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
(太原市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3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造成城市扩张和环境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出现,城市健康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公园景观作为平衡城市经济扩张和环境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需要基于健康城市视域,对公园景观设计规划进行深入的探索,坚持健康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使公园景观成为健康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和环境的高度和谐。本文基于城市公园三大基本健康导向,分别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等层面,探索公园景观设计规划的路径。
生理环境营构是公园景观生理环境设计规划的重要内容,健康的生理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物理环境。
1.1.1 水生态环境
公园景观设计规划离不开水体支持,它是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然而,城市公园景观建设面积相对较小,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生态效应不显著,需要加强水生态环境设计,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入手。
(1)水循环设计。水生态设计时,应基于水循环的需要,优化水体设计,水体设计时应考虑公园的整体设计风格,以及公园景观的结构,从而使水体与公园景观达到高度的协调。在此基础上,再对水循环进行设计。水循环设计主要包括内外循环设计,内部水循环设计重在加强公园景观内部水体的联通,使公园内水源得到有效的贯通,形成循环之势;外部水循环设计,在充分考虑公园景观内部水系和外部水系可融通基础上,将公园里水源与外部水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静态的水系得以流通起来。内外部水系的循环设计,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水生态环境设计品质。
(2)驳岸生态化设计。水生态环境设计,还应对公园景观中与水体紧密相关的驳岸进行生态化设计,以充分体现出健康城市建设理念。驳岸设计适宜采用软化处理的手段,借助合适的载体,常见的包括块石、卵石和植物等。软处理让驳岸充分体现出生态化设计的特色,使之与公园景观水环境和整体环境保持高度的和谐。护坡设计时也应充分体现生态化设计理念,借助多样化的物种,以及水生的动物、植物等,形成良好的水生态,让水环境充分体现健康发展理念。
(3)水生植物设计。水环境体系中,水生植物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因此,水生态设计应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作用,合理地运用水生植物,让公园景观的景观水体形成丰富的层次感,也借助多样化的水生植物设计,让水生态环境下的水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促进水系中微生物的繁殖,让微生物物种更加的丰富。水生生物设计时,还应考虑水生植物的可发展性,充分考虑水生植物对水深的要求,根据水生植物习性灵活地安排,并合理地安排好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例如将卢苇、香蒲、荷花、荸荠、慈姑和千屈菜等,进行合理的设置。
1.1.2 动植物环境
生态环境除水体环境设计外,动植物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动植物环境设计应分别从动物环境、植物环境和动植物环境3 个方面进行充分的设计。
(1)动物环境设计。动物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公园景观所在的区域和公园景观整体生态,对公园景观原著动物和引进动物、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等进行充分的考虑,要充分发挥原著动物在动植物环境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合适地引进动物物种,但不能对原著动物生态造成破坏,使原著动物和引进的动物保持高度的和谐;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也应基于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做好物种优化选择。
(2)植物环境设计。植物环境涉及的因素较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公园景观植物环境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公园景观所在的场地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因素外,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植物在环境中的作用。植物设计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考虑公园景观所在的场地,又要综合考虑原生植物、人造植物的和谐,坚持植物多样化的分布原则,如设计朴树、白玉兰、香樟、银杏、重阳木,更好地发挥植物在促进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3)动植物协同设计。动物和植物设计应坚持协同化设计的原则,充分考虑自然和人类的和谐性,动植物的设计应根据物种生存的法则,既要考虑物种的多样性,又要充分考虑生态的平衡性。在考虑环境健康效应的同时,应讲究性价比,以最节约的成本达到最佳的造境效果。
物理环境的营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是气候环境、声环境,通过气候环境和声环境设计规划,提高物理环境的健康指数和建设品质。
1.2.1 气候环境营造
气候环境的营造需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包括空气湿度、风环境等,从而让气候环境更加适应人体,有助于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空气湿度的健康营造。空气湿度的健康营造应根据人体适宜程度,控制在合适的阈值,同时实现对公园景观里湿度的科学调整。湿度相对较高时,可以借助配置植物的做法,增加配套的设施等,达到调节湿度的目的。例如选用高大的乔木,并与地被植物有机地配合,借助加速通风的做法达到调节湿度的目的。设备可以借助排水系统,提高排水系统的畅通性,也可以借助提高地面铺装的坚实度改善湿度;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树种的分布,如借助枝叶茂密的一种树木品种,同时对树种的层次进行优化设计,以充分利用植物进行遮阴,降低公园里水分的挥发;铺装材料选择时,适宜采用一些具有良好透水性能的材料,以促进地下水分与上层空气中水分的交互。
风环境的健康营造。风环境营造对于提高城市公园景观的健康指数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通风环境设计,能够使公园景观中的污染物得到及时的疏散,在炎热的夏季,有效的通风设计也有助于改善公园温度,提高公园景观舒适度。风环境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季风因素,根据当地季风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风环境设计,合理地布置公园的主要入口,与季风方向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并且对入口的造型进行优化设计,如设计成漏斗形状,以提高通风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设施建设,如设置水景,利用水的蒸发效果和吸热效应等,提高公园景观的风环境。
1.2.2 声环境营造
声音是影响人们情绪和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分贝的声音会对居民的心理、心情等产生不同的效果。城市生活节奏下,人们长期处于喧嚣的声环境下,渴求一个安静舒适的声环境,给人们心理一个放松、休息的空间。声环境的健康营造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利用声环境的积极影响。有效的声环境设计,能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设计者在进行声环境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声环境的积极作用,如“回音壁”在天坛建筑中的运用,就充分体现出声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正面效应的利用。
(2)规避噪声的消极影响。声环境设计时,设计者应根据使用人群的特点,充分考虑公园景观中的噪声现象,科学地设计好声音的分贝,并做好声音的降噪设计。如在公园景观中设计地形的高差,对植物进行层次化设计等。如此设计,不仅使声环境与公园景观的主题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也达到显著的降噪效果。
(3)声环境的融合性设计。声环境设计时,设计者还应充分考虑人造声环境和公园景观原生态声环境,巧妙地借助公园景观的原生态环境,如原生态系统中的蛙鸣声、虫鸣声,动物鸣叫声,水环境中的水声等。声环境的融合性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声环境的健康指数,也让声环境增添无限的情趣。
健康的心理环境营构应着重考虑两个方面:①营造健康的景观空间环境;②营造健康的活动空间环境。
景观空间的健康营构应基于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考虑不同群体的心理诉求,使景观空间较好地满足个人空间需求和私密性、领域性需求等。
2.1.1 个性化需求
当前,人们的个性化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个性越来越显著。景观空间的健康设计,应基于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使景观空间更好地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如空间安全需求设计,人们在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空间安全需求,这就需要基于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对景观空间进行缓冲性设计,给人们留有适当的缓冲空间,可以通过座椅的优化设计,设计“L”型座椅,多拐点的异性座椅等。设计者还可以对座椅的移动性进行优化设计,设计适量的可移动性座椅,让空间体现出灵活性。
2.1.2 私密性设计
私密性设计是景观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另一因素,一些人群对于私密性具有要求,如情侣人群。私密性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多种设计手段,如优化种植设计,借助植物对空间进行分割,从而形成私密性空间;此外,还可以借助地形的高差设计、建筑物围合等手段,读公园景观的空间进行设计,以满足人们的不同心理需求,使公园景观空间形成开放性、半开放性等多样化的空间格局,满足人们的不同心理需求。
2.1.3 领域性设计
领域性设计是基于不同的使用人群和公园景观空间的功能分割,因此,领域性设计应根据景观空间的空间功能分布,以及人群的心理诉求等,对景观空间进行领域性设计,将景观空间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公共空间、半开放空间和封闭式空间等。领域性设计在做好空间分割的同时,还用重视不同领域之间的边界设计,主要包括衔接和过渡设计,从而使景观空间做到相对独立,又互相通联,形成灵动的景观空间布局。
活动空间的健康营造,应基于活动人群和空间的使用频率,进行差异化的设计,以充分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营造健康的活动空间环境。
2.2.1 基于活动人群的空间设计
不同的人群对空间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设计时,应基于不同的使用人群,尤其是特殊的人群进行差异化的空间设计,以提高空间的适应性。如老人和儿童,应基于两种人群健身、休闲和娱乐、人际交往的需要,开辟适合他们的活动空间。如低龄儿童的沙坑、弹簧马,大龄岁儿童的攀爬架。活动空间应基于特殊人群的活动特点,对空间进行系统化的优化。如针对老人和儿童活动的保护措施,确保他们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2.2.2 基于使用频率的空间设计
公园景观空间设计时,既要考虑特殊的人群活动需求,又要基于心理健康需求,强化活动空间的使用价值设计,根据活动空间的使用频率做好差异化的设计。如健身空间使用频率较高,健身空间设计时应基于人们不同的健身方式进行差异化的设计。如骑行、跑步活动空间,应进行曲线式设计,已形成环状路径。健身空间材料的运用应进行科学的选择,适宜选择具有较好防滑效能的材料,要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健身路径的选择应注意景观的搭配,通过植被的配合,既优化健身空间环境,又有助于促进健康。
健康的社会环境营造对于提高公园景观设计水平和健康指数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健康的社会环境营造主要包括无障碍设计、老幼人群关爱设计与景观文化设计等。
无障碍系统设计既是促进健康的需要,又是提高公园景观使用价值的需要。无障碍设计包括交通系统、公共设施、植物配置等无障碍设计3 个方面。
3.1.1 交通系统
交通在城市公园景观无障碍设计中是重点,交通无障碍设计应做好以下3 个方面的设计:①步道无障碍设计。步道的无障碍设计在设计时,应对坡道进行安全设计,做好坡道防滑设计,并对具有显著高差的步道进行连接设计,以有效缓解高差,同时做好辅助性设施设计,如设计扶手提高安全性,设计台阶灯,避免光线不足造成的安全问题。②交叉口的连接设计。在交通交叉口,应做好岔口衔接设计。③交通系统还应基于特殊的通行方式,如轮椅,充分考虑轮椅的尺寸和轮椅通行的数量等,做好无障碍设计,给轮椅使用人群留足通行空间。
3.1.2 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设计,主要针对轮椅使用人群和盲人两个主要人群进行设计,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人群的感知方式。从视觉层面分析,成人轮椅使用人群的视觉高度一般为地面以上的1.6m,女性人群则低于男性视觉高度,约为0.9m;盲人人群的无障碍设计,则应利用盲人感知方式,做好触觉、听觉方面的设计,可以设计语音提示,也可以借助盲文扶手、标识等,给盲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达到无障碍设计的目的。
3.1.3 植物配植
植物配植时,可以通过以下3 种途径,达到无障碍设计的目的。①借助植物的味道,对存在视力障碍的人群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方向。②做好特殊通道植物配植设计,如无障碍通道,要避免配植有害的植物,以及可能造成危害的植物,如带刺的植物,以避免对轮椅使用者造成通行障碍和身体伤害等。③空间预留设计。植物配植时,往往与景观中的小品、建筑物等进行有机的配合,植物配植时应注意预留空间,以满足使用人群的空间需求。
公园景观使用人群中,老人和儿童是一个重要的人群,他们对公园景观的使用频率较高,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人群。因此,社会环境的健康设计,应重视老幼人群的关爱设计。
3.2.1 老年人群的关爱设计
老年人具有显著的健身、休闲和健康等需求,然而,他们的身体机能却与健康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老年人群的关爱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多元化需求。如活动空间设计时,将尽量避免大高差;再如,基于老年人的交往需求,在空间设计上,适宜进行半封闭、全封闭设计,以提高老年人群的安全感和心理舒适感。
3.2.2 儿童群体的关注设计
儿童对公园景观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游戏需求和自然感知需求等,公园景观社会环境设计时,设计者应基于儿童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加强儿童群体的关注设计。游戏场地设计时,在满足儿童游戏功能需求基础上,可以合理地运用色彩元素,通过色彩搭配吸引儿童参与游戏的兴趣,并借助色彩做好游戏过程中的安全提示;自然感知层面,可以基于儿童亲自然的属性,做好花草树木的配置,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和色彩的丰富性等。物种选择时,还应充分考虑安全性,不能对儿童生理、心理等造成危害。
城市公园景观是城市景观体系和城市景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基于公园景观所在的景观体系,做好城市景观和文化设计。
3.3.1 城市景观协同设计
公园景观是城市景观体系的一部分,这就需要设计者基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之间的协同性设计。公园景观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城市景观设计的总体风格,以城市景观风格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与其他景观形成高度的协调。
3.3.2 城市文化协同设计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高度浓缩,具有丰富性和地域性。公园景观设计时,应尊重城市文化,重视承继城市所在的区域文化,将公园景观的文化内涵与城市文化高度融合起来,应有助于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等。
总之,公园景观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平衡城市化和生态平衡的重要路径。公园景观设计应基于健康城市视域,通过公园景观健康设计规划,让公园景观成为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公园景观健康设计与规划,应坚持健康导向,根据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等需求,全面提高公园景观设计品质,更好地促进城市健康,提高城市建设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