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果,王 宏,汪学良,曾义山
(昭通市中医医院,云南 昭通 65700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关节及周围组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属临床疑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累及手足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多关节晨僵、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西医认为,RA发病与细胞因子、遗传基因、microRNA及信号通路等因素相关[2]。中医认为RA属“痹证”范畴,《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痹”之病名首次被提及,中国历代医家对其有历节风、白虎病、鹤膝风等称谓,焦树德老先生提出并确立了“尪痹”之名[3],娄玉钤教授认为“尪痹”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4-5]。RA多发于30~50岁女性,中国发病率约为0.3%~0.4%[6],并有逐年上升趋势[7]。
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独特,在改善症状、延缓骨破坏、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外治法针对此类外周关节疼痛疗效显著,主要包括针刺、灸法、小针刀、中药外敷、中药熏洗、蜡疗、电泳浴等疗法[8]。
我国少数民族医药防治RA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各自的一些独特疗法,对于降低炎症因子、调节免疫、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9]。笔者通过查阅国内近20年民族医药防治RA的相关文献,总结各民族治疗RA的外治法,与中医相结合,取长补短,为治疗RA提供更有效的外治方法。
藏医主要以药物内服、外治疗法、调摄饮食起居等治疗疾病,而外治疗法在藏医的医疗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10]中提到,治病常有18法;外治法占有10法,包含有擦油法、涂治法、浸浴法、冷熨法(又称冷罨)、热熨法、业鼻法、放血法、穿刺法、艾灸法、灌肠法等[11]。
RA在藏医中被称为真布病[12]。《四部医典》曰:“食物精华经肝化血,血之糟粕入胆化汁,胆汁之精化为黄水。”[13]《月王药诊》认为水谷入胃,经受纳、腐熟后,精华化为血液,糟粕化成胆汁,胆汁再分精华与糟粕,其中精华则生化为黄水,黄水遍布于肢体关节、骨骼肌肉及脏腑等,进而诱发炎症刺激反应,最终导致RA[14]。《四部医典》云:“病分黄水种类与入门……入门散肤扩肌行与脉,著骨降脏坠落入腑内。”按发病部位而言,藏医将真布病分为肌肉真布、骨质真布、筋腔真布、经络真布等;按疾病性质而言,分为白真布和黑真布两种[15],白真布主要以寒性为主,黑真布以热性为主,证型不同,外治法亦不同。
1.1 藏医药浴疗法 《四部医典》述:“五械浸浴……可浴四肢僵踡与瘸跛,核与炭疽陈疮与新疮,险症驼背肌骨黄水浮,凡属风症无遗皆可除。”[10]藏医药浴分为局部药浴和全身药浴,可根据疾病种类、病变范围大小选择应用。药浴以五味甘露为基本方,其药物组成有刺柏、烈香杜鹃、大籽蒿、麻黄、水柏枝,再随症可以无毒副作用的其他药物(如乳香、草决明、黄葵子、蒺藜、碱花等)为辅料进行加减,制成人工药浴。药浴疗法具体操作方法为:将五味甘露及辅药置于器皿中发酵1~3 d,随后根据患者用药量取药,并与随症加减药物混合高压煎煮2~3 h,将熬制好的药液(温度控制在38~45℃之间)倒入浴盆/浴缸中,室温一般在 28~30 ℃,浸泡 8~15 min,2次/d,药浴后卧热炕盖被发汗 5~10 min,7~10 d为 1疗程,1疗程结束后根据患者体质情况休息2~3 d,先后共药物3疗程。整个药浴治疗期间处于封闭状态,疗程结束后20 d内禁洗澡[16-17]。
1.2 藏医火灸疗法 《四部医典》记载:“可施火灸疗法之病症,食积火衰浮肿水肿痞,胆寒头部四肢之黄水……”,详细阐述火灸疗法治疗真布病。火灸疗法作为藏医学外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源远流长,时代沿用,疗效显著,是典型的寒性疾病治疗方法。藏医火疗法是用明火或专用器具对局部受患处进行热灸的疗法,具有防止隆病、消痛、助消、化痞、干黄水等功效[11],主要有艾灸、蒜灸、茜灸、镜灸、奇特灸、太阳灸、霍尔灸、金烙、铁烙、青铜烙、红铜烙等32种方法[19]。其中“干黄水”即除湿止痛,是火疗法中较为有效的外治法,对培根诱发的寒性疾病、黄水侵犯肌肉关节等病症疗效显著,且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副作用小等优点。完玛土旦[20]对60例R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火灸疗法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 藏医放血疗法 藏医放血疗法是通过器具在特定部位将浅部脉道切开/穿破,将病血和与血同行的毒气引出致体外,从而达到消肿活血、通络止痛的一种治疗效果,主要用于热性疾病,如黄水病、关节积水、痞块等。如《蓝琉璃》[21]中记载到,严禁使用放血疗法治疗寒性真布病,而热性真布病一般选择关节患处的近段血管进行放血。在治疗的过程中,医者需注意观察出血的颜色、性质、黏稠度及血量等[22]。
1.4 藏医敷浴疗法 藏医敷浴疗法是依据不同证型配伍药物,将药物进行研末、清水搅拌、加温后敷于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分为寒性外敷和热性外敷疗法[22]。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除湿止痛、消肿活血等功效,方便实用、疗效显著。尼玛次里[23]以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对象进行临床实验研究,以常规西医治疗(甲氨蝶呤注射液)为对照组,藏医外敷治疗为实验组,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
1.5 脉泻疗法 藏医脉泻疗法是通过藏药口服、藏药涂擦和藏药浴结合运用的一种疗法,具有祛邪通经、散寒止痛、提高机体抵抗力等优点。陈晓鸥等[24]对90例RA患者进行脉泻疗效研究,评估其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研究表明脉泻疗法治疗RA后,患者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傣医传统外治法历史悠久,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而成,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特点,主要有烘雅(熏蒸疗法)、暖雅(睡药疗法)、阿雅(洗药疗法)、难雅(坐药疗法)、沙雅(刺药疗法)、咱雅(拖擦药疗法)、果雅(包药疗法)、剁(敲法)、秧夯(脚踏热铁疗法)及过(拔罐疗法)等十余种传统疗法[25]。
傣医学将RA归于“拢蒙沙喉”范畴[26],并认为RA是由感受帕雅拢嘎(外界风寒邪气)、帕雅拢皇(风热之邪)导致四塔失调、五蕴失常,诸邪夹杂侵犯关节所致的一种疾病[27]。名老傣医林艳芳将拢蒙沙喉分为拢蒙沙喉菲想型(风火盛证)和拢蒙沙喉喃想型(风水盛证)2类[28],治以清火凉血、除风通络止痛与补火散寒止痛、利水消肿。傣医传统外治法丰富,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常选用果雅(包药疗法)、暖雅(睡药疗法)、烘雅(熏蒸疗法)、沙雅(刺药疗法)等疗法。
2.1 傣医包药疗法 傣医包药疗法是根据病情所需,配备相应傣药(鲜品捣烂或干品碾细粉)包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分冷包和热包2种方式,药效直达病所刺激经络、关节、血脉,起活血消肿、散寒通络止痛或清热通络止痛的作用。冷包即用酒或淘米水拌匀配备好的傣药,不加热,直接包敷患处。热包为在治疗时将鲜品切碎捣烂,加少许白酒烧热或炒热外包患处[29]。康朗香[30]采用包药疗法治疗RA,临床疗效颇佳。
2.2 傣医睡药疗法 傣医睡药疗法[31]是患者平卧于睡药室治疗床,再将儀药热药覆盖于全身,通过高温帮助机体加速血液循环,维持四塔五蕴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疗效显著,于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2]。具体操作:根据病情所需,将所需傣药研碎,置于器皿中加水、酒炒热或蒸热,随后取出分为2份,1份平摊于睡药床上并随后铺上纱布,待温度适中时让患者睡于药上,以另一块纱布平铺患者身上,将余药物覆盖于患者全身(除头部)。玉罕等[33]随机将100例RA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50例,2组均口服甲氨蝶呤片10 mg/周、来氟米特片20 mg/d基础治疗,疗程为3个月,结果示实验组晨僵、肿胀、疼痛、压痛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 ESR、CRP、RF指标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傣医睡药疗法配合西医治疗RA,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风湿病科采用睡药疗法治疗RA[34],临床效果显著。
2.3 傣医洗药疗法 傣医洗药疗法是由傣医根据患者病情所需,配伍相应的傣药,在器皿内高温煎煮后,取药液倒入洗药桶或盆内,温度适宜后,嘱患者浸泡周身或患处的一种外治疗法。常用于内科疾病、妇女病及产后保健预防等。
壮医外治法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经历了漫长历史,已成为壮族地区人民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35]。RA在壮医学中称为“滚克”,归“发旺”(壮名:Fungcaep)范畴[36]。本病主要病因病机为“龙路受阻,肢节疼痛”“火路不通,感觉异常”,外邪毒气侵犯人体,“三道”“两路”气机失调,阻滞不通,机体阴阳失衡,而发本病[37-39]。治疗上以解毒、补虚、调气为主要治则,以祛风散寒、清热除湿、解毒通络、益气补血为主要治法,配合由表及里、从浅至深、从局部带整体的外治法达到通痹阻、畅两路之效,常用外治法有针挑、药线点灸、药物竹筒拔罐、刮痧排毒等多种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病所,驱毒出外,达到治疗目的。
3.1 壮医针挑疗法 壮医针挑疗法是以壮医理论学说为指导,用三棱针挑刺人体病变部位或特定穴位,调节“嘘”“勒”与脏腑功能,疏通“龙路”“火路”之阻滞,驱毒外出、补益正气[38],具体手法按病情所需开展。钟丽雁等[40-41]分别以60例、180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壮医针挑疗法治疗RA,有效率皆为90.00%。
3.2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日久岁深,广泛应用于广西壮族民间。本法以祛风除湿、散寒消肿、通络之效的壮药泡制的苎麻线点燃,予珠火迅速灼灸患者体表病变部位或特定穴位,达到解毒、补虚、调气的目的[42]。肖敬等[43]以壮医药线点灸联合壮医火针治疗35例RA,疗效颇佳。蒋耀平等[44]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RA患者,可有效降低IL-17、IL-23水平。徐宏等[45]研究表明,壮医药线点灸治疗RA患者可降低其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
3.3 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 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46-47]是以广西道地药材研制的壮药水加热特制竹罐,吸拔于选定部位上,留置3~5 min后针刺放血该部位,再将热竹罐吸附于同部位5~10 min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祛风止痛、通“二路”等功效。黄正干[48]将150例RA患者分为壮医药物竹筒拔罐法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治疗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曾振东等[49]将417例痹证患者分为壮医药物竹筒拔罐法对照组和空罐治疗组进行研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1%,优于对照组 85.51%(P<0.05)。卓秋玉等[50]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用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 壮医刮痧排毒疗法 壮医刮痧排毒疗法[37]是使用小汤匙、瓷碗、竹板、药物植物工具等特殊器具,将其涂擦上茶油、酒等中介物质,在人体肌面来回刮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抗炎止痛的一种治疗方法。
壮医外治法治疗RA除上述疗法外,还有火攻疗法、棒疗法、熨疗法、热敏探穴针刺疗法、皮肤针疗法等多种疗法,对于治疗RA亦有较好疗效。如李晶晶等[51]利用WHOQOL-BREF量表分别评估火针疗法、常规针刺、埋线疗法治疗RA,研究表明火针疗法效果优于其他2种疗法。吉星云[52]以60例活动期RA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壮医火攻疗法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表明在证候积分量化级评分表评分、ESR、CRP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RA在蒙医学中称为“图赉病”“协日乌素”“陶列病”,归“陶来”病范畴[53]。《月光医经》记载:“手指及足趾关节挛缩、屈曲和活动功能丧失,寒性陶列病也。”《通瓦嘎吉德》曰:“起初赫依、齐素相搏,侵犯骨骼,由脚拇指起始传至脚跟,继而扩散至筋、筋膜、骨骼、关节。”本病病因病机为外界邪气侵犯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及奇素、黄水,引起三根及奇素、黄水功能失衡而致病[54]。治疗上以促消化、活血、舒筋、清热、燥黄水、调理人体三根体素、辨证施治为主要原则[55]。蒙医传统外治法多达20余种,具有调节三根、改善气血运行、消肿止痛、促进关节活动等功效[56],其中常用于治疗RA的有蒙医药外敷疗法、蒙医药浴疗法(阿日善疗法)、蒙医沙疗法、蒙医五疗温针疗法、放血疗法等。蒙医药外敷疗法使用特制蒙药外敷于机体病变部位或相关穴位,其嘎日迪外敷剂、合日呼-5汤和盐热敷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敖德德等[57]对1 551例寒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蒙医药浴疗法治疗后,患者生活状态和工作能力总恢复率为99%。白明琴[58]研究发现蒙医沙疗法能有效减轻关节疼痛症状和改善疾病活动度。蒙医放血疗法和藏医学有相似之处。
土家医将RA称“肿节风”,归“借及糯梯地”范畴[59],他们认为本病与风寒湿三种邪气关系密切,并以“三元学说”为理论指导,根据病因将其分为“唯气论”“唯阳论”[60]。治疗上,内治与外治皆遵循“八原则”“七治法”[59]以达疗效。土家医更崇尚外治法治疗RA,而对于外治法的推崇,尤如清代医家吴机师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也即内治之药,所异法尔,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土家外治法是集“刀、针、火、药、水”五术为一体,开展有麝针、雷火神针、赶油(酒)火、土家医扶阳罐、扑灰、药浴、药熏蒸、药外敷等几十种特色疗法[61]。
5.1 土家医雷火神针疗法 土家医雷火神针[62]是土家族人民自制的集火疗、针刺、药物3种方法为一体的外治法工具。具体操作: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所需神针型号,将神针加热至100℃,冷却至40~50℃后运用“神针”刺入病变部位、经络穴或阿是穴,捶打10次,再加热至40~50℃,循环往复7次,达到消肿止痛、散瘀通络、祛湿除痹一种方法[63]。彭芳胜等[64]将120例风湿病患者分为65例土家医雷火神针疗法治疗组和55例布洛芬缓释片口服对照组,研究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疼痛指数、肿胀指数、压痛指数、握力指数、部位指数5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5.2 土家医扶阳罐疗法 土家医扶阳罐是以红外线照射为基础,使病变组织生热,再以土家药浸泡的温热罐循经走穴和刮拭,以达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之效[65]。龙贵梅等[66]以扶阳罐改善土家医风湿病痹痛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土家扶阳罐治疗风湿痹证在缓解疼痛、消除肿胀、减轻压痛方面有疗效显著,同时更能有效降低ESR、CRP水平。
5.3 赶油(酒)火疗法 赶油(酒)火疗法[60-67]是土家医火攻疗法之一,是土家医用指腹反复蘸取介质物(烧烫的桐油/酒)拍打于病所,进行烫、摸、揉、按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痹止痛之功。赶油火疗法与赶酒火疗法区别在于使用的介质不同。叶丰宁[68]研究发现,针对RA的治疗,赶油火疗法在总有效率、VAS评分、晨僵的时间、双手握力指数、压痛、肿胀关节数目方面均优于中医电针疗法。
土家医学外治法历史悠久,和中医学外治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之处。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显其独特疗效,具有简练方便、价格低廉、方法多样、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哈尼医学经典著作《哈尼族单验方》[69]共收录方剂1 940首,其中治痹证方剂172首,总数居各类疾病首位。外治法在哈尼医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哈尼族医外治法有拔竹筒疗法(薄恰恰)、放血疗法(行丛都)、针挑疗法(阿我丛)、刮痧疗法(脚来欧)、药浴疗法(纳气松)、揪捏疗法、灯心灸法等多种疗法[70-71]。大部分外治法与中医外治法相似,但所应用的工具、手法、药物特具地域性和民族特征。
维吾尔医学认为RA属“穆帕斯里”范畴[72]。经典著作《买赫孜奴里木非尔达提》中记载:“有时在热性气质的作用下,有时在寒性气质的作用下还有时在干性气质的作用引起此类疾病[73]。”在检索文献、收集资料时,笔者发现维吾尔族人民有治疗RA的独特外治法,但无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有文献记载维吾尔族医学对RA活动期的中医特征研究、相关指标分析、中医证型及实验室指标分析[74-77]。纳西族、水族、羌族、畲族、侗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外治法丰富,如畲族有刮、捏、熏、吹、熨、抓筋等外治法[78],朝医有熏肪疗法、朝药药枕法、太极针法、朝药导引疗法等,但针对外治法治疗RA却没有详细记载和理论体系。
收集、整理、发展民族医药不仅能弘扬民族文化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亦符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对少数民族医药科技的传承创新,更能完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扩大诊疗范围、提高临床疗效和增强民族医药基层服务能力。
笔者查阅近20年国内民族医药外治法治疗RA的文献,以期整理RA新的治疗方式,与中医药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RA患者。但在收集、整理文献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1)如一些民族地区地域性较强,仍沿用独立语言,尚无较为系统的文字发展传承,这给收集、统计工作带来不便;2)某些民族外治法较为丰富,但针对防治RA尚未有专门著作或记载,只叙述为治疗“关节痛”或“痹证”,很难定位是否治疗RA。应进一步加强民族医药防治RA的外治法研究,汲取民族医药特色,合理开发药物资源,发挥其在RA治疗上的优势,同中医药外治法相结合,寻找更多、更便利、更有效的特色诊疗方法,发展民族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