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 周美宏
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和构成载体,从事基层自治工作的社区工作者在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代表着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服务提供,从而会影响在整个服务传递过程中作为接受服务方的居民群众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观感受和总体评价。恰逢该行政区域内“社区两委”大换届和新招录的社区工作者的加入,从而建立一支职业化的社工队伍,用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式为居民群众、弱势群体带来优质的公共服务,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
截至2021年六月底,A街道共有十一个社区,社区工作者共有121人。一般来说每个社区的正式工作人员为9-13人。A社区经过2020年底换届后社区“一肩挑”平均年龄38.4岁,相比于五年前地降低了3.6岁;大专以上学历高达100%,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8%。多年以来A街道鼓励社区工作者参与社会工作师考试,目的在于不断提高社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学历水平。2020年底该街道90多名社区工作者具有专业资格证书,社会工作师考试通过率始终领先于其他街道。
1.社区工作者工作力量不足及负担过重
在实际工作中,社区作为上级街道的延伸部门,还需要承接很多行政性事务。如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等多方面工作。例如,在疫情防控阶段该街道的每位社区工作者除了日常工作外,作为网格员还要向自己所负责的网格住户进行宣传、排查、统计、体温监测与汇报、配合物业楼道消毒、若居家管理时还需采买物品等大量防控工作。
2.工作职业设定和职业期待的错位
社区工作者多将自己视为专业工作者,然而,在进行社区工作时,他们往往还需要处理的大量行政性工作,这时候他们会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产生疑惑。以及分工及岗位设置带来的影响,社区工作者到达社区岗位后会发现会有很多非本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占据本应该属于服务社区的工作时间。在日后的工作中逐渐感到迷茫,自己在该社区的角色是什么?究竟擅长做何种的工作为居民服务。此外,经调查发现,有部分刚刚入职的年轻人发现入职后工资待遇不高,是将在社区工作作为一个跳板,并不愿意长久从事社区工作。加之考核体系的不健全,更难以激发其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意向。
3.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不足
A街道社区工作者共121名,平均年龄38.4岁,其整体素质较好。从学历来看,A街道所有工作者都实现了大学学历,但仍有部分工作者学历是在工作后考取的,为函授。从专业来看,学习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对口人才不多,多为管理学和财务类,甚至还有土木工程类,这就导致很多人不了解当前社区治理中出现的新话题、新热点,甚至对自己服务的社区存在的问题认识不透,解决社区问题的技巧性和专业性仍需提高;从能力上来看,近几年大量招录年轻社区工作者,但年轻的社区工作者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只有经过长期与社区居民打交道才会懂社区工作规律、熟悉运用社区工作方法。
4.专业培训机会的缺失
一个优秀的社区工作者需要以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同时具备多年的实践经验,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多方面的问题,也能够激发多个服务主体的活跃性,实现工作的目标。不同类型的社区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他们为社区居民带来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也是不能被代替的,但是他们不能长期只从事一类工作。如今全国各地开展的社区工作者培训工作,考虑到工作的安排,基本都由社区选派几名工作者参与,这就导致了不是所有的社区工作者都能得到提高综合能力的机会,这就影响了社区工作者全方位发展。同时还存在训练内容层次单一、训练方式一般为讲座形式等问题从而难以保证培训成效。从培训工作后续反馈来看,很多培训的专业性不高,也没有考虑到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不同,不重视社区工作者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甚至出现只搞表面工作的现象,只要参加培训活动不管有怎样的训练成绩都能得到资格证书。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社区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影响社区工作者整体能力的提升,从而限制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不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
“五社联动”是指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发挥组织作用,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区公益服务慈善资源为补充的现代社区治理行动框架推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将专业的社会力量引入社区承接社区部分工作,确保专业与服务内容对口,为社区居民服务,提高社区服务效率,更好地解决社区问题,最后减轻了社区工作者的压力。还可以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不仅仅是年轻人,还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将日常志愿工作量存入社区养老或其他公益积分,或采取根据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给予组织志愿者队伍的企业及个人不同层级的税收优惠,将志愿者服务情况进行备案登记,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优待。提高志愿者服务社区的积极性,逐步将社区志愿者队伍壮大,可以使社区工作者将一些工作放手由志愿者去做。通过引入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可以将其用在社区居民的个人身上,例如特定小群体的救助,更能推动一般公众利益,还可以用于改善社区环境项目或社区未来发展计划、制度改进等。“五社联动”进入社区帮助给“事多人少”的社区带来了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量,有着更多且更专业的人开展为社区居民进行服务,确保一对一提供精准服务。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例如:居家改造、送药上门、困难帮扶、矛盾调解、能力提升等,而且还畅通了社区资源链接道路,推动资源分享,互帮互助,实现多方共赢。长此以往就会在社区形成积极健康、相互帮助的邻里氛围,逐步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参与到社区问题治理的积极性。最后,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社区,不仅可以让社区居民上足不出户反馈问题,还可以让社区工作者少跑腿以减轻负担。
通过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让其明白社区工作中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是专业化、职业化,并为社区工作者提供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服务能力。例如,可以先组织集中“大培训”,讲解最基本的社区专业知识,再为提供不同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组织专题“小培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内容进行分批培训,就物业管理、环境工作、妇女工作、社区志愿者管理等方面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专题培训,着重对于要实务模拟的学习,灌输全能型社区工作者概念,通过进行专业技能的比拼,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推动能力建设才能有效地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服务专业化水平。培训内容要专业、新颖,贴近现实,这样才能够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参与热情和互动积极性。可以依托各高等院校合作,聘请专家学者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学习方式教授社会工作、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以此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社区工作能力、管理社区事务的能力和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不仅要给社区工作者“充电”,同时也要扩大基层治理的参与人群,让社区居民了解相关知识,例如,如何开展组织活动、志愿服务、政策宣讲等。不仅可以减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还有利于社区公益项目和组织团队的发展。
全面落实社区工作者的薪酬福利待遇、职业发展、表彰奖励等政策,为社区工作者内在价值观和职业精神的塑造提供资源保障。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方面,明确薪酬福利与职业发展的等级制度,凡是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考核通过的社区工作者均可有序晋升到上一级,并为社区工作者提供可视化的晋升空间。全面完善工作考核标准,不能仅仅将上一级政府的评价作为单一的考核标准。应该让接受服务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进行直接评价,设立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效果等考核指标,居民满意的工作才是满分的工作。建立人才激励制度是为了认可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其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报酬是一项对社区工作者有效的人才激励方案。在表彰奖励方面,挖掘、宣传社区工作者中的优秀典型,及时总结特色工作方法,对工作能力突出、社区居民认可的先进社区工作者进行表彰并培育典型,深入社区开展宣讲活动,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