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赵越
大数据作为一种海量的数据资源,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代表在各行各业人们可以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获取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的各种数据资源进行价值的应用[1]。大数据和高职院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构建智慧课堂,可以推进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在课内外的教学中的作用,使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深度融合。
遵循协同育人理念,整合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推进思政课科学化建设。所谓协同育人,是指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组建思政课大数据工作室,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完成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发挥整体育人功能。选用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思政课骨干教师走到演播台前,负责讲授微课视频;选用思政课青年教师负责搜集下载网络资源,并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编写成图文并茂的教学案例和制作成教学视频;吸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答疑团队,负责在线解答学生面临的思想困惑和理论难题。通过思政课教师、专兼职教师、校内外教师的通力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不断推进思政课的科学化、一体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
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是开放的、共享的,师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随时随地获取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也可以通过微信、QQ、抖音等平台分享信息、留言评论,师生既是数据信息的获取者、使用者,也是数据信息的贡献者、分享者。首先,大数据环境有助于培养师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在铺天盖地的网络教学软件、微课、慕课网络资源影响下,思政课教师紧跟时代潮流,加强网络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智课堂、学习通、思政课教学网站等支撑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辅学课件、经典案例、课外导读等资源,有助于学生进行课下自主学习理论知识;“讨论模块”可以让师生进行广泛的思想交流,形成思想共识;“实践模块”由学生上传主题实践活动的成果视频,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大数据使思政课教学活动由课上拓展到课下,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相得益彰,使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大数据环境有助于学生网络政治素养的提高。面对铺天盖地、纷繁复杂的互联网讯息,思政课教师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信息甄别研判能力,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新闻事件,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发表评论文章,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政治素养,明辨是非,敢于向错误的思想言论亮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大数据环境下思政课教学应该打破时空的限制,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泛在式学习的需要[2]。大数据技术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在线平台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学生可以通过智课堂、学习通平台学习辅学课件和导学资料,实现课前预习;通过“头脑风暴”平台参与在线讨论,表达个人观点;通过“测试”平台检验学习效果。学生浏览的网站、关注的话题、参与的学习活动、取得的成绩等在大数据环境下都留有痕迹,大数据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直观可视,学生通过积分排名和成绩构成图,直观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大数据环境下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教学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大数据具有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计算运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使智慧课堂应用而生[3]。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指的是在大数据处理与应用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智能APP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打造“教学决策数据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评价反馈即时化”的智能、高效的课堂。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课堂,改变了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思政课的教学活动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实现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网络自学三者的有机结合。
智慧课堂超越了课上与课下明显的时空限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课上,学生的知识来源也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4]。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影一课”“一诗一课”“一画一课”等形式的教学设计。课前推送教学记录片、微课、理论文章等辅学资料,学生利用闲散时间在线学习,达到预习新知和获得感性认识的目的;课中,教师重点讲解教学重点,设计讨论问题,破解教学难点,达到获得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的目的;课后,通过“测试题”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论理解情况,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在线答疑和理论指导,布置实践任务,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养成的目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平台搭建的智慧课堂,打通了课上与课下的最后一公里,使课内外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天候课堂,为学生的自学学习、协作学习和研讨式学习搭建平台。
在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互衔接,构成一个课前自主学习、课上研讨式学习、课后延伸式学习的完整链条,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5]。
首先,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库,创设线上学习环境。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搜集网络上的相关素材,如文字资料、案例、视频等,并进行创造性地转化,编写为和教学内容紧密贴合的案例、课件、原著选编、拓展阅读等辅学资源,并不断进行内容更新和充实调整[6]。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线上自学,从而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其次,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有限的九十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效率,是思政课教师不断破解的难题。在智慧课堂中,大数据记录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轨迹,并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为思政课教师发现问题和有针对性地教学提供可能。通过课前在线发放调查问卷、测试问题、主题讨论等,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围绕学生的思想关切和理论难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学习,辅以案例分析、分组研讨、主题演讲、创设情境等教学方式,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针对思想困惑进行答疑解惑,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最后,线上巩固提高,教师跟踪指导。智慧课堂使课下师生的联系更为紧密,教师可以通过发放作业题、测试题、在线答疑等,巩固新知和答疑解惑[7]。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亲其师信其道,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内化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搭建起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桥梁,使学生通过课内外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达到知信行合一的目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保驾护航[8]。
首先,设立实践教学课程。理论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能彰显理论的强大魅力,发挥其巨大作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正是在充分挖掘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创设的,并写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服务于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围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党爱国、法律知识等主题,开展“校园道德观察”“敬老感恩”社会志愿服务、法律大讲堂等实践课程。其次,围绕大事件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专题式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开展“弘扬爱国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改革开放家乡美学院情”主题实践活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网络知识竞赛,通过课下的演、讲、练、赛等实践形式,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成立思政课理论实践社团“躬行社”,为理实结合搭建平台。围绕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以服务社会、宣传先进思想为宗旨,课下组织“躬行社”同学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如“感恩先烈祭奠英魂”祭扫杨运烈士墓活动、“学习十九大青年永向党”网络知识竞赛、“永恒的真理不变的信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宣讲、“民情考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上学生实践活动都要求制作成视频,在思政课互联网移动学习平台上进行宣传展示,各系选取优秀学生进行全院师生理论宣讲和实践成果汇报。通过线上线下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实践能力。总之,思政课智慧课堂的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搭建了平台,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引航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