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东,高才华
1.彭水自治县委党校;2.彭水县乡村振兴局
进入新时代,城市集群发展和都市圈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城镇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并研究,明确要高质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长远考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必将对优化西部发展格局和我国改革开放布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
渝东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渝东南民族、生态、文化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共建共享、基础设施提升提质。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2]。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充分把握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主动融入双城经济圈发展,对推动渝东南城镇集群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渝东南地区作为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思考,将本地区的重大事项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一盘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规划,着力推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渝东南地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大有可为。各区县积极行动,主动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
黔江区以调研为抓手,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对21个相关课题进行实地调研,以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内容涉及城市品质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建设、区域协作互动等多个方面;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重点聚焦“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突出“风情土家·康养石柱”价值定位,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融入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奋力开创石柱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秀山自治县依托“一脚踏三省、三省共一城”区域优势、土家族民俗文化优势和武陵山区腹地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作为,高标准规划,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重点突出项目支撑。酉阳自治县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理念,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九项行动计划”,全力开创酉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彭水自治县作为世界苗乡,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生态”三张名片,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主动对接四川省彭山县,以“彭山·彭水”结为城市CP,缔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友好合作县,开展互访考察,共商发展大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彭水积极推动渝湘高铁和渝湘高速扩能建设,着力构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在生态旅游方面,彭山依托全国5A级景区阿依河、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建立健全生态旅游全产业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两地文化旅游发展潜能,发挥两地文化旅游优势,在机制共建、营销共抓、节会互助、政策互放、游客互送、商品共销等方面开展深层次、高水平、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地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积极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渝东南武陵山城镇集群作为一个战略整体,建立联合沟通协调机制,整体规划,整体布局,协同推进。寻求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战略契入点,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群优势,争取更多的资源集聚。要进一步优化渝东南地区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做亮“民族、生态、文化”三张名片,进一步推进产城景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生态宜居地。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进一步提升城镇现代化治理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与城市提升协同,打造一批生态宜居村庄,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清洁能源产业,健康保健食品产业、民族轻纺产业等生态产业体系做大做强。
成渝两地在资源和人文环境方面,均存在较多的共同点,也具备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两地应加强合作交流,搭建共享平台,促进两地共进共赢、协作共兴[3]。如充分利用川渝广泛合作成果,加强两地人文的联系与交流,围绕蜀绣、苗绣、手工编织、农特产品、乡村旅游等开展深度协作,在招商洽谈、创业指导方面搭建平台,共同打造特色手工品牌,共享农特产品销售平台,切实保护好“来渝”和“在川”的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两地人文深度合作。
成渝两地的区位优势明显,人才聚集、资源丰富、信息通畅、服务完善,建议在人才服务和产业发展方面加强交流和联系,加快补齐短板。
一是加强人才的交流。畅通校地合作渠道,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实践的有机结合。人才是地区发展的生产力。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收获无数点赞。其中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派驻各贫困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多是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干部,有思想有干劲儿,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建议我县在招揽人才方面积极谋出路、认真下功夫。充分利用两地人才聚集的优势,加强与高校(包括综合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合作,在渝东南建立人才实践锻炼基地,接收高校人才在彭开展实践锻炼,特别是重点接收教育、医疗、农业、旅游、信息化等行业的紧缺型人才。一方面,让地区实践基地建设成为完善高校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制度和环节;另一方面,让人才充分发挥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引技术、引思想、引智慧,更为渝东南的人才引流工作搭好平台、打好基础。
二是加强产业的合作。农旅融合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在产业发展方面,两地主城都市区产业基础好,但也存在一定的短板。以江津花椒为例,江津花椒是全国著名品牌,种植面积55.5万亩,鲜椒产量每年3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市的半壁江山,拥有最先进的花椒种植、采收、加工技术,与市农科院密切合作,也多次与我县开展技术交流,为我县花椒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但其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低。如花椒春季萌发出的大量的无效嫩芽,需要进行采摘,人工耗费大,所采摘下的嫩芽本身是非常优质的酱菜原料,营养丰富、口感佳,但由于酱菜的量产加工和市场培育力量薄弱,每年约15万吨的嫩芽被丢弃,造成资源的浪费;江津花椒带枝采收和烘烤过程中,每年产生30万吨的花椒枝杆,其堆放和资源化利用也是急需解决的难题。我县农产品初加工工业发展较好,具备处理花椒嫩芽与枝杆的能力。如百业兴公司具有完备的酱菜生产线,具备以花椒嫩芽为原料生产酱菜的能力和条件。江津价廉的花椒枝杆副产物也可作为我县生产生物质燃料、食用菌菌包、有机肥等产品的重要替代原料来源,有利于我县企业节本增效。因此,两地在花椒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成渝两地均具有优秀的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4]。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渝东南重点围绕民族、生态、文化等方面开阵深度合作。比如:彭水与武隆、石柱、黔江、秀山、酉阳等地的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元素,如度假休憩、避暑纳凉、民俗欣赏、科考探险、古镇风情、美食品鉴等。在文创产品方面,比如彭水苗绣与酉阳苗绣齐名,也存在着同质化的竞争。这对于双城经济圈融入和发展不利。因此,渝东南各地立足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突出“山水”“民俗”特色,促进渝东南大文旅大融合。各地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质量,突出各地特色的同时,更应当积极畅通区域合作渠道,共同做大做响做亮渝东南片区大旅游。比如,渝东南各地可加强营销合作,联合推出渝东南暑期消夏避暑一日游、两日游、七日游的多条精品路线和团体优惠活动,以便于精细化划分目标客户群体。对线路景点、游玩项目、费用支出进行精准化、差异化设置,将各地的山、水、洞、镇、美食等景点要素进行差异化的编排,实现一地一胜景、一地一故事、一地一美食、一地一体验、一地一精彩的旅游体验。提供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年团、老年团)、不同团体性质(学生团、职工团、家庭团、妇女团)的渝东南旅游线路和项目。推出成渝畅享卡或者畅享码,实现各地景区门票、住宿、交通服务、购物娱乐的一体化便捷优惠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对不同游客群体的体验和评价进行分析、完善和优化,实现渝东南大文旅大融合,促进成渝两地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