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2-01-01 03:57:17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医治学术学科

(承德医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

随着医学目的、医学模式和人们健康需求的转变,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随着治未病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虽然中医在治未病领域有很多的发展空间,但具体怎么“治”,还是没有找到确切答案。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构建起独立的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面对发展机遇,中医药类学科尤其是治未病学科体系该如何建设,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归纳、综合等逻辑方法,对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性问题(学术特点、学术内涵、学术范式)进行回顾与梳理,探讨其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从学科发展概况、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探索,为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1 中医治未病学科发展概况

1.1 中医治未病概念重建的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明确提出“未病学”应发展成为独立的中医分支学科,此后30年间研究“治未病”的相关著作不断涌现,治未病的学术科研活动更是丰富多彩。通过回顾梳理我们发现,研究学者对“治未病”学术内涵的理解不一致,研究对象的范畴界限不清,导致中医治未病仍处于学科前状态。“治未病”的内涵、学科定位不清,与预防保健工作、养生学范畴含混不明,必然会造成治未病工作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尽管这些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仍然难以支撑起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的整体框架。探讨和研究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构建中医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首先必须明确治未病的概念和核心内涵,整合历史积累,然后在限定条件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演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命题进行梳理和研究,对治未病概念进行重建。

1.2 中医治未病学科深化发展的瓶颈

1.2.1 行业主导部门的影响

从中医药类学科发展现状来看,组织、人事、教育、科技、发展改革等部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整合,对学科本身的关注度不够,缺少相关层面的整体规划、系统论证以及财政支持;学科建设追求统一标准和规格,采用中西医一刀切的学科评价体系和内涵指标,忽略了中医药学整体发展的特点,难以顾及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整体性和长远性,严重影响了中医治未病学科的健康发展。

1.2.2 学科布局不合理

学术资源配置分散、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滞后,数据资源重叠等现象严重。如对科研课题的热衷、对SCI的过度追求、对实验仪器设备的过度配置等,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合治未病学科的发展,同时还会导致学科特色弱化或消失,使治未病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相对淡化、弱化的倾向;治未病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中医、中药、针灸等理论与临床之间呈割裂式发展,学科间融合性、协同性差,影响了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制约了独具中医特质的治未病学科和产业的发展。

2 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在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下,治未病所蕴含的诸多观念认知、养生保健和防治技术适应了人们的健康新需求,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目前,治未病已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成为“健康中国”的主力军,治未病向独立学科转化已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应积极探索其成为独立学科的基础性问题,探讨其学科化建设的整体思路。

2.1 科学定位、明确学科发展方向

目前中医治未病学尚处于学科前向独立学科转化的过渡期,缺乏清晰明确的该领域的理论指导规范,学科理论共识尚未达成,只能作为单一整体进行建设。中医治未病学科理论应以国家政策导引强化,依托各中医药院校、医疗、科研单位和相关学术机构进行研究。中医学术界应各抒己见,开展治未病学术大讨论,对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成果形成局部共识后,即可作为学科规范用以指导学科建设,并在实践中根据国内外研究形成新的整体共识后进行修订完善。学科理论共识形成前,首要任务是完成文献发掘继承整理工作,即以本学科的学科理论范式为指导原则,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学科基本范式明确的最初分化方向,分门别类地系统发掘梳理文献资料,并将之有逻辑地成体系地分析整理出来。只有形成相对成熟为大家共同遵从的学科理论规范,治未病学科体系建设才能真正踏上稳定持续发展的轨道。

2.2 学科队伍建设

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作为实践体系的治未病学术科研机构建设远远超前于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治未病机构人员组成基本上是由原来的养生保健、临床、康复人才拼合而成,缺少系统的本学科团队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因此,突破人才培养瓶颈,加强学科专业队伍建设是当前本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学科建设应以院校为基轴,组建治未病研究团队,使其成为本学科专业队伍的第一梯队,该团队应担负起本学科理论研究的任务,形成学科理论规范共识,继而对实践工作人员开展系统的理论培训;同时,将不同知识结构的具有扎实学术基础、突出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汇集起来,组建集传统文献和现代研究于一身的学科团队,促进医教协同、产研融合的一体化发展,使之真正具备适时的治未病学科理论知识结构,成为本学科专业队伍的第二级梯队;在前两级梯队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扩大组建院校教研队伍,建设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后备学科团队,为治未病学科体系不断储备人才。只有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才能发挥人才的群聚效应,保障治未病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3 中医治未病教学体系建设

目前,中医治未病的教学研究大多集中于古代文献的研究整理,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中医药院校多以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研究还不尽完善,未形成完整的学科规范。在构建治未病教学体系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学科特点,以治未病的思维能力、临床运用能力为评价核心,立足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制定规范合理的教学程序和学科制度,将治未病列为中医院校的主干课程。治未病教学体系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学对象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同时体现教学设计的灵活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与其他学科系统的理论及教学相比,作为传统医学门类的中医治未病学,其知识点积累丰富但散乱不成体系,教育教学也不是很系统。究其原因除学科共识尚未形成外,与当前治未病相关的教材尚属空白也是原因之一。因此,编写与当前教学和医疗服务需要相适应的治未病系列教材,是目前推广治未病思想、构建治未病学科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学科内涵明确、学术共识达成后,相关部门即可编写反映本学科基本理论规范的相关教材。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中医预防、养生保健和康复等知识进行重组,并有效地指导学术、科研及临床活动。随着治未病学科理论整体共识的推进和课程教学主干力量的培养,治未病相关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也将逐步编写试行。

2.4 中医治未病学科基地建设

基地是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平台,高等医学院校、学术机构及各级医院治未病中心(科室)应制定相关发展规划,为中医治未病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科研实验、临床实践条件。

2.4.1 高校平台

高等医学院校应重点做好治未病学科带头人、高层次治未病人才的培养及相关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有条件的高校可成立治未病专业或研究室,对治未病思想体系及学科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同时组织编写治未病相关教材,开展科研立项,加快人才培养。例如,承德医学院于2014年成立治未病研究室,并配备了专门人员和专项经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湖南中医药大学已经把治未病列为研究生培养特定研究方向,为治未病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高层次人才保障。

2.4.2 学会平台

学术机构是中医治未病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科制度、学科规范和学科结构,对不同类型、规模的治未病服务机构,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规范化的理论和技术指导,能为卫生政策、学科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数据支撑。例如,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全国首家省级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学会优势,创新性地开展治未病学术交流及实践活动,在治未病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升大众中医药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河北省各级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门诊、科室的建设。

2.4.3 医院平台

各级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科室)应着力培养实用、技能、创新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动作用,科学建设治未病服务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全程干预的立体监测和网络服务,渐进式开展中医的三级预防;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横向交流,搭建治未病学术交流及科研实验平台,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与原创性研究,创新治未病服务产品和技术,扩大临床使用范围,从而为治未病学科建设与稳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人才保障。

3 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治未病是一个古老而又前沿的话题,其前瞻性及先进性决定了学科独立发展的必要性。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治未病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治未病学科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成熟的技术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治未病学科的创立应时之需,其发展与“健康中国”行动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长远规划高度契合。治未病学科建设应打破学科界限,充分吸纳其他学科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探析中医治未病涉及的主要学科层次和范围,探寻其学科体系的结构要素,并由此构建一个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治未病学科体系理论框架,符合当今医学模式转变和国际医学发展的潮流,也是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的客观需要。

猜你喜欢
医治学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中医治癣,疗效更显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6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5-31 08:52:12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矮小症防治中的运用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