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玲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2)
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备受关注和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研究发现,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由于各自的特点和不足,有着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相关研究中,鲜见关于对分课堂或翻转课堂应用方面的研究,更是缺乏关于两者相融合的教学实证研究。文章概述了“翻转+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实施过程及教学成效,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同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方面,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日益多元化,实践教学已经证明,由于教学对象、课程特点及教学环境的差异,应用任何单一教学模式,都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1],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另一方面,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知网文献搜索显示,近几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跨文化交际”(以下简称“IC”)课程中,关于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还很少。在“IC”课程教学中,黄艳丽、苏小青、杨昊等人分别进行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ICC 文化模式及对话教学法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2-4]。但总体而言,此类实证研究偏少。
上述相关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深入研究上述3 种教学模式之后发现,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存在着混合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5]102,为实现“IC”课程高效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高校中数量庞大,远超英语专业学生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等群体人数,该领域的研究对课程改革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3 年,为了解决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张学新教授在综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也称为PAD课堂。在时间方面,它把教学分为3 个阶段,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6]。其中,隔堂对分是该理论的核心理念,至于要当堂、隔堂还是隔周对分,教师可依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在隔堂对分模式中,每次课的第1 学时,学生交流、探讨上一次课的学习内容,第2 学时则由教师教授学习内容,这样就确保了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内化吸收新内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亮考帮”作业,促进内化和吸收,这也是对分课堂的一大特点。“亮考帮”是“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的缩写。“亮闪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那些让他们感受最深、最欣赏、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考考你”是指学生检查其他同学的掌握情况,用于考测的内容是自己已理解,但预计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仍是难点的知识。“帮帮我”则是指向别人请教自己在独立思考之后仍未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模式中,学习者要主动进行知识构建和反思性学习,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及解决真实问题,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念和基本特征[7]。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混合式学习方式,主要分为课前的在线学习和课堂的面对面学习两个阶段[8]。到目前为止,国外研究者对翻转课堂的各个方面,如定义、特征、理论基础等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9],在实践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出现了很多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10]。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起步稍晚,主要聚焦于基本理论、教学应用、学习资源、师生角色、学习环境、外国翻转课堂、综述与反思和其他研究主题,其中有关教学应用的文章占比最大,其次是基础理论研究,其他主题研究数量较少[11]。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下,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化教学,混合教学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互融合有助于更好地取长补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都重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都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发展[13],都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两者也有着各自的不足,有混合教学的必要性。一方面,如翻转课堂,内化吸收和互动探究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但由于实际教学课时有限,互动时间往往不足[5]103。另一方面,选修课班级人数较多,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在讲授环节有时难以兼顾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或在课堂讨论环节出现难以掌控讨论时长等问题。而两者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学教学音频或视频、课件等来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并给予课堂讨论更加充足的互动时间[14-15],使课堂时间得以高效利用。
本研究中的“IC”课程是华南农业大学“大学英语”系列选修课拓展课程中的一门主体课程。该课程自2010 年起,面向全校第四学期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课堂面授时间为32 学时。每周一次课,每次课2 个学时,最后一周进行期末考试,实际上课15 周。班级人数一般为30~80人不等。课程的具体目标是要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他们积累跨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IC”课程应用“翻转+对分”混合教学模式高度契合课程本身特点。一方面,课程有很强的理论性,有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知识点相对固定,比较适合制作成微视频,即知识碎片化。同时作为人文类课程,对认知水平要求不是很高,学生自学起来比较容易。而且课程内容丰富复杂,仅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知识的传递和理论的实践是不现实的,利用翻转课堂就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另一方面,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经验分享、课外体验、角色扮演、情景反应、学生讨论等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虽说知识可以碎片化,但作为文科类课程,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比较多,仅靠翻转课堂,学生未必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点的内在关联。这点从以往课堂上学生的案例分析情况就能看出来。课堂上教师的点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IC”课程是一门包含了语言和文化的课程,学生也需要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思辨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所以该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引导和调动。对分课堂的应用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更密切的互动交流,让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更好的保证。
因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翻转+对分”混合教学模式实践。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超星学习通平台,可以同时实现学生的学习功能,也可以满足教师的教学管理需求。该模式将通过课前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课中师生讨论交流和实践、课后拓展和分享3 个阶段完成知识传递、知识建构和内化、知识巩固和拓展。
整个课程由线下+线上学习组成,一共是7 次线上课和9 次线下课。在第一周(线下课)的第一节课,教师介绍课程学习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要求,以及作业要求和讨论方法等。第二节课讲授课程第一章节的内容,主要介绍内容框架、基本概念、重难点,要求学生专心听课,做课堂笔记;接着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于第二周(线上课)自主安排时间学习课程网站上的微课视频、PPT 课件、相关音视频或阅读资料,在完成学习之后,利用课后思考题或自测练习检测自己的理解情况,记录下自己不懂的地方;准备好个人的“亮考帮”,为小组或大班进行深入而有意义的交流和讨论做好准备;告知学生下次课会再检测他们的学习情况,测验结果计入平时成绩。第三周(线下课),在课前教师根据线上学习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主要课堂活动包括:对学生的测评情况进行反馈、答疑、总结;围绕“亮考帮”进行组内讨论或全班交流;案例分析或音视频学习;教师提纲挈领地介绍第二章主要内容(10~20 分钟)。课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再补充拓展资料,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主学习或在讨论区回复新发起的话题。接下来的教学安排以此类推,第七周为期中全班小组展示时间。展示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书面反思日志。第十五周第一节课小组讨论分享,第二节课教师进行课程总结。
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两部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闭卷考试),各占50%,综合考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考勤、作业和测验、课堂参与、小组合作成绩(按小组参与大班讨论的频次、观点陈述质量给分)、奖励分(积极参与线上讨论或分享资料、超额完成作业)等。其中,小组合作成绩占比20%,因此学生都非常重视。奖励分的设置是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满意的平时成绩,与此同时有效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为了验证“翻转+对分”混合教学模式的成效及了解学生的满意度,通过问卷星对全班58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共有57 名学生填写了问卷,返回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问卷由12 道选择题和3道主观题组成。每道选择题都设置了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5 个分项(单选题)。
选择题1—4 主要涉及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学生(98.25%)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对于问题“若未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我确定自己会认真看完视频内容”,68.4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同意”或“同意”,31.58%的学生则选择了“一般”和“不太同意”。这表明,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教师的要求和督促必不可少。对于问题“在视频观看过程中,我会主动查找资料来解决疑惑”,52.6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同意”,31.58%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学习视频和完成课前任务需要较长时间,因为还要完成其他课业,就没有更多时间去探究疑问。个别学生则表示,这毕竟是门选修课,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应放在钻研专业上。这也从侧面说明,课堂交流答疑必不可少。若学生的疑问没有得到及时回应,他们就可能在未来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中遭遇交际障碍。而98.64%的学生认为“微视频的内容设置合适”。
选择题5—8 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评价及课堂讨论参与度。对于问题“教师设计了足够的课堂互动讨论问题”,63.16%的学生选择了“同意”,32.8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同意”和“不太同意”。由此可见,设置的讨论话题量基本上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觉得话题量稍多,准备不过来,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有时准备了,但没有发言机会。这也要求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对话题精挑细选,才能把握适度。关于问题“在讨论之前,教师的讲解让我在后续的讨论中打开了思路和更从容了”,选择了“完全同意”和“同意”的占比为87.72%”。94.74%的学生认为,在这学期的学习中,自己积极进行了同伴讨论,表示“一般”的为12.28%。85.96%的学生认为小组内同伴之间的讨论能促进其反思自己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不足。这一点在学生对后面主观题的回应中也得到了印证。
选择题9—12 用于了解学生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评价。80.7%的学生认为,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翻转+对分”的混合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19.3%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关于问题“我喜欢这种‘翻转+对分’的混合教学模式”,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比例为79.13%,17.5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主观题13—15 的设置目的在于更详细地了解学生对课程模式的感受。从学生对主观题“我对该课程采用‘翻转+对分’混合教学模式的感受或建议”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认可该教学模式,并就进一步完善课程谈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部分内容摘录:可以随时回顾,也方便预习;整体挺好;比较多样化;线上视频学习能够先了解到新内容,然后再去上课,跟老师与同学一起讨论,能够对知识更加理解;感觉还不错,上课比较有趣,老师擅长结合切身经历来开展教学;个人能力逐步提高;课堂内容比较新颖,有吸引力,课堂氛围活跃轻松;期待在其他课堂上也能采用这种混合教学模式;视频需要中文字幕;有些线上视频较长,希望学习时间能够延长些;适当增加内容;多增加小组讨论等。学生对“翻转+对分”混合教学模式打分,均分高达9.33 分(满分10 分)。但仍有个别学生不适应,认为“基础不是很好,线上线下结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搞清楚一个单元,还是更喜欢线下”。
除了上述问卷调查和访谈之外,其他一些实证资料也显示,教学效果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显示,学生知识掌握良好,且期末平均成绩高达88.53 分,全部及格。出勤率100%,作业雷同现象减少,所提问题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如在“亮考帮”环节,学生提出如下思辨问题:“在跨文化交往中,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人会不会认为持个体主义价值观的人很自私?”“民族中心主义没有什么优点吗?”“刻板印象是不是只有负面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又如在学完《文化价值观》章节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结合中美或中外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表现,举例说明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学生踊跃发言,能从不同的层面展开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由以上数据结果及分析可以判断,大多数学生高度认可“翻转+对分”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对学情的监督,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了更频繁的生生和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跨文化视野,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将“翻转+对分”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到了“IC”课程教学当中,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该模式有较强的可行性,相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改善。首先,该模式有助于促进自主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在课外完成自主学习,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建构与内化。学生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顺序,控制学习节奏,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缺补漏。其次,学生先在课下独立学习微课视频、阅读资料,然后带着问题来到课堂,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与同学和教师实现思想碰撞。在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后,师生间的深度交流,还促进了师生共同进步。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也强化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整个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反馈等充分发挥出了翻转课堂与对分课堂的优势,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然而,这项研究仍有很多缺陷与不足。首先,研究周期较短。实验只进行了一个学期,周期不够长,可能会影响数据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其次,教学经验具有局限性。在“IC”课程教学中,实施“翻转+对分”混合教学模式是个新的选题,研究中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教师把握重难点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恐有欠缺,可能会影响新教学模式的适用度。总之,“翻转+对分”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仅是作者的初步探索,有待更多的探索和完善。并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也有待加强。在广泛征集学生意见、收集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后续研究可以设计更丰富、更具互动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更强的自主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