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因素对COVID-19传播的影响

2022-01-01 03:40张志文综述徐芮何子扬韦莹珏石武祥徐增光审校
海南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病例因素措施

张志文综述 徐芮,何子扬,韦莹珏,石武祥,徐增光审校

1.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广西 桂林 541100;2.桂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群普遍易感的呼吸道传染病,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相比,其传染性更强[1]。自2019年12月以来,随着疫情的播散,我国多个地区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出现了此类病例。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0年3月11日宣布COVID-19为“全球大流行传染病”。截至2021年8月2日,全球累计报告确诊病例共198 234 951人,累计死亡人数共4 227 359人,由此可见,COVID-19的传播对全球各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环节,而这三个环节是否能环环相扣从而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往往受到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等多个因素的制约,其中社会因素往往占据主导地位[2]。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和“COVID-19”、“population”、“economics”、“politics”、“culture”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以及PubMed中进行文献检索,以探索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在COVID-19传播中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干预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人口对COVID-19传播的影响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数总和,包括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方面,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1.1 人口密度 一项关于意大利COVID-19的研究表明:人口密度是解释COVID-19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之一。ZHANG等[3]研究表明,在城市建成区,COVID-19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人口密度成正相关关系;但也有研究表明,疫情严重程度与人口密度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密切,例如:旧金山与芝加哥相比,人口密度较高,但病例率(335/10万人)却远低于芝加哥(1 799/10万人),因此人口与病例率之间可能并非呈线性的相关关系[4]。

1.2 人口流动 人群流动是影响疫情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项研究发现,在疫情早期,各个城市的病例数与武汉流入人口数成正相关关系[5-6]。赵序茅等[7]发现疫情早期(2019年12月30日—2020年1月20日)中国其他城市的确诊病例与武汉航空出行人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RUAN等[8]对浙江省温州市的疫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实施严格的封锁措施之前,输入性病例(73.2%)远远多于本地病例(26.8%),在实施相应的封锁措施之后,输入性病例(14.3%)与本地病例(85.7%)所占的比例发生了逆转,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疫情到达了拐点。因此,限制人群流动、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是控制疫情传播的重要措施[9-10]。

2 经济因素对COVID-19传播的影响

经济因素可以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一定物质基础,可以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和行为模式,从而影响整个疫情的发展情况。

从宏观上来看,疫情往往率先在经济发达地区爆发,随后再扩散到其他发达地区。有多项研究表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而且人口流动较大,所以更利于疫情的扩散[11-12]。有多项研究表明,当疫情在社区中进行传播时,经济发达地区的患病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当地居民的防范意识高、应急管理措施到位有关。而对于较贫困的地区以及部分少数民族来说,他们本身可能患有一些基础病,而且他们的健康素养、生活习惯、医疗水平相对较差,因此他们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大大增加[13-16]。

从个人层面上看,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多项研究表明,职业可能是个人感染COVID-19的直接因素之一,特别是从事服务行业、收入较低的人更容易感染,因为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与人接触,而且上下班大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增加了其感染COVID-19的可能性[14,17]。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较低者,他们的健康素养也相对较低,从而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吸烟、饮酒等,而吸烟很有可能与COVID-19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18]。但需要注意经济因素对新冠肺炎传播的影响,因国家的不同而导致其影响程度大不一样。

3 政治因素对COVID-19传播的影响

政治是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也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当疫情在人群中逐渐蔓延时,单纯依靠医疗途径,往往难以抑制其蔓延趋势,而政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具有强制力,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从而抑制疫情的蔓延。

3.1 中国的疫情防控策略及措施 中国政府于2020年1月20日将COVID-19列为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标准实施防控措施。为了患者能够及时且放心地就医,中国政府宣布患者的治疗费用由政府及医保来承担,而且为了缓解就医压力,中国政府在15 d内建立了“雷神山”、“火神山”两所临时医院,并派遣上百支医疗队去抗疫一线支援[19],同时在湖北省以外地区采取多项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例如:减少人群流动、动员社会、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与管理等[20],这些措施大大抑制了整个疫情的传播。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政府采取了“动态清零”新策略:一是保持并加强医院的监测与检测能力,以最快发现病例;二是保持快速的病例追踪能力,从而发现潜在的病例。

3.2 其他国家的疫情防控策略及措施 UDDIN等[21]通过对西班牙、英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六个国家所采取的防疫措施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大都采取了限制旅行、禁止聚集类活动、交通管制等措施,但实施的时机不同,其感染率和死亡率也有所不同。于文轩[22]研究表明:新加坡的防控策略概括起来就是:“内紧外松,可防可控”,虽然新加坡政府没有采取类似中国的大规模严格防控措施,但是其在疫情期间,采取通报疫情情况、追踪密切接触者以及隔离患者、严防境外输入等措施,而且新加坡政府共拨出近550亿新元以供国民抗击疫情。任华[23]研究表明:新加坡政府所采取的策略在疫情初期效果显著,并且得到较高评价。但是,在2020年4月以后,由于其没有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COVID-19的传播在新加坡时有发生。英国首相于2020年3月12日提出“群体免疫”策略,而并未采取减少人群流动的措施,对于轻症患者,没有让其至固定医疗点隔离治疗,只要求其居家隔离。英国政府于2020年3月16日实施社会距离疏远措施,以减缓疫情传播[24],然而防疫的效果似乎不尽人意。目前,英国的疫情仍处于爆发阶段,虽然其政府扩大了公共支出来应对疫情,但疫情的蔓延趋势仍不容乐观。张宁等[25]研究表明,美国在疫情初期,政府的重点在于防止病例的输入以及稳定经济,但并不鼓励人们戴口罩,并宣称COVID-19对年轻人的危害性很小。直至2020年3月中下旬,疫情在美国快速蔓延,特朗普总统才于3月30日对外宣称COVID-19较流感而言,危害性更大。时至今日(2021年8月2日),美国的累计确诊及死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

4 文化因素对COVID-19传播的影响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以决定行为取向,而行为又对COVID-19的传播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文化可分为“相互依赖”型文化和“独立”型文化,亚洲所盛行的文化为前者,在这种文化下,人们更倾向于服从社会规范,而不是自身的欲望;而北美和西欧大部分地区所尊崇的文化为后者,其更倾向于表现自我[26]。文化还可分为“紧”文化和“松”文化。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文化属于前者,这些国家都有着严格的社会规范以及逾越这些规范的相应惩罚,当危机来临时,这种“紧”文化会使人们的步调一致,从而团结起来共克难关。而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化属于后者,在面对危机时,往往把自由置于安全之上[27]。BAVEL等[28]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在应对COVID-19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有一部分可以归咎于文化的差异,相对于“相互依赖”型文化、“紧”文化来说,COVID-19更容易在“独立”型文化、“松”文化地区中传播。HUYNH[29]通过对谷歌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拥有“紧”文化的国家在疫情期间会减少去公共场所的频率,同期居家人口数百分比增加了17%,而“松”文化的国家情况相反。IWASAKI等[30]通过对日本的疫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日本的人口密度高(东京超过6 100人/平方公里,比纽约市高2.4倍),老龄化人群比例高(约26%,高于美国的15%),但截至2020年4月3日日本感染人数的增长较为缓慢,且死亡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这和其固有文化可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他们在问候时,不涉及握手、拥抱、亲吻等密切接触。JAJA等[31]通过对南非的文化习俗进行分析后,发现参加葬礼、宗教活动的人可能并没有这么严格地遵守社交距离:在葬礼上,食物和水是共享的,大家彼此之间坐得很近,而且在葬礼后大家会在一个盆里洗手;在宗教活动中,大家会大声唱歌和祈祷,这些因素都会增加人们感染COVID-19的风险。

5 展望

国内外关于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COVID-19传播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极少,尤其是从社会文化视角进行的定量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定性研究往往只是提出某些社会因素可能会影响疫情传播的假设,所以需要定量研究去进一步验证这些假设。目前,疫苗虽已紧急投入使用,但是随着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传播,Delta等新的变异毒株不断出现,疫苗的保护率有下降趋势;另外,随着疫苗接种时间的延长,中和抗体水平也出现了下降趋势,加强针的接种势在必行。受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在接种疫苗的同时,还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这些干预措施涉及众多社会因素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一部分社会因素是不易量化的,而它们可能与影响疫情传播的相关行为密切相关,如果不尝试去量化这些社会因素,那么对相关行为的理解就会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科研者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以及生态趋势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方法,从社会文化视角开展定量研究来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COVID-19传播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探索COVID-19传播的社会流行病学模式,进而制定出正确、高效的抗疫策略,为全球各国制定和完善抗疫措施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猜你喜欢
病例因素措施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病例”和“病历”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