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 浙江·杭州 310000)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大爆发和持续反复,各国纷纷展开以疫苗研制为基础的医学研究竞赛,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对于一名优秀的医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应该注重医学实践,也应该注重医学研究。但绝大多数医学教育课程以笔试和实操为主,较难培养医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受父母家庭,社会观点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于医生的职业认知停留在电视节目、父母及他人的观点中,认为只有看病做手术才是医生的标志,只有高超的治疗水平才是优秀医生的评价标准,而对于投入巨大,产出缓慢的医学科研冷板凳,缺乏基本的耐心与兴趣。此外,医学科研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努力付出与科研成果并不一定成正比关系,这就让部分医学生望而却步,或者浅尝辄止,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医学实践或其它方面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导师,首先应该清楚了解自己相关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地进行谈话疏导,明确学生的学医初心。其次,应当和学生明确:不管是上手术台还是看病开药还是医学研究,都是为了救治病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也无优劣之分。此外,应和学生讲明,虽然从事医学实践较为成功的一线医生更可能获得病人的认可与反馈,但从事医学研究的人,即使无法得到病人的直接认可,也可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理论指导实践,在治病救人方面也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所以,应当明确医学生学医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一切为了病人,为病人减少痛苦。最后,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所负责的项目难度进行分组,定期开展导师谈心谈话,加强学生对于医学科研的认知,让学生回归救人的初心,深刻认识医学研究对医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功成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的道德情怀,增加学生科研兴趣。
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询问相关的医学生,发现绝大多数医学生对医学和科研如何结合存在认识不清,以及茫然无措,不知如何开始的问题。此外,对于研究方向的缺乏也是导致医学生科研兴趣消减的原因之一。基于此,通过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上课方式进行参照实验,笔者发现在上课及相关课程中,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思考训练对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有着很大的作用。具体的实验过程如下:
以期末笔试成绩相近、学习能力无显著差别的学生A组和学生B组为例,在实践过程中,仅对学生A组进行灌输式教学,以及实践式查看,发现学生A组绝大多数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学习实践课的相关技巧;而对学生B组进行开放式提问,在遇到疑难杂症无现有可行性方案时,向学生B组提问,并且给予学生B组几天至数星期的思考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在最终题型无差别的科研相关问题笔试中,学生A组得分60分以上人数占全组人数43%,学生B组得分60分以上人数占全组人数62%,因此,有理由认为学生B组更多学生倾向于更多自主学习技能,并会依据所问问题找到自己可行的研究方向。同时,通过对实习结果以及考试结果的观察,学生A组和学生B组在一般知识掌握及应用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因此,单纯从这个实验测试来看,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对引导学生科研思维方面是有效的。通过在课程及医学实践中增加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寻找科研兴趣,确定自身科研方向。
此外,通过与两组同学的深入访谈发现:鼓励医学学生进行查阅相关文献、在课程讲解及现实案例讲解过程中加入当前前沿研究方向的相关引用,会让学生对相关学术产生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对学术的兴趣也会增加。同时,对同组、同门及同窗科研成果的宣传、赞扬,也会在相关程度范围内提升相关医学生的科研认同感,增强医学生研究组归属感和激发相关科研兴趣。通过举办和鼓励学生参加基础性科研讲座,内容主要涉及前沿研究方向、有效科研工具及科研经验分享等等,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科研内容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同时,鼓励优秀本科生进组,较早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能让学生较早意识到自己是否适合科研,也对学生长期科研习惯和科研兴趣的培养有着良好的效果。
除了在心理上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对于科研的基础训练和熏陶也必不可少。通过对医学生的深入访谈发现,目前绝大多数本硕医学生的科研训练引领主要来自于导师,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主要来自自主学习。但同时,也有许多受访学生表示,由于导师工作较忙等原因,其给予科研训练的时间有限,往往只是精简地提出一些框架性的建议,或者在集体辅导时需要等候较多时间。而通过对相关导师的采访,导师们也表示:一是绝大多数硕导博导科研及其它任务较重,确实存在工作较忙减少了辅导时间的问题。二是学生找不到头绪习惯直接问导师,一对多的询问行为占用了导师较多时间,但从总体上来看,学生询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如果将一对一的询问模式变为开放式的交流探讨,那么各个学生都能在与彼此的交流中学到相应的经验,而导师也只需要对学生探讨后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这样就充分节约了导师和学生的时间占用问题。
因此,除了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分享相关论文和推荐参加近期线上讲座,各课题组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无导师小组学术讨论会,让高年级组的医学生给低年级组的医学生分享自己所阅读的科研论文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仅可以让低年级组学生快速读懂学术论文的主要观点,同时也给高年级组的医学生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为了避免学术交流论坛有名无实或难以坚持,导师要求每次选派组会低年级组及高年级组成员上交反馈报告,这样,通过对于所听论文的反馈,导师可以掌握高年级组学生和低年级组学生的基本科研动向,对于论文相关问题的误读或者误解可以及时地进行纠正,避免学生因为找不到方法而丧失学术兴趣。
通过以实验、深入访谈方式对医学生科研兴趣的产生、发展、变化等相关方面的跟进及思考,本文对如何有效提升医学生的科研兴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建议:
一是通过导师定期谈话,反复强调科研重要性,明确医学生学医初心,让学生从精神上理解、认同和明白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二是通过在实践课程中增加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反馈,鼓励学生进行医学实践问题思考,让学生科研日常化、习惯化。三是定期开展讨论会+论文反馈的无导师小组科研熏陶训练。通过定期开展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之间的探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内部科研思考及交流的能力水平,解决绝大多数基本的、经验性的科研基础困惑和问题,能够有效节约导师和学生的时间占用问题。此外,通过导师及时有效的问题反馈,也能够对学生的科研重点方向及动态进行有效掌握和反馈,能够更加有效率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科研兴趣提升。
当然,除了以上所述的对于提升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和实施措施,通过与医学生的深入交谈笔者发现,有几类特殊医学生的对于科研兴趣提升也存在问题,但仅从本文的实践方法和建议中尚还无法解决,这些特殊类型的医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存在部分学生本身对医学不感兴趣,因为社会或家庭或自身原因而选择从医的。目前对于这种类型的医学生,跟踪调查到其中一部分学生存在考研转专业、毕业转岗等现象,另一部分学生基于责任感或财政等其它原因仍然坚持,但仍存在学术兴趣缺乏,学术研究缺乏自主性,学术研究主要依靠考核指标、奖金等个人相关利益驱动。
(2)对医学研究有一定的能力基础,但因为家庭原因(如特殊贫困)而导致学术研究无法持续的。这类学生常常因为家庭原因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情绪波动,不利于长期的研究,并且部分学生依赖短期有利益性的成果。经调研访谈得知,通过国家及学校的奖助学金拨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
(3)依赖短期有效成果,对于长远性成果缺乏耐心和坚持的。这类学生往往存在短视利己的误区,并且,部分学生在经导师谈话疏导后仍然固执己见,以个人利益、短期利益优先,对整组科研进度和科研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4)给予自身过大压力,不允许失败的。这类学生往往有着比较优异的成绩和个人背景,由于给予自身过高预期,如在一开始经历了几次实验结果不太满意或者投稿结果被拒后,就容易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不仅不利于整组科研成果的推进,也对学生自身发展和自我认知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
对于以上几类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在本次教改实践中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解决,或许通过积极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导师进行团队化运作,或学习使用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或尊重学生的选择,进行人群的分流,从而让这些学生能够更好发现自身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