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写作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2022-01-01 11:2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陈晓兰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编者语境支架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陈晓兰

统编教材吸收了中外母语写作教学的经验,将写作活动融入到教材编写体系中,教师要认真体会编者安排写作活动的真实用意,借助写作活动唤醒学生表达动力、搭建写作支架和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凸显需求,在共情共生中安排写作活动

传统教学直接将作文视作硬性的任务,不考虑学生的情绪和感受,不进行铺垫,不在乎学生的需求。学生直接面对写作要求和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胡编乱造、自圆其说。统编教材将写作活动推向前台,让写作与学生的感知形成关联,成为了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创造自我的平台。基于写作活动需要表达交际情境,学生要从具体的作文要求出发,明确写什么、我是谁、写给谁、为何要写以及用什么语言、什么方式写等内容,使得写作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和感受相匹配。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例,编者设置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语境:1.妈妈给我过生日,我发现她的眼角有皱纹;2.年迈的爷爷给我买球鞋,我感觉沉甸甸的;3.我在全校大会上发言,得到同学的鼓励,有了自信。三个语境的素材虽然不相同,但都是他人对自己的爱,由此可以定位这篇作文是用细节和情感写一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这就是这篇作文最鲜明的“写作目的”;其次,作文完成,你最想给谁看,不同的语境就形成了不同的对象,明确对象便于学生写作时直抒胸臆和顺畅表达;再次,该如何写这篇作文?教师可以从主题“那一刻,我长大了”入手,从“那一刻”中选择生活中某次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瞬间经历,而“长大了”则是在那一刻形成的真实感悟,是事件和对象共同铸造的那个“瞬间”对心灵的冲击。这几个走向交际层面的语境要素被融通后,作文的框架就基本形成了。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教材创设的语境出发,触类旁通,展示最为真实的状态,在脑中浮现那个瞬间的场景,让学生消除写作困惑,从原本被动的学习走向了主动的构建,将主观意识的写作与外在客观的生活融为一体,让机械的写作任务转化成为内在的表达需求,达到共情共生的状态。

二、关注过程,在经历实践中安排写作活动

布鲁纳认为,有效的学习活动包含五个维度,即活动的内在需求、行动动机、任务内容、策略和实践操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策略和操作”,其本质是对实践性探究过程的关注,这两个维度一旦缺失,写作活动就等同于瘫痪。提高表达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对漫长的过程。统编教材的编者深谙此道,在编写教材中凸显了“策略和操作”要素,为作文教学关注“过程和发展”提供了支撑,让写作活动呈现出清晰的活动脉络。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例,编者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以下操作策略:1.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2.将资料以及来源记录下来;3.根据具体的内容尝试分类整理资料,可以将展现外形特点的归为一类,将展现历史发展的归为一类,将叙述故事的归为一类;4.紧扣表达中心,剔除不必要的资料;依托中心,如果觉得资料不足,可以继续收集和补充;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记录资料,也可以通过绘制图片、罗列表格等形式辅助。

纵观教材编者罗列的方法,可谓面面俱到,既有前面对资料广泛收集的指导,也有后续整理信息的方法渗透,即便在最后的撰写环节,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纵观这些方法,契合学生写作的内在认知规律:先借助于方法,围绕主题和内容,广泛地收集,让写作资源从无到有;然后,在拥有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原本从各处收集的资料,进行从零散到统整再聚焦的规划,让写作资料实现从有到优的过渡;紧接着,指导分类、删选,明确资料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在必须删除和适当增补的过程中,让写作资源从原本的残缺变得更加完备;最后,在整理和记录资料时,指导学生走出纯文字的形式,尝试利用图片、表格等多种方式,避免单一地记录,倡导更加多元的方法。纵观整个过程,编者所罗列的关于具体过程的策略和操作,不仅让学生梳理了作文表达的思路,更提供了榜样和示范。看似是流程的呈现,但其本质却铸造了写作活动的平台。在这样的写作活动中,学生可以经历一次完整的写作体验,同时也让教学从“教作文”转变为“真写作”,体现了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搭建支架,在设立支架中安排写作活动

写作技巧与一般的系统知识不同,需要学生在不断尝试和反复训练中掌握。这就意味着写作技巧不是靠渗透、讲解、记忆,而是要在活动中学习,因为写作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支架。要想写好文章,学生不能简单地懂得知识,而要学会运用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化为安排写作活动,让写作知识在活动中一直处于被运用的状态,就成为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支架。借助这样的作文支架,学生写作时跨越了逼仄语言的梗阻,从而实现语言逐步完善和整体提升的目标。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作文“他()了”为例,教材要求学生能写出一个人处于一种状态下的情绪样子。这与一般情况下的外貌描写不同,因为外貌描写一般是静止的,而这篇作文要表达的情绪不仅是动态的,还是一种处于变化中的动态。因此,如何把握要描写人物所处的情感状态,并关注其变化的过程,就成了学生表达时的集体障碍。教材编者在编写这一内容时,就尝试以问题、写作支架等方法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打通阻隔、消除障碍。比如,这个人在这种情绪状态下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与平时的状态有何不同?会有哪些不同寻常的举动?会说哪些话?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直指描写内容的问题作为支架,学生就可以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观察感知、体验对比、探寻发现,自然而然地掌握表达技巧,然后捕捉这个人与平时表现完全不相同的异样话语、夸张表达以及失控语气等,从而将其在具体情绪下的状态展现出来。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写作支架越明晰,学生在活动中捕捉的思路就更加清晰;支架越细腻,活动对于写作的影响就越深远,学生写出来的文字也越具体。

总之,统编教材中的作文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方法和技巧,而是要安排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情感,扎扎实实地运用知识,夯实写作基础。在写作支架的协助下,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写作过程,对提高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编者语境支架
《翼教丛编》编者问题考辨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作者·编者·读者
煤矿回采工作面支架倾倒的分析与处理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