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莲
(广东省台山市广海镇南湾渔民子弟学校 广东·台山 529231)
国内优秀的教育家指出:面对当今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必须把提高全民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教兴国,才能让中华民族长兴不衰。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培养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尤其迫切和尤其重要,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这特殊的使命。可见,在教学层面提升整体创新水平,这是未来教育工作者能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关于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怎样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其实本身就是对学生培养创新的过程,因此广大的教师一定要拥有创新意识,就是要把自身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将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作为重点的教学思路,转变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无论是在思想上或者方法上都跟以往有所改进,从而明确创新性教学原则。在课堂上老师能够根据课本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不再是直接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扩展与时代相适应的内容,用新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主动地去探究,采用因人而异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知识是由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的知识。让学生对于不同的问题敢于质疑,并且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敢于打破常规,甚至对一些现在的结论进行批判性质疑,这样就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使学生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如果学生处在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事实上无论哪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只不过平时我们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的这种潜在的创新欲望和潜能最大化,并且让他们付诸实践,就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教师要关心学生平时的生活、家庭的情况,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优等生和学困生,要做到风趣幽默、和蔼可亲,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有紧张、畏惧心理,学生在学习时智慧的火花才会得到迸发。
兴趣是所有学习的动力,如果没有兴趣催动学习,学生学习就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就不会主动学习,更无法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效果。比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儿童情趣作为文章主旋律,通过描述一群“画家”在地上画画的故事,描述了生动活泼的童年。
笔者在教这一文时,就是采取了激发兴趣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很多同学正在听讲,我采用谆谆诱导的方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为什么?”学生答:“喜欢,因为下雪了除了景色诱人以外,还有积雪,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来堆雪人或者打雪仗,同时我们还可以在雪地里画出我们喜欢的小动物”。我又追问“你们喜欢文中的这群小画家吗?”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笔者语音一沉:“可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冬天不下雪。他们都很伤心,小狗气得汪汪叫,小马伤心得摇摇头,小鸭、小鸡不出声。你们能帮助他们吗?”开始时,课堂一片寂静,只见有些同学低头深思,有的眼晴一闪一闪,继而,零零散散的一两只手举起来了,接着三只、四只越来越多小手举起来了。有个女学生站起来说:“如果在地上撒一些面粉,这群小画家就可以画画了。”笔者又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我看见妈妈做面条时,从板台上留下的手印想到的。”又有个男同学接着说:“沙地上也可以让小画家们画画。”顿时,课堂沸腾了,有的说干涸的水塘可以;有的说石灰池里也可以;甚至有的说在地上铺了旧报纸,让小画家们的脚在有颜色的水里泡一泡,在上面走一走,也可以。想象力是学生在学习时的一种能力,是心灵在有意识记忆和清醒的状态下产生或再现多种事物的能力,学生的想象力虽是天马行空的,不着边际的,不过达到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初始成效。别看一年级的学生年纪小,想象力是广阔的,只要教师激趣得当,他们就能跳出课本的内容,不受旧事物的束缚,让想象在自由的天空中飞翔,产生更多的创新意识,这样就培养了创新能力。
世界上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其实就是科学家们从求异开始的,人世间的许多伟人英杰,大多具有求异创新的头脑。小学生虽然不是伟人英杰,但是,能在课堂上大胆探索自己过去从没有涉足过的领域,笔者认为也是一种创新意识。过去,有些老师要求所有的同学用掌声鼓励发言较好的同学的做法,不过从某种意义来说,按照这个传统做法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很容易将学生的个人看法统一到教师的认识上。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按照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引导孩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不要过分地强求一致,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帮助学生形成求异思维,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例如在《称象》这篇文章中,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象那么重,我们现在的方法不能把它的重量称出来,大家想一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称吗?”于是引导学生开始了思考,开始时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吱声,后来就打开了话匣子了,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法。这样学生逐渐活跃起来,兴致勃勃地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争相讨论,众说纷纭。有个男同学说:“用石头称大象也太麻烦了,我们可以让官员按照顺序上船,然后船就会下沉,等到船下沉到做有标记的地方,让上船的人测量体重,所有上船的人的重量相加,得到的结果就是大象的重量了。”有的说,直接让大象在水池中站立,可以看看水池的变化,当水池上升,做好标记,然后让大象上岸,在水池中装水,一直放石头直到水位线上升到标记的地方,最后称石头的重量。同学们的发言五花八门,很有创新意识。在小结时,高兴地说:“大家想的办法都很好,都能称出大象的重量。现在,你们当中谁若有兴趣的话,可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长大后,可以成为测量家,实现自己的理想。”话音刚落,同学们眼神里充满希望,面露欣喜。在《司马光》一课结尾,向学生提问:“如果司马光在砸缸的时候,力气不够大,没有办法把水缸砸破,要怎么做才能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孩呢?”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水桶,把水缸里的水,用水桶舀出来。”有的学生说:“用水桶舀水的方法虽然可以救小孩,但是用这样的方法太慢了,小孩在水缸里很危险,可能水没有舀完,小孩就要被淹死了,我觉得可以找到高凳,站在高凳上把孩子抱出来,这样的方法也能救小孩。”有的学生说:“团结就是力量,大家一起用力推倒水缸,就能救出小孩了。”毫无疑问,学生们可以在救助小孩这件事开动脑筋,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利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形成多元思维,全方位思考,让学生摆脱以前那种旧思想的束缚,勇于发表对问题标新立异的看法,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更主动,更积极,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我们知道,人在探索未知时,质疑首先是发现问题的第一步,质疑之后就会对问题有所设想,进而探索未知,积极学习,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学习的动力起源于疑问,学生在学习上常带有质疑,学习上遇到问题,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索,努力去学习尝试创新。
课堂教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并提升能力,这样就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坐井观天》一文时,步步设疑,让学生有惊奇的感觉,带着疑问去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积极性也很高。在讲到课文中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利用多媒体展现了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这时,它会怎么想,怎么说呢?顿时,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来看天,它仰望天空,抬头看到天的宽广无边际,它会说:“谢谢你,小鸟,如果我不听你的话,我就不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来看到天空,它会说“这就是外面的世界吗?真美啊!天是那么大,小鸟,你见多识广,我要向你学习。”这样的设疑,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就可以达到教学创新的目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生回答或讨论中,老师并不以一个学生的回答正确为满足,而是鼓励全体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达到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