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 化伟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针对美学的基本问题,我国美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美学派别,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客观社会派美学,其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实践美学观[1]。该理论观点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但是也受到了部分学术界人士的质疑。朱立元在总结前人思想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朱立元认为实践美学尽管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是并不过时。朱立元提出将美作为客观对象进行研究,将实践论与存在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将其作为哲学基础,可以成为美学研究的新方法[2]。
20世纪90年底,在社会变革的影响下,我国兴起了一股反思和批判实践美学的热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其发展演变过程主要是集中在改造“实践”这一概念,并赋予了“实践”新的内涵。实践存在论美学注重应用“生成论”的思想,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关系在先”,为阐述这一思想,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回避“事物在先”原则。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由鲍姆·加登等人创立,为了弥补理性派哲学缺少感性认识的遗憾,将美学作为感性学,并成为哲学的新的组成部分。为了推动实践美学的发展,促进我国当代美学建设,众多美学工作者开始构建美学理论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哲学基础的问题。实践存在论美学以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基础,运用关系论和生成论的思维方式审视美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说将单纯的认知论转移到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存在论上,其中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是根本。当代中国美学各派也存在着类似单纯认识论的某些失误,在不断地争论、弥补中逐步发展了实践存在论美学。总体来说马克思以实践论为中心的现代存在论思想为实践存在论美学奠定了哲学根基。
通过不断总结前人思想认识,朱立元发现实践美学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并指出客观社会派美学存在着基本上没有超越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框架、把实践的概念狭隘化等两方面的问题[1-2],详细如下。
首先,基本上没有超越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框架。纵观美学思潮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业内学者将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作为主要的认识方式和研究方法。在开展美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将美作为一个知识对象对待。部分研究学者将美学问题看作是认识论问题,并提出美感是对外在客观美的认识。基于此,人们不自觉地将美学问题约束在了认识论的范畴内。尽管客观社会派美学研究不断深入,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仍然属于主客二元认识论的范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泽厚将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概括为主体性实践哲学,这种观点将主体设为现成的存在,不难看出这种认识已经明确的设定了哲学的基本框架。在这种认识论下,世界与人相对立,是现成的客体。从本质上来说,李泽厚的观点与西方主客二分的认识思维基本一致。
其次,把实践的概念狭隘化。从现阶段主流的实践美学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仅仅停留在物质生产活动的范围,除此以外的人的其他活动不属于实践的范畴。这种观点认为人是工具性的本体,通过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并在物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了美,与此同时也能感受到美[2]。主流的实践美学观强调实践,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中介,人与世界的关系是认识和改造的关系,人们通过改造自然获取希望的自由。在物质活动中,人们不断积累审美,并逐步形成了审美的心理本体。可以看出,这种认知方法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同审美结合起来,与传统的认识论美学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和一定的拓展,但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认识方法仍然围绕怎样认识美的本质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因此没有跳出认识论的框架范畴。
朱立元在总结前人思想和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实践美学认知,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基本构想。该认识仍然将实践论作为根本的哲学基础,但是与李泽厚等人的实践美学存在差异,这种认识方法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为美学研究的基础,并将实践论与存在论联系在一起,对美学的存在进行研究探讨。下文主要从对于实践概念的重新解读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对于实践概念的重新解读。马克思早期受费尔巴哈哲学影响较大,但是在长期的工人运动中逐步发现了这一学说的弊端,并于1845年旅居布鲁塞尔时完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文简称《提纲》)一文的写作,该文以寥寥几言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并对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3]。在《提纲》中,马克思对传统实践观的局限性和错误性进行了批判,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其局限性在于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其错误性在于片面夸大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另一方面实践在主体改造客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这种观点超越了传统旧哲学的认知,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并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行为,是科学的、正确的实践观。马克思深入研究并创新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给人类哲学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突破。与传统哲学观点相比,新唯物主义认为主体认识、理解以及改造客体的基础在于实践。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蓬勃的生命力,是我们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马克思通过对唯心主义等思想的批判,逐步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践观。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在实践中多以客观的角度为主,没有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因此这种反应是被动的机械运动,没有充分的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没有将人作为主体,没有考虑人对客体的改造作用,认为客体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旧唯物主义注重客观世界,忽视了主体改造活动的能力,与之相对应的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的主观思维能够决定客观事物,认为客观事物是人的主观思维的衍生物,可以看出这种观点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唯心主义的实践观认为从人的思维层面出发能够对世界进行改造,但是忽视了客观实际的重要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马克思将实践定义为“人的感性活动”,并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我们可以认识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属于实践的范畴。广义上的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不仅仅包括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还包括人类改变世界的社会生活,比如道德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以及艺术活动、审美活动等等。因此,实践美学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打破物质生产活动的狭隘观念,在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系中寻找审美活动的基础。朱立元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结合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指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存在论的维度,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在本质上揭示的是同一个主体的范畴。马克思认为人类在开展物质生产等实践活动中的创生行为展示了存在的意义,通过实践世界开始逐步成为人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世界的世界而存在。马克思的实践论认为人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存在于世界上,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世界也不是一个现成的场所。人不能离开世界,只能在实际中存在,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在阐述实践存在美学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影响实践美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存在论美学发展的基础等内容的基础上,下文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实维度进行阐述[2-3]。
众所周知,马克思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有着丰富的人学思想。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可以看出,其思想研究的基本前提都是从实际实践活动的人。对于人与动物区别的问题,马克思曾经深刻做出经典的论述,即二者的区别在于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马克思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行为,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力的生产是全面的行为是真正的生产行为。动物只生产自身,其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可以生产整个自然界,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造。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多个角度对人与动物的区别进行了深刻的比较分析,认为与动物的生产相比,人的生产具有显著的自由性特征。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人可以自由自觉地开展实践活动,这也是人的根本特征和基本存在方式。因此,将美的规律以及审美融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为美学实践存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归根结底美学也是一门人学,美学离不开活生生的人。这种革命性的人学思想也是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一种新的人本主义美学。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构建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当代美学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