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寒玉
(湖南省浏阳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事务中心,湖南 浏阳 41030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四篇第十八章第一小节“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中首次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笔者认为,藏粮于地关键字在“地”,“地”表层意思是基本农田,深层的含义就是要保护基本农田,就是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从而确保足够的农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产能,避免耕地非农化。藏粮于技则突出“技”字,就是要找到提高粮食产能的技术,从作物源头的角度看,就是要通过生物科技上的创新提高粮食作物生物学上的产能。从作物生产环境上来看,就需要在作物生长周期内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为改善农田水土条件、作物耕作条件,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笔者作为一名基层高标准农田建设者,就藏粮于技中的“技”,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在前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设计阶段,笔者将设计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县、镇、村三级联动对项目区进行初步选址划分。在县里召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动员大会上,将此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标准及要求对镇、村两级做出具体安排,会议结束后,县级农田建设工作人员立即下到对应的任务村,与当地主管农田水利的村干部及组长对接,再次对本次的任务要求做出详细安排,对各村具体农田条件进行初步摸底,同时依照摸底结果对计划任务面积进行适当调整,这样的统筹安排和灵活调整,为后期示范区选址和以示范点带动周边农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让更多关心农田建设的群众投入到了农田建设队伍中。第二步就是组织专业设计人员对项目村实地勘察测量。土地平整工程要对平整区尽可能多地取点测量减少高程误差,为后期土方调运的数据提供科学依据;土壤改良工程要对改良区的土壤科学取样,将取土样品送至专业测评机构,为后期酸碱平衡分析提供数据支持;灌溉排水工程要对水源点进行溯源,对渠道首尾测量分析,根据当地的水文条件科学计算,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渠道材质和断面;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人员扎根现场,拒绝卫星地图作图等纸上谈兵的空谈,设计成果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第三步就是设计阶段“回头看”。在设计结果尘埃落定前,再一次组织设计人员及镇、村相关人员对初步设计结果现场探讨,对不符合百姓意愿和实际情况的成果科学合理调整,确保最终设计成果百姓满意。
在中期的具体施工过程中,也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县、镇、村三级联动成立施工监察组。除了工程正常的招标监理外,县(县级农业农村局)、镇、村级部门分别指派一人或多人对项目施工进行一对一的“盯防”,对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造成的影响,追责到人落实到事。第二步是施工单位科学合理按图施工。在人员选配上应选择有经验的施工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工前培训,施工班组配置齐全,每个施工面上应配备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施工材料的选择要严格按照招标清单材料采购,必须在有相关资质的厂家购买工程材料,杜绝使用小作坊产品;施工工艺上,施工单位除了应严格按图施工外,同时鼓励采用新工艺新工法,例如在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拌和中除了应严格遵循拌和比外,也可在冬季施工中适当改善合料或添加添加剂,对砂浆和混凝土性能调整改善。第三步是项目施工的“回头看”。在项目竣工前,对项目中每个单体工程再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排查,对有问题的项目立即拆除返工,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返工至设计要求,确保最后交至老百姓手中的是放心工程、良心工程。
这里,笔者把设计阶段存在问题概括为三部分。设计前期投资标准不高,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地方环境因素影响设计成果。首先,在前期的设计投资标准方面存在投资标准不高的现象。以浏阳市为例,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资金亩均投资约为1600元,1亩=666.67平方米=1米×666.67米,理论上即1亩地修建渠道长应为666米,而实际上1米渠道造价为296.04元/米(以型号50厘米×50厘米水泥砖砌渠道为例),666×296.04=197162.64元,这个造价远远高于1600元/亩的标准,而为了弥补资金上的不足又得完成任务指标,就只能占用更多的基本农田指标弥补空缺资金,这样又影响了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从而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且上图入库本身就存在一个漏洞,那就是第三次地类调查中,有些分布在山区上的零星耕地也被纳入系统,按照政策要求,既然占用了山区耕地指标,那么工程建设就需要建立在指标点,显然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其次,设计人员素质高低不齐。部分设计人员在设计工程时,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没有对设计县、镇、村的地理和水文条件进行系统系调查,而是照搬其他县市或者之前设计的成果图,导致设计成果不符合当地实际要求,在设计人员与测量人员的技术沟通衔接上也存在着问题,大多情况下是设计人员先进场对项目初步设计,然后再是测量人员对项目区测量,这中间就会存在一个技术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误差,很多需要测的点和面会因为测量人员的疏忽或者没有被事先提醒而忽略,这样就极大降低了设计的准确性。最后,地方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地方环境问题直接来说就是地方人文问题,一个项目落在一个村上,有些地方的一些陈年老问题就想借着这次项目一同解决,更有甚者会提出不解决这个问题(非本次项目问题),后面项目将无法推进,虽然这种现象很少,但是也是存在的且对地方的政治、文化和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施工阶段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首先,建设方在专业人员配置上存在不足。以浏阳市为例,2019年始,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和小农水建设全部划分至农业农村局,而地方农业农村局配备的工程师少之又少。以笔者科室为例,在编在岗的工程师只有我和另外一人,且在职称评定上农业农村局没有设置工程师的岗位,只有农艺师的岗位,也就是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一个以农业与工程为主的项目,居然不能在岗位上设置工程师,这无疑不仅无助于人才的培养,更会加速人才的流失,对地方建设不利。其次,工程监理的主要问题也出在人员配置上。要么就是没有专业监理队伍,要么就是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缺乏责任心,对项目监而不理,要么就出现在人员配置少。由于农田建设项目多而散的特点,特别在南方山地丘陵区很难集中连片建设,项目上多会出现一个监理要负责很多个项目点,一个项目点的工程量就已经很庞大了,多个点的工程一个监理很难应付,工程质量监管很难落到实处。最后,中标单位的工程管理存在严重混乱的现象。由于农田建设项目资金体量有限,一个标段的项目资金在500万元左右,而且项目不集中多分散,项目中要考虑到的二次转运费用相对较高,在项目落成后,真正来做工程的很多是地方的包工头,中标公司人员只会在项目出现问题、项目资金支付时出现在项目上,这无疑对诚信施工、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有以下3点建议。一是中央及地方应根据地方农田条件和经济基础,适当提高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在山地丘陵区为主的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不能和平原区的标准一概而论,同时,上图入库系统虽然对防套用资金有一定帮助,但是其局限性和不科学性也限制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发展。二是国家、地方应出台一部确行有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法,同时颁布农田水利的定额,因为目前为止,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预算定额套的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定额预算,虽说农田水利工程确属水利工程一部分,但是就具体工程造价上金额确有差异。三是纪委监委部门应强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的监督,对不能履约和存在违法行为的中标企业和个人建立诚信黑名单追究其法律责任。建设方要加强其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人才创新战略打开新局面真正意义上吸引和海纳天下人才。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举措,对国家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立国之基,对保障粮食产量、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不可动摇的贡献。对地方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改善当地农田水土条件、加快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改革、加速三农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有着助推手的作用。对老百姓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将原本条件不好的耕地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提高粮食产量,让老百姓稳稳握住手中的饭碗的重要民生工程。
综上,笔者通过两年的基层高标准农田建设经历,总结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藏粮于技战略的部分心得,同时提出了在工程建设中的部分不足和对策。袁隆平院士曾说:“一粒种子可以救活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便是立足于根本解决粮食于地(基本农田保护问题)、于技(农业创新确保增产稳产)的切实问题。笔者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一定会在不断的探索与进取中披荆斩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