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蒙汉杂居地区发展状况及现代化路径
——以阜蒙县佛寺镇为例

2022-01-01 10:29西北民族大学赵彤
区域治理 2021年14期
关键词:佛寺现代化民族

西北民族大学 赵彤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治返贫,如何保住党和人民努力的成果,这是新时期的任务。首先要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协同发展,只有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才能保持住民族文化的底蕴。民族地区独特的区位和资源等优势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稳定团结的现代化建设环境需要民族地区发展起来,民族地区自身也迫切需要现代化[1]。佛寺镇位于辽西北欠发达地区,作为蒙古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底蕴深厚,但又因交通不便等原因阻碍其发展。现在佛寺镇已脱胎换骨,其成功经验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接下来又会如何发展,都值得我们思考。

一、佛寺镇概况

(一)地理位置

佛寺镇隶属于辽西北欠发达地区辽宁省阜新市下的阜蒙县,东与东梁镇相邻,南与伊吗图镇相连,西南与蜘蛛山乡接壤,西与七家子乡交界,北与王府镇毗邻。地势西北低山、丘陵,东部平洼,南部低山、北部丘陵,中部低丘、平原;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风景优美,矿产、土地资源丰富。

(二)人口概况及生计方式

佛寺镇人口总数1.29万,85%以上的人口为蒙古族,辖佛寺、查干哈达、团山子、八道岭、水泉、牛心屯、荣花、八吉营子、北河兰、解放这10个行政村。其中佛寺、团山子、查干哈达的蒙古族居民较多,并且70%以上的居民都会说蒙汉双语[2]。农业人口占比高,整体素质水平落后劳动技能欠缺,以至于仍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现代化水平低。佛寺镇经历了游牧—半农半牧—全农业三个阶段,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苞米是主要农作物,附带牛、羊、猪、鸡等家禽家畜为主的养殖业,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或自己开店做小买卖[3]。

二、农业产业脱贫经验

(一)农业结构脆弱

我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发展的基础。当地特色农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也引来其他人的盲目跟风,市场很容易饱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2015年来,阜蒙县农作物连续遇到“伏旱”和“秋吊”,农产品连年减产。农产品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农产品收益不稳定。虽然大部分家庭安装了网络,但是只起到了娱乐的作用,没有对村民的生产方面起较大作用。

解决方案:农业产业化立足于现有的高产、高质、有特色的产品,从生产到销售都要严格把关。在打造当地品牌特色的同时,创新发展理念,敢于突破,充分利用好电商平台等带货手段,拓宽销路,避免与周围农户恶性竞争,把市场做大。利用电商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针对农作物抗自然灾害较弱的情况,当地选择了抗灾能力较强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例如谷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户积极性不高

当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思想比较落后封闭,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地方经济缺少活力。留守老人对当地的一些优惠政策认识不到位,还有一些年龄偏长得蒙古族村民,汉语水平不高,只认“旧历”,思想不能与时俱进。而且都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利用政策的优势。每个村落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是苞米,以至于农业结构较单一,生产方式粗放,再加上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很容易“颗粒无收”,所以各个村的村委会主任都倡导村民发展新的经济作物,但鲜有人响应。尽管有人响应也因技术支持短缺、基础设施跟不上等问题,计划被搁置。农村建档立卡居多,久而久之建档立卡户们也有了惰性以至于脱贫动力不足。

解决路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戏”,产业的兴旺离不开人民辛勤的双手和有思想的开发与利用。阜蒙县是玉米、花生、大豆等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特色农产品发展有良好的优势。政府虽然有帮扶资金,但是“输血式”扶贫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也给当地政府增加压力,应发展诸如“三沟酒业”这样的地区品牌,给当地村民带来就业机会留住年轻人的同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才是加快扶贫进程的重中之重。并借助国家大力倡导的“互联网+”的发展新理念,将特色产业与互联网结合。进行入户宣传,给村民进行思想教育,重塑村民的劳动观,鼓励引导他们自发地学习农业新知识、新技能。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对于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只剩老年人留守务农的家庭,阜蒙县运用了扶贫专干制度,通过专干直接保村、专干直接保户等手段提高其内在活力。完善交流机制,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地区民族间的交流。增加蒙汉两族相互认识了解的机会,使其意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有利于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三、现代化路径

(一)开放兴县

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个开放”,分别是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引进其资金和技术。为自身所用,要打破民族地区的闭塞保守,发挥民族地区宝贵的资源,将市场扩大,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这也是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内在要求。阜蒙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出口商品收购和调拨业务,其后的对外贸易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将福兴地乡、旧庙乡列为省黄牛出口生产基地;国华、他本扎兰、旧庙、福兴地列入家兔出口生产基地,鹿茸更是远销海外各地。两个开放政策符合民族的共同利益,不仅仅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旅游活县

农村建设深受国家重视,农村文化是农村的精神支柱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更是国家不容忽视的关键所在[4]。阜蒙县的文化既有乡村文化的共性又有其本身的民族特色。阜蒙县积极抢抓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省新一轮“突破辽西北”及“建设沈阳经济圈”战略的有利契机,大力培育旅游产业,围绕现有瑞应寺风景区、玛瑙产业、温泉旅游等资源,整合开发休闲度假现代旅游产品,构建辽宁乃至全国旅游热点目的地城市。其中,海棠山、瑞应寺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旅游农业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抓手,温泉养生与密宗禅修相结合等特色,迎合了市场发展的需要,适合新时代的发展理念。阜蒙县发展旅游业为民族地区大量引流的同时,也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人才强县

东北地区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严重且人口外流严重,阜蒙县这个小城市在改革开放后人才辈出,从阜蒙县走出去的人才大都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有了他们这一辈人的建设才有今天的阜蒙县。20世纪后地区间的差异明显,交通发展迅速,也有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背井离乡去大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小地方更加留不住有思想的年轻人。导致基层人才匮乏,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就是人,正所谓“事在人为”,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应将“育才”与“引才”相结合广纳人才汇集各方智慧,也不能单纯地将学历与能力划等号,要注重人才的整体素质,不能忽略质量谈数量。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既避免了外来人才的“水土不服”,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扎根乡土之中安心就业,更好地回报家乡。

(四)工业富县与绿色立县

1996年阜蒙县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正当我们为祖国的建设日日挖煤,为地区的建设争第一的时候。2001年阜新市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一个因煤而起的城市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产业转型。亟待解决的就是因挖煤带来的城市创伤,过度开采导致地表下沉,工矿棚户区拥挤成片,因煤矿破产事业人员高达12.9万,占总职工数的28.8%。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以“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为指导,以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并不断优化。发展新能源,建设可再生能源基地,充分利用阜蒙县丰富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生物质资源等绿色能源。

四、结语

我国现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的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现代化不只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更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5]。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不能缺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同胞更不能缺席,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同胞谋发展是我国的一贯主张。新时期的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仍需要国家给予扶持和帮助,在国家给予的扶持和帮助的前提下,需要民族地区自力更生和民族地区现代化意识的觉醒。虽然民族地区现代化还有很多问题尚未完善解决,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让我们对现代化进程更有信心,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民族地区现代化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佛寺现代化民族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我们的民族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