奉献,这些文化根基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备育人载体,是立德树人、培养党需要人才的根基。

2.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入人心的价值引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伴随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学习,学生对很多古人的典故和事迹都耳熟能详。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学更具有亲和力,让学生容易接受,容易内化到心里,转化到行动中,润物无声,产生价值引领的作用。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现状——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1 “课程思政”的提出

2019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我校提出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并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教学案例研究和科研项目研究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

3.2 “课程思政”的实践

2019年,各系响应教务处号召,每门专业课都申报立项研究“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全校立项将近150项。2019-2021年的校级课题申报指南中,单独列出了“课程思政”专项,鼓励全体教师针对性研究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实。这些举措在我校营造了研究课程思政的浓厚氛围,鼓励所有专业课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做好思政德育工作。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还比较零散,还没有系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应用的成果和案例,现有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个别任课老师的课堂,基于教师的个人国学素养,没有受到足够广泛的重视,还没有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应用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思路。

3.3 “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3.3.1 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课程思政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心一意跟党走、听党话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有为青年。以这一教学宗旨为目标,课程思政不仅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还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些历史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艰辛不易,有利于学生树立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加热情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除此以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来源,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内容,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以上三方面内容的结合,才能为“立德树人”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养料。

3.3.2 专业教师的主体责任还没有被完全激发

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德育其实是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主体责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是职业的标杆,是学生生活的榜样,是价值观的引领,是为人处事的示范。所以课程思政先要从教师抓起,严格教师培训,包括师德培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和职业规范培训,只有保证教师成为信仰共产主义、永远跟党走的有为教师,才能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好准备。因此,我们要从打造教师队伍出发,激发专业教师作为思政主体的责任意识,营造全员育人的教学氛围,激励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积极性。

3.3.3 教学方法应轻说教重实践

思政,是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范式和价值观的品德教育,目前我们已有的思政教学内容主要采取知识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品德教育不是短期能够测量的,也不是通过知识记忆能够完成的,要让学生真正传承正确的思政内容,就要学生首先认同思政的内容,在认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体验和执行,不断重复、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因此,一味地说教不适合课程思政,纯说教的文化传统也很难传承,因此多以实践活动,比如传统节日、尊老爱幼、敬爱师长、孝顺老人、团结助人的活动育人,能够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来源,应该内化到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中、教师教学素养中、实践教学活动中,用榜样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