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武汉体育学院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 湖北·十堰 442714)
2019年6月,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作为一项战略部署,国家试图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四新”建设总目标,并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飞得才能平衡、飞得高”。本文将以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为切入点,对新文科背景下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理念,并指出“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1]。王铭玉、张涛认为,新文科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2]。周毅、李卓卓认为在新文科中,文科是指人文社科学。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新交叉、新功能、新范式、新路径[3]。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世界上8000多种自然和工程sci索引期刊中95%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各行各业都需要用英语直接汲取和交流世界最前沿的信息[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间交流愈发频繁。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用体育为东西方文明间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由此带来的各类体育事项、信息、新闻的翻译交流工作也成倍增长。一时间,体育翻译人才炙手可热。2002年,成都体育学院率先开设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上海体育学院于2003年开设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后更名为体育英语方向。随后,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院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十几所高校相继开设英语专业。
相对于历史悠久、覆盖全、规模大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体育院校开设英语专业时间虽短、但其开设背景紧跟时代步伐,特色鲜明。
在日益增进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中,体育作为国家重要外交渠道,以体育为纽带,以英语为桥梁,展现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体育相关的科学研究不能走“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独木桥”,体育人具备较高的对外文化交流能力,是建设体育强国和科教强国的内在需求。
新文科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政府主导的国家工程。强调在坚守和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高校人才培养方面需适应时代发展,顺应国家、社会需求、不断创新、鼓励建设跨学科平台,发挥地方院校优势。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来,诸多国际赛事接踵而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体育院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是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渴望的有效途径。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及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人类认识事物的初期,学科边界会被逐渐细化,以便为基础性研究带来便利。但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不断深化,想要解决复杂问题,愈发细化的学科壁垒,如同一座座高山,无法逾越。此时多学科、跨学科融合发展则是大势所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最权威的科学奖项。近100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几乎承载着21世界人类所有重大的科学突破。从1901年至2008年这108年间,在总共授予356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奖项中,交叉研究成果有185项,占比52.0%[5]。由此可见打破学科壁垒、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是促进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与此同时,在新文科所提倡的创新性专业改革背景下,体育英语专业发展在不断深化英语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也为体育学科,培养了具备与国际接轨能力的优秀体育人才,这也将为体育类学科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新文科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此番新文科理念的提出,犹如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一枚指南针。新文科背景下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新范式,从原有“体育+英语”或“英语+体育”简单的教学模式向“英语中有体育”“体育中有英语”方向发展。
教育强则国强。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时刻谨记要以英语为媒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要以体育精神为抓手,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优秀民族精神,力争培养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发展首先需明确自身优势,以自身优势体育资源为立足点,在保证英语专业语言类课程质量的同时,以打造特色专业为出发点,避免“千校一面”的粘贴复制型发展模式。
21世纪以来,学科交叉与融合以成为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在泾渭分明,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是大势所趋。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发展首先需注重英语专业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例如将传统的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课程和体育新闻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知晓最新体育动态的同时,提升语言能力。将传统的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与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以体育学科国际核心刊物文章为蓝本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学科前言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其次需要注重与文化类课程的融合,在开设英美国家概况类课程的同时,尝试用英文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感知国内外文化差异,提高对外交流中的沟通能力。最后需注重和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融合。体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让学生具备学习和使用新技术、与时代新技术接轨的能力。
教材如同教师与学生间的纽带,一方面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以教材为载体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现阶段体育英语专业开设相较于传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体育专业而言,存在办学时间较短、学生规模较少的情况,体育、英语、文化深度融合且具有一定学科前沿内容的相关教材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发展应该以完善教材体系为着力点,“引进”和“自编”两条腿走路,引进国外使用英语撰写的优秀经典体育教材的同时,积极探索编写具有鲜明体育专业特色且英语语言使用规范的优秀教材,形成语言、体育、文化,“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教材体系。
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目前体育英语专业师资多由传统英语专业师资所担任,具备扎实语言基础且精通体育知识的老师少之又少。因此,体育院校应该多元化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为教师的跨学科进修、学习打通道路。鼓励体育专业教师出国学习深造,鼓励语言类教师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体育赛事及学术研究活动。加快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体育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时代瞬息万变,唯有求变才能屹立不变。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交流,并非简单的做加法,而重在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实施这一国家战略时,因将体育和英语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力求以国际先进体育知识为语言学习蓝本,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体育英语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