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蔡旭
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渐推进,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为了促进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管理,国有企业需要明确二者融合的必要性,要在紧紧把握“两个一以贯之”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段以目标融合、文化融合、人力资源融合、体制机制融合来实现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的全面融合,以期提升国有资产水平,增强国企市场竞争力。
当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融合后,能够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监督,能够联合企业财务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数据库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规模、种类、用途等清晰可见。能够在企业投融资当中对国有资产的利用进行监督,避免不合理投资导致的损失,并且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企业改制重组当中积极筹划设置国有资产折股、国有股权[1]。
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依赖于科技技术、雄厚的资金、强大的人力资源以及正确的经营方向。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能够通过技术培训、国有资金管理等给予企业科技支持和雄厚的资金保障。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来将广大职工团结在周围,具有明确的职工维稳作用,能够将技术优秀、思想先进、能力突出的职工保留下来,形成企业的优质人力资源。最为主要的是,其充分与企业管理融合,掌握着企业发展方向,能够让国有企业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包括业务经营风险、生产风险、党员干部廉政风险。党建工作秉持党的意志,能够对企业经营当中出现的错误行为予以纠偏、治理,可以通过周期性安全生产工作提升职工安全意识,不断消灭安全隐患,可以加强对高层领导的廉洁教育,降低腐败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不贬值。
国企是党领导国家的经济保障,故而国企改制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融合起来,可以确保国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党建活动,让党建活动更有生命力,能够深入扎根基层。同时在党建工作中保证了国家对国企改革的各种制度顺利下达,而且在党建工作具有的监督作用下使国有资产得到保护,让国企始终拥有强大的资金和物质保障[2]。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融合必须做到目标融合、文化融合、人力资源融合、体制机制融合,如此才能保证二者高度融合、彼此契合,让国企拥有核心竞争力并顺利完成改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工作目标会让有关主体既能看清脚下的路,也能看到未来的方向,是保证每一位主体彼此配合、协同合作的关键。当党建工作和国企管理拥有相同的目标时,二者在工作计划、工作安排、资源整合上便有了一定的默契。实际上,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二者目标、服务对象具有一致性:①从发展目标来看,二者都是为了将国企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人力资源好、市场反馈佳的经济主体,能够在广阔的市场上有所作为,甚至走出国门,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塑造良好的中国品牌[3]。②从服务对象看,国企最终造福的是企业职工以及广大消费者,乃至于一地之人民大众。党建工作需要服从党的整体规划,而党是以人民利益为第一位的,所以开展的党建活动无一不是为此服务的,故而二者的服务对象一致,发展目标、服务目标具有一致性,也决定了二者在良好沟通机制之下能够达成彼此交融。其中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经常开碰头会,并且要积极地扩大党建活动范围,能够让更多职工了解党建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党组织的权威形象得以树立。③从工作依据来看,企业党建需要考虑企业发展规划,企业管理同样如此,二者只有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并将其有效分解,才能对当前工作产生指导作用。这一点也决定了党建工作和企业管理能够相融,保证二者相融的做法就是保证二者动态沟通,彼此交流意见,保证在一些工作上能够形成配合。
党建活动和企业文化高度融合,让党建为企业文化形成、发展、成熟提供指导以及支持。二者相融是有具体根据的,首先,党建工作的对象是党员干部以及企业职工,企业文化的对象同样是企业广大职工,二者作用目标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工内心,这属于主流意识教育。企业文化属于群众文化,其需要接受主流文化的指导以及影响。若是企业文化彰显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推崇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违背,甚至于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有负面影响,就不可能获得企业党组织的认可。简而言之,二者融合的前提是价值观相同。为了达成这一点,需要企业党组织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让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能够被职工所熟知,通过不断地开展党建活动让职工逐渐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而该价值观最终自然也成为了企业的文化核心。于是党建活动当中的价值观主张和企业文化价值观主张相同,水乳交融,赋予了企业强大的灵魂,这也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的融合[4]。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中反复提出,将党的工作融入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保证党建工作和企业管理充分融合,发挥出党的监督、管理、协调作用。由此也能看出人力资源是党建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赖以发展充分的基础,故而,实现人力资源融合会确保党建活动和企业管理融合。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党建工作培养大量技术高超、思想先进、能力突出的党员,并将这些党员安排到企业管理岗位上,其目的有二:第一,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让每个部门所有成员在党员带领下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精神,能够积极攻破难点,实现技术革新,以技术来驱动国企不断发展。第二,让党员掌握关键岗位,能够优先掌握优势资源。在战略型人力资源理论中,企业所有资源都是围绕人力资源而存在,如果关键岗位由责任心强、技术好、思想佳的人来胜任,就会保证企业优势资源分布于此,这也是保证国有资金、国有资产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保值、增值的关键一环[5]。不可否认,当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充分融合之后,人力资源水平直接关系党建工作质量以及企业管理水平,需要党组织联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现长效管理,通过严格的考核、筛选、激励、培训等工作,保证人力资源质量不断提升。人力资源融合也在于企业党支部或者党组织能够通过工会、妇联、共青团深入到技术工人、妇女群体、青年群体当中,善于从中吸收先进个人成为党员,并对其提供全面培训,使其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工作能力,成为党支部储备干部,保证党支部建制完整,能够参与企业管理工作,始终发挥掌舵作用。
机制体制是确保一切事物健康发展的基础力量,当党建工作、企业管理二者具有相似的体制和机制时,就容易合二为一。在日常工作中,党建工作以“四个一模式”来开展工作,即每月一主题、每月一讲评、每月一考核、每月一公开,以此来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同样,企业管理当中也可以运用“四个一模式”。而且企业管理当中可以借鉴党建的“四个一模式”,将党员吃苦耐劳精神融入企业职工管理中,使其成为评价职工的一个指标,给予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机会[6]。如今,体制改革以及工作机制改善成为了国企普遍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在党建工作的正确引领下,整合各方力量能够推进国企体制改革,此时党建工作已经发挥出了管理、治理功能,已经实现了和企业管理工作的融合。党建工作人员不仅要有雄厚的党建理论,还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这也意味着国企党支部第一书记必须要有跨界才能,故而在民主选举或者上级党组织直接任命党支部书记时,必须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考核,要让拥有学习力、沟通力、协作力、创新力、坚韧力的主体走上党支部书记岗位,发挥其头雁作用,带领整个党支部深深地扎根于基层,与企业基层管理工作高度交融,带领职工积极践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作用,真正让职工成为企业主人。
党建工作目标模糊、企业管理目标缺失会导致二者无法更好地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国企在发展过程中偏重于经济指标,而忽视了党建工作。同时,因为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不能保证经济目标得到有效分解,造成了企业管理目标不科学。
这就需要国企转变思想观念,能够充分重视企业党建工作,并为企业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管理创造条件。首先,积极鼓励职工入党,让优秀职工成为企业党支部成员,并积极配合党支部将先进党员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其次,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积极对接党建活动,例如,定期开展生产安全月活动,由党支部率领党员干部对各技术部门、工厂的试验、制造等生产安全情况展开排查,为一线职工提供防暑避寒措施[7]。再次,党建工作、企业管理都需要认真分析企业发展规划,并形成分工与合作。这样,以确保彼此目标清晰,减少交叉,避免彼此干扰,实现彼此密切合作。
创新是一切工作持续开展的动力,而目前国企党建以及国企管理都缺乏创新,主要体现为:第一,宣传媒体缺乏融媒体策略。不管是党建工作还是企业管理都需要宣传,国企党建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缺乏融合理念,在宣传上没有进一步融合企业职工喜闻乐见的内容,导致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等不能进一步被职工理解。企业管理当中对职工缺乏重视,一味地以企业产值、科研经费、利润多寡作为宣传点,容易造成职工心理疏远。第二,党建工作和企业管理缺乏沟通。主要是没有构建利于二者沟通的平台,导致职工意见、建议难以上达,党建工作不能有效获得职工的配合,对企业管理工作各方面形成监督。在宣传上,主要由国企党支部、党组织负责审稿,要保证稿件具有高度、宽度、深度,能够融入职工所关心的话题,包括分配、考核等,能够保证职工通过信息平台与党支部互动,确保员工意见和建议上达。这也是党支部实行民主管理,提升企业稳定度的关键抓手。定期开展党建工作、管理工作的座谈会,让双方交流意见。党支部要求管理人员不得隐瞒漏报,必须如实反馈企业存在的问题,并配合党支部群策群力给出对策。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作用,消除二者之间的屏障,保证信息共享[8]。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融合需要抓住目标建设、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四个抓手实现深度融合。最核心的是广泛吸收党员并将其培养成为技术高超、思想先进、能力突出的主体,在企业管理者的配合下将其安排至关键岗位,发挥出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带领各个部门艰苦奋斗。党建工作和企业管理融合过程中需要对企业发展规划形成对接,这是二者融合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