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雪婧,张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实就是对幸福的渴望。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发能够敞开来谈“幸福”,也开始大胆追求幸福。但幸福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极为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幸福的不同看法和观点产生了千差万别的幸福观。而幸福观的形成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家庭环境、校园环境以及个人受教育程度与感知能力等。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群构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对幸福的感受与理解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民航院校人才培养方向的特殊性更是将这种独特性进行了放大。因此,如何对民航院校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但同时,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大学生处在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加强幸福观教育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还与社会的和谐繁荣、国家的建设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建设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因此,大学生对于幸福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需要通过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责任的承担、对于本领的练就,将个人幸福的实现与人民幸福的实现达成统一。
社会生活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包括但不仅限于个人、家庭、学校、行业等组成部分,如果说人民幸福是最崇高的目标,那么社会美好就是最现实的需求。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由来已久,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和谐社会的思想。我国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以来,对于美好社会的蓝图描绘已经一步步逐渐成为现实,这个成果来自国家战略的正确指引,更来自各行各业所付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大学生是未来各行业的人才后备力量,肩负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只有在正确幸福观的指引下,才能使个人努力与行业发展有机结合,才能使个人价值与行业价值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即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每个人都会有对于人生价值的目标设定,而价值观与幸福观的对立统一关系,则要求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来引导个人发展的方向。因为人们会本能地亲近幸福的感觉,将不幸福的感受逐一剔除,以幸福感做为价值衡量的一大标准。这样一方面会使得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与强大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产生过分看重个人得失、过分追求物质等现实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个人发展方向的辨析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幸福观的树立能够有效地对其人生追求目标的设定予以正确的导向。
民航院校与其他高校相比,有着非常特殊与突出的行业文化基底,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使得民航院校的大学生在幸福观上,不仅与其他高校学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也会呈现出一些自身特点。
幸福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又依托于客观现实。主体之所以能够感受到幸福无外乎两种情况,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或在结果中收获成就感。前者需要主体具有较强的感受能力,才能在较为漫长的过程中将这种满足感提炼出来;而后者则更为简单直接,也更容易为主体所感受到。大部分大学生在人生阅历上有所欠缺,对于幸福的感受更多地自然偏向简单直接的结果幸福,过程幸福所要求的主体具有的毅力、定力以及耐心正是大学生所欠缺的部分。
民航院校的大学生,特别是空勤相关专业,学习内容繁多且复杂,专业技能训练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都导致其短时间内很难获得直接成果,换言之,在校期间,结果幸福所占比例较少。而对于过程幸福的感受能力偏弱,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幸福感较低,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与压抑的情况。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求为低层次需求,精神需求为高层次需求,而幸福感也可以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获得,因此,物质幸福层次较低,精神幸福层次较高。当代大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宽,能够接触到的价值观念愈发增多,尤其通过网络,当前所盛行的精致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膨胀的物质欲望都对大学生的幸福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判断力、定力的缺乏,对结果幸福的看重,幸福的感受能力较低都会造成其对幸福的理解局限于物质幸福;即便有部分大学生清楚精神幸福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也难以做到放弃追求物质、放弃浪费光阴、放弃享受与攀比。
大众对于民航行业普遍存在着一些误解,如:铁饭碗、收入颇高、社会上层人士等,在这些误解的影响下,民航院校的大学生更容易将物质幸福放在首要追求的位置上,对其行为与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喜欢攀比物质条件、错误的消费观导致其陷入网贷陷阱、因家庭条件产生的自卑心理、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等都是当前较为普遍的现象。
不可否认,通过享受,人们可以最直观地感受到幸福,但这种幸福感却存在着难以持续的问题,为了保持尽可能多的幸福感获得,就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圈套。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日益丰富的物资供应与愈发多样的娱乐方式,而学生们由于对幸福的感受能力低、理解层次又浅,往往会将物质消费欲望的满足做为幸福感的唯一衡量标准,导致欲望的主观性与不可满足性吞噬了学生们应有的理性,节俭、勤奋、努力等真正可以持续提供幸福感的优良传统逐渐被其放弃。
民航院校相较于一般高校,因其学生培养更具针对性,在就业问题上,学生的顾虑相对略少。但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往往更容易把学习当作任务来完成,他们一方面清楚努力学习可以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又觉得学习是一种被迫的压力。这种矛盾在生活方面就会投射为懒散、拖延症、追求娱乐,即更愿意享受“幸福”,而对于踏踏实实学习,勤勤恳恳做事,敢闯敢做,用努力与奋斗来创造幸福的过程则较为抵触。
如前文所述,正是因为民航院校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相比有着突出的特点,使得民航院校大学生在幸福观问题上也同样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幸福观教育时需要更多地考虑这些特性。笔者认为,民航院校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应该包含个人、行业、国家三个维度,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特色校园文化、特色课程、行业文化等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中国民航脱胎于军队,民航院校也大多保持半军事化管理,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军人的自豪感如同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样,他们能够在每一个训练动作、每一次理论学习、每一场实战演练里去感受努力的过程所带来的幸福感。民航院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这种形式,但没有更为深入地去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豪感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幸福观教育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自我价值进行正确的评价。与一般高校相同,民航院校也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时的系列活动与辅导员教育,使学生对自身及大学生活形成较为明确的概念,并设立相应的目标。针对民航相关度较高的专业,可以利用校史馆资源、主题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学生切切实实体会到做为我国民航后备人才的光荣。同时,对于民航相关度较低的专业,则可以加强学前的职业规划教育,对行业发展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与普及,培养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当代大学生对于结果幸福的看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学习过程中目标的缺失,导致其难以在努力地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而自豪感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正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同并进一步热爱,自然地在过程中提炼出幸福感。
专业针对性较高的院校,是为行业提供后备人才的摇篮,民航院校也不例外。职业能够提供给人们的不止是物质满足,也有精神满足,这种精神满足可以通过主体对内心职业呼唤的回应来获得。简言之,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是自己所热爱的,那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增强组织认同与幸福感。但如前文所述,民航院校的专业设置虽然针对性强,但学生对本专业及行业发展现状前景的了解却十分有限,更遑论“热爱”一说。因此,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归属感,是提升其幸福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民航院校与民航行业关系紧密,这为学生职业归属感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行业人才的专题讲座、分享会,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定期开展与民航发展相关的展览,建立校园信息发布平台,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行业相关的最新动态,根据发展现状调整自身学习方案、职业规划;积极组织实践团队,让学生更早接触到工作一线,切切实实体会到自己作为民航的后备力量,是行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以上措施,并不仅仅适用于民航相关度较高的专业,一般专业更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建立起努力工作、奉献行业的精神,才能使其在追求物质幸福的同时,更加关注精神幸福,以此加深对幸福的理解层次。
关于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关系的公私之辨,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在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中,个人、家庭、集体、国家并不存在一条分明的切割线。当代大学生由于信息来源渠道增多,价值观受到的影响也随之加大,西方个人主义风潮考验着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幸福观教育也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家国情怀的情感认同、对民族文化的守护传承,可以激励学生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承担起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应该在奋斗中谈奉献,而不是在享乐里进行索取,通过投身实践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从而产生充实的幸福感。
中国民航是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民航骨子里的红色基因,感召激励了万千民航英才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民航院校的幸福观教育需要将这样的基因传承下去。在校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多选用与革命精神、时代精神相关的主题,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自行感悟;开设当代民航精神相关课程、编写教材、举办专题讲座;利用绘本、读本、文创产品等创新宣传载体,既可以通过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构想、制作,同时也能够扩大宣传。当代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肩上的责任,要深刻地理解靠双手奋斗出来的,不仅是自己的幸福生活,更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建设民航强国战略实施的背景之下,民航院校应该对国家、行业要求全面发展型人才的期待予以回应。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民航院校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幸福理念,使其成长为对自我拥有自豪感,对行业拥有归属感,对国家拥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