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

2022-01-01 14:27:43杨治中
治淮 2022年1期
关键词:颍河太和县河流

杨治中 汪 磊

一、概况

太和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地区,接近北亚热带气候,自然湿地面积较小,降雨量偏少,加之境内缺乏大中型水利调蓄工程,河道、湖泊、大中沟蓄水能力差,地表水可利用资源量较为短缺,水生态环境基础相对薄弱。

二、水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太和县现状部分河流水域由于污染和人类活动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种群结构发生变化,天然野生鱼类种类减少,动植物资源趋于单调。太和县水域生态系统退化因素较多,除自然因素外,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关注工程手段而忽视自然修复等人类发展过程中长期漠视生态环境是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水质污染仍然存在

近年来,太和县积极发展经济,但随之而来的水质污染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政府部门围绕水环境开展了一系列治理工程,如入河排污口整治、“一河一策”方案实施、“清四乱”等,通过工程的实施,水质有所好转,但仍有部分河道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水系连通的不畅,现状水质污染状况尚未彻底解决,同时黑茨河、颍河、万福沟等河流受上游过境来水影响,水质稳定性较差。此外,太和县城区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旧城区雨污合流、新建项目之间衔接不畅、雨污水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进一步加重了城区河道水体污染。总体上,太和境内河流水系仍面临水质污染,水体自修复能力降低,水生态系统退化问题。

(二)生态用水被挤占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太和县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一方面,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幅增加,河道内生态用水被不断挤占;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区项目,也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使河道改道、湿地消失,也挤占了部分水域空间。

(三)水土流失时有发生

河道干流沿岸林木绿化率低,颍河、黑茨河等堤防两侧防护林不完整,各重要支流也未形成绿化缓冲带。堤防及岸坡存在较多的雨淋沟。导致水土流失、滩地取土、扒坡种植等现象仍然存在。

(四)河道水生生物单一

河道来水量、水质均不稳定,且蓄水能力不足,导致水生态系统脆弱,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种类趋向单一、小型化,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河蚌、河蚬、螺蛳、鳖等底栖动物遭到过度捕捞,致使水中氮磷含量超标,水生态系统遭破坏。

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一)总体布局

为解决太和县水生态环境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开展相关治理措施,遏制其进一步恶化,并逐步改善与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太和县实际,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应以基本保证生态水量,有效保护水源涵养区和湿地,修复受损的重要地表水和地下水生态系统,遏制水生态恶化等为重点。工作中应按照“源头治污与清洁生产并举、河湖截污与生态补水兼施、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的综合治理思路,着力构建“城镇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清洁生产、岸线湿地修复、河湖生态补水和水源涵养保护”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二)工程措施

1.湿地保护工程

近年来太和县河湖湿地也面临着过度基建开发、泥沙淤积、过度养殖捕捞和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的问题,并由此导致湿地面积缩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后果,另外,颍河、黑茨河等河段由于受到上游及沿线污染影响,湿地功能退化,水生生物减少,生物多样性不高,水生态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要开展湿地保护工程,主要内容包括:退耕还湿工程,恢复天然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湿地植被恢复工程,通过加强对河口湿地的恢复与重建,恢复湿地生态,以此对面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并对水土流失进行缓冲;栖息地的恢复、修复和重建工程,恢复生物栖息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河岸带修复工程

河岸带具有廊道、缓冲带和护岸三类生态系统功能。包括滞纳颗粒物质、过滤来自高地和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物;维护遭受侵蚀的河岸;产生并保持新的水陆交错植被群落,维持无脊椎动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河湖岸边带通过水-土壤-植物系统的过滤、渗透、吸收、滞留、沉积等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及综合作用,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来自地表径流的包括氮、磷等营养物质在内的环境污染物,同时河湖岸边带土壤及生物对水体中的环境污染物也可以发挥净化作用。

河岸带修复工程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干流,重点为主要河流城镇段。主要工程包括:颍河太和城区河段绿色景观工程,建设城市河湖亲水景观;太和县城区河道生态护岸工程,以动植物生存条件和水体的景观美感为基础,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生态型护岸,以减少人类活动导致的河岸破坏;黑茨河、西淝河沿岸营造植被缓冲带以截留农业面源污染的河岸生态防护工程。

3.河流水系连通工程

根据太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太和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通过骨干输引水河道疏浚,结合塘坝、蓄水涵闸、提水泵站等工程建设,并考虑不同河段的生态系统特点及功能定位,通过有效的水系连通,形成流通活动的健康水网格局。

太和县重点水系连通工程包括:引江济淮颍河线调水工程、颍河—黑茨河—西淝河—涡河连通工程。其中,颍河线通过颍河沿线的耿楼闸等河道控制工程逐级翻水抽调淮河水和引江水保障太和县工业、农业和河道生态用水;颍河—黑茨河—西淝河—涡河连通工程通过界洪新河连通颍河、黑茨河和西淝河上段,并向东延伸至涡河,保障区间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水量。

4.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对水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较差的支流进行综合整治。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塘坝整治、生态疏浚。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涉及河段内沿河主要集镇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工程、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等。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选择沼气净化池、污水净化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地埋式污水处理等低成本、易管理的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三)非工程措施

1.建立健全水生态系统保护法规与制度

太和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参与推动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面相关的地方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以政策、法规的形式确定境内河流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组织编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开展河流健康评估工作,建立完善生态用水及河流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太和县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办法的应用,明确生态补偿的类型,确定生态补偿的内容,加强水环境目标管理,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

2.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

继续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河长制工作,强化措施,坚持依法依规,加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对于非法采砂取土、河道违章建筑、滩地种植等严重问题要联合各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部门联系工作机制,共同发力;对于城区雨污合流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快推进旧城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完善雨污水管理制度,逐步降低雨污水对河流水体的污染负荷。同时,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提高社会公众对河流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营造全县人民参与河流保护的宣传氛围。

3.河道监控生态评估与监测

按照“减少外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增加环境容量”的治理思路,开展骨干河道水质监测、开发利用监测,确定河道健康生态评价,定期发布重要河道健康评价公报,着力提升太和县重要河道的生态健康水平。规划在二级水功能区增设水质监测断面,在各个地下水源地设立水位、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在工业园区周边设立排污口监测站;建设水量、水质监测网络,对突发性水质污染情况进行监控,形成完善的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

四、结语

水生态的好坏关乎到人们生活用水的质量和居住环境的健康,关系到城市建设形象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目前太和县水生态现状,管理部门迫切需要研究制定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关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旨在改善现状水环境质量、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从而扭转太和县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猜你喜欢
颍河太和县河流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颍河生产圩治理探讨
洗耳
S102颍河特大桥结构设计特点分析
工程与建设(2019年4期)2019-10-10 01:45:36
河流
小太阳画报(2019年4期)2019-06-11 10:29:48
流放自己的河流
散文诗(2018年20期)2018-05-06 08:03:44
当河流遇见海
沙河与颍河洪水遭遇分析
“勤廉双优公仆”倒在石榴裙下(下)——安徽省太和县原县委书记刘家坤受贿案纪实
“勤廉双优干部”倒在石榴裙下(上)——安徽省太和县原县委书记刘家坤受贿案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