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敏 侯 孟 于 越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高职院校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欠缺学习积极性。由课堂表现看,学生课堂听课率低,玩手机现象普遍,跟从老师,随时回答问题、写笔记的学生不多。部分学生自律性差,责任感欠缺,情绪、意志调节能力薄弱。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决定采取合作学习的策略,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性互动的意识及能力,提升责任感,为其未来的家庭与职场生活奠定基础。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在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方面成效显著,近三、四十年再度得到各国教育者的重视,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英国的劳拉·韦弗和马克·威尔丁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亲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中,由于形成了高密度的交互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合作理念。”事实证明,要提高学习成绩,促进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比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更有效。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合作学习专家郑杰强调:“当我们越是意识到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就会越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对于学习者将来建立和维持稳定和谐的家庭、婚姻和友谊大有益处”。上海的教育家郑钢撰文:“学会交友和处理同伴关系是人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门课程。当我们有一个积极的支持系统时,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就会变得更容易”。
因此,我们的研究定位是借助合作学习行为来强化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属于非认知能力,也被称作软技能或者性格技能,是一个人有效地认知自我和管理自我、与他人和社会建立积极的关系,并且能够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是个体成熟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表征。
在我国,独生子女长大后,融入社会困难,已成为这个时代一个棘手的问题。众多被两代人宠爱长大的独生子女个性强,听不进批评,不善于处群。或者情感脆弱,容易孤独迷茫,抗挫折能力很差。被批评后,自杀身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因为私人恩怨就投毒、杀害室友,甚至残害父母。这些事件当中的凶手个性大多比较孤僻,很少跟身边的同伴或熟人进行深入的交流,遇到事情想不开,就容易走极端,误入歧途,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巨大灾难,也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样的事件屡屡发生,触目惊心,也引人深思。因此,帮助学生理解表达情绪、调节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即合作学习来培养提升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
为研究和实践合作学习,我们向401名一年级新生发放《合作学习及社会情感调查问卷》,调查了解一年级新生在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合作意识及合作方式等方面的情况,并做个别访谈。
(1)大部分受调查人,能够关注自己的情绪与意识的变化,并主动调整情绪,去适应外界环境。关于自我情绪管理,41.15%的人能随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77.06%的人当情绪出现波动时,能想办法转移注意力,等平稳之后再去解决问题;只有23.19%的人选择顺其自然。他人意识方面,57.61%的人很在意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不太在意仅占6.23%;选择“一般”的人占36.16%。
(2)多数人认为合作学习有价值,而且与人合作的意愿比较强烈。问卷中,愿意与他人合作的占71.57%;有高达97.26%的人认为团队合作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任感。72.57%的同学认为像朗读、演讲、求职面试等能力训练项目适合使用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关于如何理解“协同”,97.01%的人选择“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看法,然后找到双方都满意的看法”。面对难题,92.02%的人觉得“集思广益,可以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关于合作学习的效应,89.03%的人赞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87.78%的人认为能“建立积极关系,彼此关爱互信”;79.55%的人觉得“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改善自我认知”。
(3)关于合作的方式,多半人抱有积极的想法。关于小组合作形式,73.07%选择“任务分解,彼此依赖”。关于分组的形式,选择“自愿组合”的占69.58%。关于融洽组内成员关系的方式,68.08%的人选择“主动关心问候”;70.82%的人赞同“互助互惠”;88.28%愿意“与他人多多携手解决问题”;92.27%倾向“彼此尊重、谅解”。
对“尊重”的理解,86.53%认为要“认真倾听对方”;78.8%“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89.03%认为“双方应该是平等的,没有哪一方高高在上”。如何成为沟通专家?92.52%的人选择“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如何认识冲突?88.28%同意“善于处理冲突,能够化干戈为玉帛,最后双方能携手并肩”。关于合作和交往的重要技能,62.34%选择“主动向他人打招呼、问候”;84.04%选择“向他人表达感谢”;78.3%选择“鼓励他人参与”。
(4)普遍存在合作实践较少,合作体验不足现象。个别人即使有合作意愿,也因缺乏经验,难以找到合作伙伴。调查显示,由于忙于应付中高考,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仅19.2%的人与老师的交流次数较多。31.92%的人经常有小组合作的行为;偶尔合作占65.59%;从不合作的占2.49%。在访谈中及上课时,我们发现,有些不太合群的学生,到大学后仍保持独来独往的习惯。有个男生,入校后一个月跟同坐女同学都没说一句话。分组训练时,总是有人孤零零一个人找不到伙伴。或者开始在小组内,一次活动之后提出来脱离原来的小组,自己“单干”。
经调查分析,虽然学生以往合作经历、体会普遍不足,但对合作学习的意义认知较好,多数人有强烈的与人交流合作的意愿,使我们的研究具备很好的认知基础和起点,对下一步课堂内外合作的实践,我们抱有很乐观的态度。
基于以上调查,我们认为倡导和实践合作学习是我们目前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学生锻炼提升未来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必要准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下手落实。
师师合作是促进生生合作的必要前提。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曼倡导教师“学会分享共同的领域和共同的资源”。从“单打独斗”转向“群体合作”,成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群体中的成员。最典型的教师合作是教研组集体备课,群体参与,各抒己见。每个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纠正或完善彼此的观点。另外,外出学习与培训,与更多同行交流和学习。还有师徒结对,通过新老教师的合作交流,使新教师早日适应教学实践,同时还可以帮助老教师更新教学技术和手段。以上的教师合作,都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榜样和经验。
学生的学习意识、动机及表现与教师的言行直接相关。身教远胜于言教,我们课堂内话题、演讲训练提供了教师跟每一个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老师认真倾听、大力鼓舞、精心点评,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身边老师的有力支持,从中获取动力,去做出更大的努力和改变。教师的敬业行为、教师给学生的尊重、赞扬与悉心指导是最有力的身教,是感化。教师课堂上随时随地的以身作则,犹如春雨的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另外,在口语表达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营造一个安全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打开自己,宣泄烦恼、懊丧、悲伤等情绪,帮助学生分享自我,疏导负面情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也能触动和引发同龄人的一些思考。
首先,让学生写“合作学习技巧”笔记,算入学期成绩,并时时提醒学生练习其中的“由衷的感谢”和“发自内心的赞美”等等技巧,督促学生每天用积极的言行跟他人连通。每一次合作训练项目完成后,每人写总结反思,其中包括致谢伙伴和记录自己的优缺点。致谢时,感谢的理由越具体,越能显出诚意。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分组,分工协作。如明确个体责任,学会对集体负责。同时强化互相依赖,使学生明确自己与其他组员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小组成员要紧紧拉着彼此的手,“一个也不能少”。第三、在语言技能训练中,让大家协作选题目,互助修改,倾听彼此的意见。注意自己在与同伴交流时说话的口气、面部表情、字眼儿等,拿捏好分寸。倡导学生多多给同伴以鼓励和赞赏。
关于合作的意义和方法,在整个学期中需要反反复复不断地强调和实践,使合作的观念深入人心,具体做法日渐熟练。如首先在开学的绪论课讲述合作意义和价值,并传授方法;其次,在学期结束时,总结合作成效及经验——教师首先致谢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请学生分享自己与他人互助的感受、收获,最好让这样的收官活动富有仪式感,再一次触动学生心弦,从而对人类合作共生的生存方式加深认知。第三,每一次的语言技能训练,都可以设置与合作共生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自己上台去宣讲合作的道理,分享合作的体会。学生自己讲述是师育之外,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同伴教育。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走向社会的重要过度,学习上的合作交往对促进他们的身心成熟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管理各方协力,帮助学生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亲社会的情感,使学生成为所在团队中和谐的一员。从而在未来不确定性日益增多的世界,通过联络他人,更多的良性互动,增强个体的社会支持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