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洁 刘肇恒 王域辰 郝庆勋 李阳 焦扬
周平安(1939-2017),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著名呼吸、热病、疑难病专家。周平安教授主张在完整继承、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发扬中医,创新治法,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周教授常结合中医传统本草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发掘中药临床新用,探索药物最适用量,充分发挥中药药效。细辛是一味临床常用中药,周教授有较为深入地研究和广泛的运用。
细辛(AsarumsieboldiiMiq)是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北细辛的根和根茎,因“根细而味极辛”而得名,首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细辛,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被列为上品。 《长沙药解》详述其功效:“细辛降冲逆而止咳,祛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
周教授认为,细辛正如其名,功效重在一个“辛”字,芳香最烈,善开结气,故辛散温通之效极强,能沟通金水,交通内外,四肢百骸,无所不至,外可入肺经散在表之寒邪,内可入肾经除在里之寒痹,上能祛风外出而通九窍,下能引药直达于骨节。
关于细辛用药剂量的争议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规定细辛每次服用剂量为1~3 g,散剂为0.5~1 g,民间素有“细辛不过钱”之说,医家使用细辛时多很谨慎。“细辛不过钱”之说,始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1]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其挥发油中的黄樟醚,黄樟醚具有呼吸麻痹作用,这与陈承所言“气闷塞不通而死”相符。但当细辛入汤剂煎煮时,挥发油受热易挥发,其毒性成分也会降低[2],而有效成分挥发得很慢。故而,周教授认为,细辛使用超过一钱并不致命,关键是煎服法和剂型,散剂不超过3 g,水煎服时可以重用,不必拘泥于“细辛不过钱”之说,最多可用到15 g。
细辛剂量与辛散程度呈正相关,用量越大,辛散之性越强。陈士铎治终年累月之头痛,细辛用至一两,便是因为“其邪深入于脑可知,一二钱之散药,安能上至于巅顶,而深入于脑中,必多用细辛、川芎、白芷以大散之”。周教授使用细辛剂量也随病情轻重而变化,大致可分为三类:上热下寒,热象重兼郁而不通者,以细辛小剂量佐之,3 g即可;外感风寒、阳气不虚者,细辛用中剂量温之,6~9 g;阳气虚、寒湿重,则细辛用大剂量散之,10~15 g,使用时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由小剂量逐渐增加,再随证变之,同时中病即止,以防温散太过,化燥伤阴。
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是以突然、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特征的Ⅰ型变态反应型疾病。周教授认为“变应性鼻炎为一种过敏性疾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其免疫功能紊乱的本质”[3],主张病证结合,专病专方,临床常用柴胡脱敏汤加细辛、五味子为基础方。柴胡脱敏汤由柴胡、黄芩、白芍、乌梅、防风、甘草组成,周教授认为其既能疏风散邪,又有抗过敏的作用,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效方,而细辛味辛性温,能配合柴胡、黄芩、防风通阳疏风;五味子味酸善敛,能配合白芍、乌梅收敛固摄,诸药合用,一散一收,一开一合,肺气得降,鼻窍得通。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细辛有很好的抗过敏作用,针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既能抑制鼻黏膜腺体分泌[4],又能减轻鼻黏膜上皮组织破坏,改善毛细血管充血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程度[5]。
周教授认为,过敏性鼻炎辨证应首辨寒热,《诸病源候论》曰:“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临床病机往往寒热错杂,互相转化,如兼见外感风热,或久病风寒郁而化热,此时许多医家常不敢使用细辛,而加大量清热之品,周教授则认为,“细辛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临证如配伍精当,治疗寒证最佳,热证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清肺的基础上稍稍用一点,用量要小,一般不超过3 g,去性存用。单单鼻塞严重者,也可单用细辛研末吹鼻,通窍取嚏,也不超过3 g。其他过敏性疾病亦可辨证使用细辛。
咳嗽变异性哮喘属于慢性咳嗽的范畴,大多患者无喘息、气急等症状,却存在气道高反应性,临床主要以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为突出表现,常遇凉风、油烟、灰尘、说话则咳,咳声剧烈而无痰,反复发作,迁延不愈[6]。
周教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总病机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用药以宣畅气机为主,因其突出表现为咽部干、痒、异物不适感,故治疗关键在于消除干咳诱因,要加强咽喉局部辨证。咽喉干、痒在寒热虚实证候中均可出现,切不可概以津亏肺燥而投凉润,必查舌之色质以辨真伪。
《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周教授认为,一切咳嗽证属肺寒者,全身症状表现为怯弱怕风,舌淡红苔薄白,局部咽喉证见咳嗽感寒而发,遇凉风加剧,早晚或夜间严重,干咳无痰或伴咯少量稀白泡沫痰,必以细辛散肺中寒邪,干姜温肺以化饮,辛散温化并用,使寒饮顿消。经方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厚朴麻黄汤等方中均见此配伍。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细辛能明显松弛气管平滑肌痉挛,延长柠檬酸诱导的豚鼠咳嗽潜伏时间和潜伏次数[7],镇咳效果显著。寒饮伏肺,凝滞不行,肺气不布而上逆,逆则咳,喘则胀,肺叶肿胀而不得收,可导致寒邪虽去而咳不止的情况,故亦常佐以五味子敛肺气摄肾气,三者同用,有散有收,肺肾同治,是为善后,与仲景“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之意同。周老常用细辛6~9 g、干姜9 g、五味子10 g,并酌情加减使用疏风解表、化痰止咳、润肺健脾等药。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及其组分共同作用的气道慢性炎症,存在气道高反应性,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特征,甚则呼吸困难,肩抬鼻煽,不能平卧,常反复发作,不易根治[8]。
周教授认为,一方面支气管哮喘常感受外寒而诱发,长期反复发作更耗伤阳气,细辛则“味辛而热,温少阴之经,散水气以去内寒”;另一方面,哮喘发作过程中的变应原、理化因素等均可以视为传统中医所讲的外邪贼风,现代医学之气道高反应性与传统中医所论的风盛挛急亦有相通之处[9],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一味地化痰止咳只能暂时缓解临床症状,更应重视缓解气道痉挛状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辅助重塑小气道[10],故细辛是治疗哮喘的要药。
周教授临床见喘咳不能平卧,痰液清稀多泡沫,喉中痰鸣有声,胸中满闷如窒,面色晦暗清冷者,为水饮内停兼有表寒,常予小青龙汤加减。细辛用量常为6~10 g,外与麻黄、桂枝配伍解表散寒;内与干姜合用温肺化饮、润肾行水;又有芍药,五味子敛气养阴;半夏降逆止咳,治疗寒饮喘咳,疗效甚好。
周教授认为,哮喘阳虚较甚,寒痰胶滞而兼有表寒者,可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单刀直入,温肾平喘,有立竿见影之效,其中麻黄6~10 g、附子6~10 g、细辛6~10 g,水煎服。取附子温肾阳,散陈寒;麻黄宣肺窍,平喘逆;细辛通肾阳,化寒饮;三药配伍,相得益彰,少阴心肾阳虚而喘息剧烈者,非此不克。
周教授曾诊治顽固性哮喘,端坐呼吸,夜以继日,用大量激素而难平者,投麻黄、附子、细辛各9 g煎服,却获良效。
细辛对辅助哮喘患者撤激素也有奇效。周教授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哮喘患者服用激素时常表现为阴虚阳亢,减激素和停激素时常表现为肾阳虚,或阴阳俱虚。用补肾益气法治疗,可逐渐撤除激素,消除患者对激素的依赖性。对于已经使用激素治疗哮喘,并表现以阳虚为主的患者,用细辛入肾经,与炮附子、巴戟天、锁阳等温补肾阳药合用,可逐步减少激素使用,最终撤除激素。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可见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硬化和肺、肾、心脏等内脏器官结构功能异常,并常伴有免疫异常及微血管病变[11]。大多数患者以雷诺现象为首发症状,即指(趾)端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发白—青紫—变红三相改变,保暖后缓解;病情进展则出现局部皮肤硬化、萎缩、麻木不仁、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舌质红苔白,脉沉细等症状。
周教授根据硬皮病的疾病、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于痹症之肌痹,实为脾气亏虚,运化无力,则阴阳气不相顺接,卫外不固;又兼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阻于皮肉筋骨之间,使气血凝滞,经脉闭阻而发,故以益气养血通络为基本治则。临床上寒证多,热证少,即使部分寒热错杂证,也表现为整体偏寒局部化热,故周教授以当归四逆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结合现代药理学,组成治疗硬皮病的经验方:生黄芪20~30 g,桂枝10~15 g,细辛3~6 g,当归、赤芍、白芍、羌活、独活、威灵仙、皂角刺各10 g,苍白术各15~30 g,鸡血藤20 g,红藤、积雪草、毛冬青各15 g,白芥子6 g,炙甘草6~10 g。其中,黄芪主“死肌”,为益气健脾要药,用量宜大;细辛“一茎直上,下禀少阴,上交太阳”,通肾气,温肾阳,以辛味助桂枝益气补阳、温通血脉,专门针对局部皮肤发硬发凉,具体剂量随症调整:如双手怕冷厉害,遇冷则变白、发紫者,可加大剂量到桂枝15 g、细辛6 g;当夏暑炎热之时或郁久化热者,细辛需减去不用,以防温阳太过[12];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而补阴,并制约细辛、桂枝的燥性,羌独活、威灵仙、皂角刺等祛风除湿、通络散结,总体辛温以散之,甘温以补之,使血气充足,自然经脉通而风湿除。
口疮为口腔黏膜最常见疾病,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局部灼痛、痛感突出,具有复发性、自限性特征,常常反复发作、久治不愈[13]。
周教授认为口疮病机关键在于脾胃不和,升降失常,火邪循经上攻熏灼口舌,临床常以甘草泻心汤化裁治疗,处方:生甘草10 g、半夏9 g、黄连6 g、黄芩10 g、干姜6 g、细辛3 g。其中,炙甘草改为生甘草,以其“生用大泻火热”,且能清热解毒;去原方人参、大枣,是因口疮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恐滋腻碍脾;细辛作用有三:一者,味厚辛温能散浮热;二者,入少阴经能引火归元;三者,长于止痛。细辛为很好的黏膜表面麻醉药,对口腔黏膜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可以迅速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14],临证时常配伍白芷止痛并促进创面愈合。
口疮的火分虚、实两类,实火为心火、肺胃蕴热、脾胃积热及外感风热等,表现为口腔溃疡,灼热疼痛难忍,心烦面赤、口干渴饮、舌红苔黄;虚火则多为下焦阳气亏虚,无力潜降而浮动于外,形成的阴火,主要症见反复口腔溃疡,牙痛、长痤疮,却大便稀溏、冷食则泄泻或长期腹泻,腰腹冷或腿足冷,舌胖淡有齿痕。化裁后的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两者均可治。证属上热下寒的口疮患者,若不想服汤药,也可以用一点细辛,碾成面用醋调敷脚心,引火归元,效果也可以,鹅口疮、手足口病同理。若是典型的火热实证,已行清热解毒法颇久,却效果不明显的,可以转换思路,稍稍加用一点细辛,一般用量不超过3 g,取火郁发之之意,使郁火宣畅,给邪以出路。
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周教授认为,细辛芳香气浓,性善走窜,尤善走头面,为厥阴、少阴的引经药,厥阴上行巅顶,少阴入肾主骨,细辛能达表入里,作用强烈,有很好的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作用,治疗全身各处疼痛,尤其是深痛、久痛都有很好的疗效。
临床药理实验亦发现细辛挥发油有极强的镇痛、麻醉作用,对牙痛、头痛、神经性头痛尤其是周围性疼痛疗效显著[15]。
周教授临床常用细辛治疗头痛。陈士铎《本草新编》记载:“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使头目清爽,所以治头痛如神也,其《石室秘录》中有治头痛方:“用黄酒一升,入细辛一两、川芎三两、白芷一两,煮酒,一醉而愈。”细辛、川芎、白芷皆为治疗头痛要药,三药共用,“川芎最止头痛,非用细辛则不能直上于巅顶,非用白芷则不能尽解其邪气,而遍达于经络也”,治疗头痛,尤其是偏头痛疗效显著。川芎活血行气, 善于搜风通络, 上行头目巅顶, 能助清阳之气而利窍镇痛;白芷通经利窍,解阳明头痛之邪,协同增强细辛的止痛效果。周教授临床常用细辛3 g配伍川芎12 g、白芷10 g,水煎来治疗头痛,三经同治,取救破汤之意。若头痛剧烈者,川芎、白芷皆可增至30 g,细辛可增至10~15 g,并加入活血通络、搜风止痛之品。若遇阴天、雨天、大风天头痛加剧,恶寒怕冷者,细辛亦可加大剂量。
患者,男,30岁,2007年7月3日初诊。哮喘反复发作16年余,每年夏季发作,立秋后自行缓解。西医诊断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日常服用氨茶碱,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一周前遇冷后出现胸闷憋气,咳嗽咯痰,痰白难咯,后半夜严重,喉中哮鸣有声,皮肤起风疹而瘙痒,脉弦细,舌红苔白。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赤白芍各15 g、甘草6 g、五味子10 g、炙麻黄6 g、白果10 g、桑白皮15 g、紫菀10 g、款冬花15 g、穿山龙15 g、石韦15 g、土茯苓15 g、厚朴10 g、细辛3 g、大枣10 g,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患者夜间喘息症状明显减轻,可以整夜安睡,遇冷风仍咳嗽,有少量白痰,舌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去五味子、桑白皮、土茯苓,细辛增至6 g,加防风10 g、乌梅10 g、苏叶10 g、半夏10 g,14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服药后诸症明显缓解。
按 患者哮喘反复发作多年,肺气虚弱,卫外无力,感受风邪,引动肺络痉挛,肺失宣肃,哮喘急发。此次因遇冷而发,胸闷憋气,哮鸣有白痰,舌红苔白,脉弦细,寒饮症状明显,治当疏风散寒解痉,宣肺化饮平喘,方用柴胡脱敏汤合定喘汤,加用细辛、五味子化饮抗敏;穿山龙、厚朴加强下气平喘;石韦、土茯苓清热祛湿;大枣调补脾胃。二诊喘息好转,仍有遇冷则咳,加重细辛用量至6 g,加用苏叶、半夏来增强温肺散寒之力,同时加用防风、乌梅疏风养血,润燥抗敏。
患者过敏性疾病反复发作,又有遇冷则咳的用药指征,初诊先用细辛3 g化饮抗敏解痉,14剂后痰饮和风邪逐渐化去,夜间喘息症状明显缓解,仍遇冷风则咳,即患者阳虚腠理疏松、寒邪上攻咽喉的表现凸显出来,现代医学看来则是气道高敏感性,故而加大细辛用量,取其温阳散寒抗敏的作用,效果显著。
患者,男,41岁,2009年8月21日初诊。头痛反复发作多年,平时隐痛为主,每于阴天或雨雪天前,突发剧烈头痛,持续时间不定,自行缓解。现头痛欲裂,形体黑胖,舌质淡黯,苔白,脉弦紧。处方:炙麻黄30 g、桂枝30 g、罂粟壳30 g、甘草10 g、细辛3 g,1剂,水煎服。嘱患者若服药半剂头痛已止,则后半剂不必再服。若一剂不效,亦不可继续服用,需寻他法治疗。
二诊:患者服药1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处方:川芎10 g、赤白芍各12 g、甘草6 g、天麻10 g、钩藤10 g、羌活10 g、白芷10 g、细辛10 g。调理一月余后患者头痛未再复发。
按 患者头痛反复发作,突发突止,实为素体血虚生风,反复感寒,寒入骨髓而发,头痛急性发作时当急则治其标,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法,以大量炙麻黄、桂枝温阳散寒;大量罂粟壳快速止痛;少量细辛辛温走窜,既佐助炙麻黄、桂枝、罂粟壳散寒止痛,又达表入里,引药上行巅顶;甘草甘能缓急止痛,又助桂枝化生阳气。此方药性猛烈有毒,当中病即止。一剂起效,患者头痛缓解后,当缓则治其本,以养血祛风、温阳止痛为法,以周教授自拟活血祛风汤加10 g细辛进行后续调理。
慢性头痛病情复杂多变,必须仔细鉴别虚实寒热,患者头痛皆由雨、雪、阴天诱发且疼痛剧烈,兼之舌脉特征,必是本虚而标实,血虚而寒重。患者初诊仍处于急性发作期,在大量使用温药散寒止痛时,细辛只用了3 g,是因其性温通发散,芳香最烈,直走于头,主要起引药直达病所,并将入骨之寒邪从里向外透散的作用;后期调理时细辛加大用量至10 g,则是针对深重之寒邪,必须大剂量散之才能起效,而患者也耐受良好,最终多年头痛未再复发。
周平安教授总结多年细辛的临床运用经验,将中医本草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结合,认为细辛辛温走窜,温阳化气、温肺化饮、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在治疗过敏性鼻炎、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硬皮病、口疮、头痛等疾病上都有很好的疗效。
周教授认为,临床用药要全面掌握细辛的药性、药理,要准确、辨证地看待细辛的正面作用和毒副作用,甚至加以利用。细辛有极强的镇痛、麻醉作用,治疗头痛、牙痛等各种痛症效果很好;也可以作为一个中枢镇咳药来治疗久咳、顽咳。但过量使用便会导致呼吸抑制,“气闷塞不通而死”,所以心肺呼吸功能不全,有肺心病甚至呼吸衰竭的患者就要谨慎使用。总之,临床上使用细辛要大胆而谨慎,把握好用药指征,有是证则用是药,剂量由小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