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研究

2022-01-01 13:45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毓彬
区域治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差距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毓彬

一、实现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马恩一致认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条件、有步骤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公有制的推行是先决条件,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是直接影响因素,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要分阶段,具有渐进性的特点。资本世界的秘密就在于其私有性。私有制不根除,就无法解决工人和劳动者被压迫的困境,也无法消除工人和资本家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如此才有条件谈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进步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发展,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生产力的发展程度都可以作为衡量社会富裕程度的标尺。马克思曾这样论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结合现实来看,作为共产主义进程第一站的社会主义阶段依然可见资本主义的痕迹。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方可实现共同富裕。

列宁也对此进行了探索,他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向着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人人都能在绝不掠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完全或保证达到富足的程度”。生产力依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公有制是其制度保障,他首次阐述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间的辩证关系。

(二)党的历届中央领导的论断和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在此过程中,党带领全国人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查找问题、分析问题,为探索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行了丰富的实践。党的二大明确了党的最高纲领,当时的国情决定了进行土地革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路径。为此,我国先后进行了四次土地革命,土地问题的解决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我国的实际和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对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党在会议中说到“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实现全国范围的脱贫是重要的衡量标准,这是共同富裕理论的坚持和创新。为此,我国立足实际,提出了‘两步走'的伟大战略,这是新发展阶段下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选择。共享发展理念的推广成为了这一举措的重要支撑,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三)克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必须解决好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尽管我国GDP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仍不容乐观,因此克服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国民收入分配间的差距的现实困境,不仅是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客观选择、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举措的落实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地区差距,但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如此便影响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合理布局,进而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行,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解决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问题。随着人口由乡村向城市流动的大趋势,城乡常住人口间的可支配收入的差异也明显化。同时对比中西部城乡常住人口这一指标,其差异也较为明显,缩小城乡收入间差距的程度也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程度,是解决好“不平衡”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民众的收入,与此同时我国的分配制度也在持续完善。整体看来,我国基尼系数呈先波动式上升后趋向平缓的发展态势。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具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坚固的制度基础和雄浑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重要体现。

二、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思考

(一)建立“一种机制”,为保障脱贫攻坚的成果铸盾

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改变了贫困的存在形式,转化为难以直接考量和辨识的相对贫困,因此还是存在返贫和再次致贫的可能。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后遗症,另一方面是已经脱贫的边缘户和不稳定户很可能会因自然灾害或因病再次归元,因此要准确把握这种不确定性和隐匿性,集全体智慧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其中包含长效识别机制、长效保障机制和长效动力机制。立足实际,科学认定相对贫困的标准;用好科技手段,精准识别、精确预判相对贫困主体对象;针对不同的相对贫困类型精准施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减贫方式。

(二)贯彻“一项”政策,集齐各方合力缓解就业压力

衡量民众收入和生活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社会标准就是就业,民众是否安居乐业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是要贯彻好就业政策、解决好就业困境,推动国家济发展的动力源归根结底还是人民。要合理增加就业岗位,完全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就业引导机制,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继续鼓励创业创新,通过创业创造一部分就业岗位,带动一部分人就业;继续鼓励个体户、自由职业。小微实体的存在不仅惠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一种产出大于投入的就业种类;继续扩大或开设更多的公益性就业岗位,针对特殊群体要“因人而异”,岗位和管理都要“人性化”。企业要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增加劳动报酬,改善运营环境,加强人文关怀,要增进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员工考虑。个人在就业时也要有灵活就业思维,多渠道应聘、参考,也要扎实自身学识技能,主动出击,磨砺心态,发挥特长,快而稳地实现就业。

(三)构建“一套体系”,助力打破教育“不平衡”现状

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来看,学历也是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构建一套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既是脱贫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民众素养的快速而有效的手段,可以更好地满足民众的追求,要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配合,用尽可能大的共识汇聚尽可能多的力量。要做到学校、教师、学生的融合发展,明晰各自的任务,学校的重心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教师的重心是自我知识体系的丰富和注重学生需求,学生的重心不是别的,就是拓展式、深入式地研究学习,全面发展自身实力。教育改革的形式和力度需进一步灵活;要调配、优化城乡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师资,把重点放在解决结构性岗位空缺和提高福利保障能力上,尤其要发展乡村山区的教育,继续加大投资、建设、监管力度,优化育人环境。

(四)助推“一类建设”,持续优化医疗卫生发展环境

人民身体健康是一个国家一切可能性发展的前提,因此,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工程建设,不论是对中国的长远发展,还是对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都是一项长远的战略规划。要明确其动力源泉、运行机制、主要载体和传播路径,对疾病防控、医疗卫生的改革力度要继续加大,尤其是对广大乡村地区的医疗条件要给予倾斜式政策支持,持续优化就医环境,不断提高治疗水平;重视科学技术对医疗技术的助推作用,合理扩充、配备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优化运营结构;抓好、落实公共卫生主体责任,做到权责明晰化、详细化,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强化责任意识,融入人文关怀;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宣讲的频率,培养民众的安全卫生意识,转化其落伍的卫生健康理念,促使其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五)提高“两个占比”,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在财富的初次分配阶段,必须协调好国库收入与居民收入的比例,这二者间的互相作用关系适用杠杆原理,此消彼长,具有相对性的特点。而且居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一般不超过国库的年增长率。针对这种困境,应该积极应对,逐步缩小二者差距。要用持续加大的劳动人员、小微实体的减负力度助增其收入额度,从而不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在国民财富中的占比;相对刚性的劳动工资、不稳定的转移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两大显著特征,要想实现财富的快速升值,只能做好现有财产的优化运营,合力提高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经营、财产、转移净收入的占比;同时也要创新思路,政府保障性住房助理家庭财产增值、“幸福感”攀升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促进乡村大量土地的高效流转也是提高乡村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的重要途径。

(六)强化“一次衔接”,有力促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收官并不代表彻底的摆脱贫困,这个历史性的胜利果实仍需巩固,乡村振兴战略正是适时提出的科学衔接方案,从我国目前广大乡村地区的实际来看,过渡期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强化、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就是要确保帮扶依旧、责任依旧、政策依旧、监管依旧,将所有可能导致返贫的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随时保持在动态清零的状态,禁绝再次致贫的现象产生;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特色帮扶、产业帮扶、生态帮扶,鼓励多劳多得,勤劳致富;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群,要保障到位,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要灵活转化,有力促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差距发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